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燕志華:習慣性撒謊常常引爆輿情,卻是我們的「國粹」之一

作者:

今年以來爆發的幾起網絡輿情,本質上是個信任缺失的問題。比如"指鼠為鴨"輿情、近日大學生食堂吃出疑似"膠製異物"事件等,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是普遍的不信任心理。

誤解也是一個引爆輿情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更大的因素,但是信任缺失和誤解並非一回事。誤解有可能依然有信任,但是在某件事、有些細節上產生衝突。信任缺失,則是直接的不信任,老百姓成了"老不信"。

就比如在"指鼠為鴨"事件中,面對學生發視頻後帶來的網絡質疑,學校第一反應就是撒謊,而且感覺自己撒謊"說服力"單薄,還拉著地方市場監管局的負責人合夥撒謊。他們這種習慣性撒謊,幾乎是第一時間的反應,在利益和公信力之間,他們第一時間選擇了利益,進行了習慣性撒謊。

再如在"絲襪門"中,面對迅速火爆的對話截圖,無論是涉事個體還是相關公司,第一時間給出的解釋是"病毒入侵",然後說是"盜號",還有的說"省政府辦公廳"帳號不是辦公廳的人,等等,總之第一時間就是撒謊,試圖誤導公眾,脫卸個人責任。當然現在最後調查結果還沒出來,說人家撒謊為時過早,但是上面三個說法之中,總有一兩個是謊言,或者全部是謊言。

還有在東北的"私建浮橋"事件中,相關部門、地方幹部、附近村民說法五花八門,形成了一種包裹真相的信息迷霧,但是真相只有一個,這意味著絕大多數說法都可能是出於各自利益的虛假說辭、模稜兩可的說法,或者直接就是假話。

我們一直說,信任缺失就是最大的市場成本。人與人之間沒有信任,營商環境也就好不到哪裡去。就以此次廣州學生在食堂中吃出"膠製異物"來說,前有"指鼠為鴨"之鑑,地方市場監管局為了取信於民,拉開了打大仗的架勢,邀請了各路大神進行了形態學檢測、蛋白品檢測、紅外檢測,還沒忘做了核酸檢測。南京號稱"鴨都",從沒錯過一隻鴨子,不知此次有沒有派高手馳援。總之運用了多種科學方法,總算排除了橡膠製品和一次性手套可能,結論是"高度可能"為鴨眼球鞏膜結構。但是這樣就能排除少數人的懷疑了嗎?同學現場懷疑是"保險套",地方檢測之後說高度可能是鴨眼結構,但凡有點閱歷的人都會指出,兩者之間的大小懸殊,如同地球和月亮。這樣設想中的大小落差懸殊,如果沒有公信力和信任,再大的來頭、再大的說辭都填補不了。相反,如果彼此之間有信任,說不定一兩句話就能填補上了。

在當下,我們會發現一個習焉不察的現象,那就是當一些人為了掩蓋一個錯誤而撒謊的時候,人們常常只是將撒謊視為一個"錯上加錯""試圖掩蓋錯誤""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的一個表現,而並沒有將撒謊本身當做一個單獨的錯誤,只是將撒謊當做先前的錯誤的一個附屬物、一個衍生物。這就導致了我們常常放過撒謊的行為,沒有追究撒謊本身作為巨大錯誤的責任。

正是因為我們常常緊盯先前的那個錯誤,而沒有緊盯撒謊本身,導致我們社會常常輕易地放過撒謊、原諒撒謊,使得撒謊常常逃脫懲罰,留下相當大的存活空間,如同野生的藤蔓一樣,常常攀附在一些負面的事件枝幹上面。這種寬容撒謊的做法,也使得我們在指責別人撒謊的時候,也給自己留下撒謊的空間,並稱之為"善意的謊言",好像是包裹苦藥的甜味劑。

其實在很多國家和社會裡面,撒謊本身就是嚴重的錯誤。如果為了掩蓋先前的錯誤而進行撒謊,一旦行徑暴露,就會被追究兩次,進行兩次懲罰,而其本人可能就此失去社會信任。其實外國人雖然嚴厲懲罰這樣的撒謊,但是他們日常中也常常撒謊,比如就有調查數據顯示美國人日常生活中,每天撒謊的數量驚人,比如每天都在違心地誇獎別人。但是這種撒謊和被嚴厲懲罰的撒謊區別在於,事件是否涉及到原則性問題,以及是不是為了掩蓋先前的錯誤而撒謊。

回到文章開頭的話題。我們看到很多網絡輿情的引爆,並且愈演愈烈,原因在於相關部門和當事人一開始就進行撒謊了,只能絞盡腦汁再進行更多的撒謊,一個謊言,需要用幾個謊言來遮蓋,如同做泡菜,一層層撒鹽再放泡菜,但總有一層會露出泡菜罐子口,結果引起網民的憤怒。

如果我們不能將掩飾性的撒謊,視為一個獨立性的社會問題,我們社會或許很難解決這個痼疾,從而放任下次撒謊再次上演。尤其在很多事件爆發的之後,撒謊常常推高了事件的風險程度和危機烈度,最後的一地雞毛,只能由背後的系統來慘澹收拾。

但是很顯然,對這種獨立的撒謊行為進行懲罰,可能是個難題,因為能夠針對"先前的錯誤"進行處理已經很難了,再單獨針對撒謊進行懲罰,已經超出力所能及的範圍,更何況撒謊的嚴重性尚未被充分認識到,它尚未成為一個問題。再從眼下的社會文化來說,誠信一直是個難題。當整體社會誠信都成為問題的時候,撒謊很難被單獨拎出來作為一個灰色的靶子被精準抨擊。

我們的文化里,也存在著一個可供撒謊行為容身的巨大空間。從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能看出,校園內外、成人前後,文化教育和社會評價層面就出現一個巨大的文化斷裂帶,甚至是個做人品質的分水嶺,一個斷崖層。那就是在校園內的教育是要求學生要誠實、以撒謊為恥,但是一旦出了校園,步入社會,這種誠信教育就斷裂了,轉而縱容甚至鼓勵各種社會文化的侵入,爾虞我詐和各種潛規則就開始成為一種職場文化。那些堅持校園教育的年輕人會被認為太單純、沒有社會化,而很難被賦予重任,認為他們遲早會遭受"生活的猛擊"。這種社會現象不光在"劣幣驅逐良幣",懲罰老實人,而且在客觀上也顛覆了校園教育,使得人們變得更為虛偽,因為人們成人後,會恍然大悟地認識到,知識只是用來考試,而不是用來做人。

這種學習階段學"孔子"、工作階段學"曹操"的現象,可能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日常交流中,強調"機變""隨機應變""察言觀色",隨時調整自己的談話策略、交往策略,從而將人際關係庸俗化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做事上,追求謀略,常常陷入陰謀。一部文化史,可以單獨抽出很多故事形成文化脈絡,單獨成篇為"陰謀史"。看看我們引變為豪的"三十六計",就知道不少故事不過就是撒謊、陰謀的大雜燴,是古代聰明人物人品敗壞的集大成,但是卻被後人津津樂道,奉為做人做事的經典。經典代代流傳,到今天依然指導我們社會做人的方方面面,從而潛移默化地鼓勵和縱容了我們的撒謊行為。我們今天職場常見的"潛規則",不過是很多陰謀在今天的重演。

今天細看"三十六計",當然其中不少是傳統的智慧成果結晶,代表了中國人數千年的民族智慧的精華。我們會注意到,中美今天的全球性的博弈,很多時候雙方採用的戰略手段,常常代表了今天人類文明所能達到的最高智慧水平,背後是在今天全球化的時代,雙方需要拿出最高的智慧,既有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智慧,又需要超越民族性而吸收東西方普遍性的文明成果,雙方相遇於人類文明的金字塔的塔尖。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也完成了對於傳統文化包括"三十六計"在內的一些傳統文化的超越,完成了一場文化的揚棄。

但從現實看,由於傳統文化中一些負面影響的存在,使得我們的社會在一路高歌猛進、迅速發展的時候,一直是以"兩張皮"的形式向前並駕齊驅地發展的,社會也沒有意識到我們社會這種"兩張皮"的現象,也沒有意識到這種情況會有一天彼此掣肘、互相"拌馬腿"。這種"兩張皮"表現在,一方面,在制度層面,我們一直鼓勵建立現代性的制度,以各種先進的制度來規範約束社會的方方面面,追求制度文化、法治社會,降低"人治"的成分;另一方面,在文化層面,我們在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的時候,並未摒棄其中的糟粕部分,甚至很多時候也被原原本本地繼承下來,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文化導引。如同新建的住宅里住著封建文化的"遺老遺少"。今天在很多方面大行其道的"潛規則"就是明證。

這種"兩張皮"的現象,常常是網絡輿情引爆的文化根源。因為,由於制度社會、法治社會的建設,民主法治意識深入人心,人們對於各種撒謊、陰謀深惡痛絕,一出現必人人喊打,給與迎頭痛擊;但是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中的撒謊現象、陰謀現象、潛規則現象,也時時出頭,在一些負面事件爆發的時候,就表現為習慣性撒謊。這種撒謊是自然而然的,因為是長時間的文化習得而來,習慣性撒謊意味著文化氛圍鼓勵容忍了這種做法,並形塑成為習慣。但是相關部門負責人、當事人一旦撒謊,彼此知根知底的網民就習慣性地質疑,並給與猛烈的抨擊,網絡輿情就這樣爆發了。

領導幹部、相關部門負責人因為是公眾人物,理應接受更為嚴格的公眾監督,因此一旦有撒謊行為,就會受到曝光,受到嚴厲懲處,但是不能不說,習慣性撒謊普遍存在於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種普遍性的社會文化腐敗,我們的普通百姓這種撒謊行為不被關注,因而不被注意到,常常被寬容、被諒解而已。如果我們普通網民走上領導崗位,就能做得比眼下的一些官員好嗎?一些朋友在聊天的時候,深感如果沒有合適的監督,一旦走上領導崗位,不敢說做得更好,說不定做得更差

有了監督,才會倒逼從傳統文化中走出來的公眾人物頓生敬畏之心,從而約束自己言行舉止。他們也是從我們普通人群中走出,掌握公權力之後,理應更為深刻地理解公權力的意義,從而自覺觀照自己的言行舉止,盡力做到符合這個崗位的客觀要求。

當下的網絡輿情,就是一種來自網絡的監督。但是更好的做法,依然是逐步形成不說謊言、不能說、也不敢說的社會認知,視說謊為一種風險行為,這才是一種文化的進步。如果能單獨將撒謊行為列入官場日常行為的"負面清單",形成一種體制內的監督機制,成為一種輿情防範機制,或許有更強的針對性,也有助於形成一種健康的社會氛圍,很多事情會變得簡單得多。

作者簡介:燕志華博士資深媒體人/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聲譽管理顧問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網絡輿情和危機公關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23/1931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