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沉迷玩遊戲,該怎麼辦

暑假已過半,不少家長或多或少地都有一個共同的焦慮:孩子玩遊戲上癮或沉溺於電子產品。不制止,心急如焚;制止,可能引發叛逆的衝突。該如何是好?

01

問題的根源不在孩子

當父母焦慮想要控制孩子的時候,就會壓制孩子的能量,孩子處在低能量水平,就只能看電視刷手機;當孩子感受到被父母無條件的愛和信任,能量就會高漲起來,可以做更多有趣的事情,發展自己。

如果孩子長期處在精神孤島中,從低能量水平恢復到正常,就要更長的時間,幾周甚至幾個月。時間長短,取決於父母是否真的無條件接納孩子的全部,父母接納度越高,面對孩子越放鬆,孩子恢復得就越快。

沒有孩子在能量高的時候,會長時間沉溺在電子屏幕中。人都渴望豐富有趣的精神世界。

02

「問題行為」是孩子自救的活路

英國報導,一個四歲女孩玩 iPad成癮,戒斷後出現失眠、流淚,甚至嘔吐、虛脫等症狀。為什麼呢,因為這時的 iPad就是這個女孩心理上的媽媽。戒斷 iPad就等於要把這個孩子唯一的心理依戀給抽掉,這是對孩子巨大的打擊。

嬰兒最喜歡的「玩具」就是媽媽的臉,媽媽的臉像鏡子一樣映照出嬰兒,從而讓嬰兒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如果沒有這個「鏡映」,沒有這個好的母嬰互動,那麼 iPad就會代替媽媽去彌補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好像一個極度貧困飢餓的人去啃樹皮,導致全身浮腫,那錯不在樹皮呀。

孩子的每個問題行為的背後,都是匱乏愛的痛苦吶喊。孩子的問題行為其實是他在努力地彌補內心的黑洞,他在努力的尋找自救的活路。

一個16歲農村的退學女孩,整天在家裡看電視,基本是韓劇與宮廷片。我去感受她,感受到的是電視劇中的「王子公主」那些全能自戀的幻覺,拼湊她破碎的自我。守著電視,其實是驚恐無助的孩子拯救自己的一種方式,因為現實中沒有愛,甚至是血淋淋的恐怖氣氛,所以孩子只能靠幻想安慰自己,而電視則提供了幻想的空間,如果沒有電視,她可能早就自殺了。

幸虧媽媽沒有禁止她看電視,並且在我的鼓勵下,真誠地為孩子在過去所受的創傷而道歉。後來這個孩子去工作了,並且告訴我,她已經從自殺的衝動中走了出來。

每個孩子的「問題行為」都是在彌合自己心靈的創傷,而「限制行為」會讓孩子的創傷壓住,並且出現更可怕的後果。

我以前說過,每個頑固的壞習慣背後都是匱乏愛的痛苦吶喊。如果內心那個空洞長期沒有愛的填補,就只能往裡面塞電視、酒精、網遊、藥物、濫性等等,但是卻永遠填不滿。

孩子的惡習若已經養成,一定不能強行戒斷。否則可能有更可怕的後果。

如果父母能夠理解和彌補愛,當然最好。如果不能,至少不要去打擾孩子。不要去自以為是地去控制,否則會掐斷孩子自救的活路。

03

只要有自由,多慘的童年都可以自救

我自己和一些來訪者,在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係悽慘,以那樣的悽慘程度,如果按照心理學理論,現在應該住進精神病院或者自殺了。但是我們都有一股內在的精神力量,只要在不被父母干涉的空間,就能發展自救。

我畢業後,遠離父母,躲在一個小出租屋裡什麼也不做,連人都不見。就在這徹底「墮落」的一年裡,我破碎的人格得以喘息,我活了下來。

我知道的一些精神分裂和自殺的青少年,他們的悲劇就在於沒能有一個自救空間。「問題行為」父母不斷地糾正,一路糾正進了精神病院或者火葬場。

如果自己童年太痛苦,愛孩子確實不容易。給愛很難,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管住嘴巴,給孩子一個自由喘氣的空間。

04

育兒沒有套路

有些事情有必然的因果聯繫,但是為了獲得果,而去刻意做出因,那是沒有用的。

比如,愛和自由養育的孩子,必然有強大的主體性,生活有韻律,不會沉溺於零食、遊戲,能夠專注於自己的事情。

但是,如果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學習的專注力、為了讓孩子不沉溺遊戲,而給孩子自由——那是沒用的。

因為,這種「自由」不是真正自由的能量,只是更隱蔽的控制手段,表面上做出不控制孩子的樣子,實際上緊緊盯著孩子,看孩子啥時候如我所願變得自律。

孩子肯定能感受到,這個「自由」隨時會失去。所以,孩子拼命地吃零食看電視打遊戲,可就是無法形成內在的節律。

真正的自由,是家長徹底分清邊界:孩子是孩子,我是我,我的注意力放在發展我自己身上,不再去孩子身上尋求自戀滿足。

不再背負那不屬於自己的負擔,孩子自然能夠元氣滿滿地發展自己。

05

收回精力愛自己

嬰幼兒時期沒有得到充分回應互動滿足的孩子,自我是散亂的,沒有能力把自己構架起來、長時間規劃和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內心的黑洞必然趨勢他只能向外抓取刺激 kill time消磨時間。

孩子的狀態反應的是父母的人格水平,所以把盯著孩子的眼睛收回到自己身上,讓你自己活在當下,凝神聚氣,專注去做能夠豐盈身心的事情,比如瑜伽舞蹈、繪畫書法、讀書寫作、設計創作、認真工作等。

並且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和遊戲互動。你的身心狀態越來越飽滿,孩子自然被你潛移默化。

你在任何人身上看到問題並且產生煩惱,都不去控制或改造對方,而是反躬自省,修繕自己。這是你能夠給孩子的最偉大的教導。

另外,如果孩子在遊戲中得到快樂和成就感,並沒有因此眼神渙散神情落寞,那就不是 kill time消磨時間,而是在 enjoy time享受他、她的人生。

記住,那是他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無論孩子是在消磨時間還是在享用時光,你過好自己的人生,就是孩子最大的福分。

不是去改變,而是去尊重,去愛。

每個人,成為他現在的樣子,都有很深的原因。我們可以不理解,但至少要對現狀有一些尊重,避免妄自尊大,用我們認為的「正確」去改變他人。

若真心為孩子好,愛,比教育重要一萬倍。

孩子玩遊戲上癮或沉溺於電子產品。不制止,心急如焚;制止,可能引發叛逆的衝突。該如何是好?

01

遊戲不是洪水猛獸

有的父母覺得孩子打遊戲,那是在荒廢人生。而事實上,孩子在遊戲中可以體驗到成長。而體驗,才是真正的學習。孩子的心智發育,很多都是在遊戲中去完成的,比如成就感、滿足感。

而成年人則需要在現實中去自我實現。如果我們在童年中可以沒有被干預地盡情地體驗遊戲,那麼,長大之後我們就會對打遊戲沒有興趣,因為我們覺得那個虛擬的成功是浪費時間。但是小時候被嚴格限制打遊戲的,他就會在成年以後依然沉浸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去尋求虛擬世界的成就感,這才是真正的荒廢人生。

02

身體原本擁有智慧,會自主調節所需

有的家長說,電視這種參與性不強的行為會降低孩子智商,並且看多了會近視;糖吃多了,牙齒會壞掉,甚至會變得肥胖、得糖尿病。所以不能放任孩子吃糖、看電視。

我想說,家長們真的不必這麼操心憂慮。孩子吃糖,吃到血液含糖量平衡了,舒服了,幹嘛還要繼續吃?難道要一直吃到心臟負擔加重?那肯定不舒服啊。孩子看電視眼睛累了,當然會去做些別的事。這原本不需要任何人教育,因為沒人願意跟自己身體過不去、怎麼難受怎麼來。

如果人類這個物種進化到今天的結果是不受限制就會把自己搞壞,那這個物種早就該滅亡了。

我的一個朋友,極度焦慮孩子近視,控制孩子吃糖(他研究醫學資料發現吃糖也跟近視有很大關係),嚴格限制孩子看電視時間,每天給孩子講糖果和電視對眼睛的危害。結果稍不留意,孩子就會偷糖吃,逮到機會就看電視,所以他花費了很多精力看管孩子。在每天「吃糖=近視,看電視=近視」的負面催眠下,他的孩子果然高度近視。

後來經過我的勸說,他徹底放棄對孩子的限制,果然孩子瘋狂吃糖果、看電視,而且是飢不擇食般地有節目就看。他強忍著內心焦慮不發作,陪孩子看到凌晨。這樣過了1個星期後,孩子開始有選擇,只看一些製作精良的節目,連爸爸都覺得確實挺好看,父子倆還能探討一下節目內容。1個月後,孩子主動跟爸爸說,電視其實挺沒意思的,就某個節目還不錯,我們每天看2集吧。糖果也是如此,因為糖果的充足供應,孩子對吃糖的興趣也越來越少,只吃少量高品質的糖果。

這樣的例子不止一個,我的微博上就有網友回覆說,把狂吃餅乾的、已經4歲的孩子當嬰兒一樣寵愛,再不限制餅乾、糖果,甚至主動餵給孩子,現在孩子對餅乾、糖果興趣大減,很清楚自己需要吃多少。

雖然我不能對疾病和心理的對應關係下一個定論,但有時候大家公認、毋庸置疑的「常識」說法,真的不一定那么正確,而這個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微妙。

03

最後,再說說成年人的「癮」

①「宅」是迴避關係帶來的損耗

現在有很多人都非常「宅」,人際交往特別少,寧願只和物件或虛擬打交道。因為,當宅男宅女和別人交往時,關注力都放在對方身上,不停地猜測對方喜歡什麼,對方希望我是怎樣,我有沒有讓對方滿意,我有沒有讓對方煩我…

在這樣的焦慮、猜測中,人就會覺得很累,甚至嚴重的會頭昏腦脹。其中最嚴重的,如果經常感覺到「無論我怎麼做,對方都不會喜歡我」這會引起脆弱的自我感崩塌,形同死亡。

當靈魂無法安駐在自己的身體裡,關係就是損耗。如果在關係中我們擁有「關係有也好,沒有也好;對方喜歡我也好,不喜歡我也好;一切都是可以的。」關係才是滋養。

②失眠,背後可能是孤獨

長期嚴重的失眠,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致命的孤獨感。好像一閉上眼,一切都結束了,只有自己,而是自己的內在卻是空洞而可怕的。所以不肯閉眼,腦子裡總是要去想些事情,哪怕抓住一個很無聊的事情,也比碰觸自己內在的空洞要強。

這就跟嬰兒期的睡眠經歷有很大關係。如果嬰兒時期,你經常是在冷漠無助黑暗中入睡,而沒有父母太甜美的呼吸聲和奶香味兒,沒有父母的擁抱環繞,那這最初的,冰冷孤寂和孤獨就會寫到生命的潛意識本色。

所以說,能否安心入睡,就是嬰兒對「媽媽是否一直存在、媽媽是否會回應」的信心。

③購物成癮,別急

我有很長時間淘寶成癮,當我的心「關閉」著的時候,成癮最嚴重。當我被關注時,當我和別人有真實的連結時,我對購物的興趣就會大減。因為,在購物的時候,我們的頭腦是在想像:我在滿足自己「我穿著漂亮的衣服,可以得到別人的關注。」

成癮的時候確實好像沒法自主自律,僅僅觀察到這些就好,不要去苛求自己成為一個自律的人。覺察到的自己的成癮,並且深深地允許自己,一切都會無常地過去。成長,並不是我們努力改變自己而實現的,而是當我們允許自己,它自然而然地發生。

學心理學,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很多心理問題。通常第一反應就是——那怎麼辦——這樣問的時候其實也是一種防禦——我們從當下的有問題的感覺中逃跑了。

那就是和這種有問題的感覺待在一起,去覺察它去經驗它,覺察是我們的起點也是我們的終點。全然的覺察之後,你就會發現,其實沒有什麼問題需要被解決,你所謂的心理問題,當你得到足夠的允許、足夠的體驗之後,它也會無常地過去。然後我們不再想要改變自己,帶著覺知去做各種的選擇,都很好。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李雪愛與自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03/1935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