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包剛升:國家、政體與文明維度上的全球分裂

作者:

另一個視角是宗教因素。亨廷頓更多是基於不同宗教來界定文明的。就宗教而論,目前全球體系中的分裂因素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一是不同宗教之間的分裂,比如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印度教與錫克教之間;二是同一宗教不同教派之間的分裂,比如基督教內部有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之爭,伊斯蘭教內部有遜尼派與什葉派之爭;三是政教關係上的分裂,究竟是主張政教分離還是政教合一—目前儘管絕大部分國家或政治體都主張政教分離,但仍然還有少數國家或宗教派別主張政教合一或神權統治。以非洲人口最多國家的奈及利亞來說,其內部政治問題,既有族群問題,又有宗教問題,因為該國南方人口以信仰基督教為主,北方人口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所以,該國這些年的政治暴力事件,要麼是基於族群原因,要麼是基於宗教原因。族群與宗教因素的結合,大體上可以解釋奈及利亞的政治暴力與社會衝突。

到今天為止,全球政治版圖上分布著許多不同的族群、宗教與文明。就此而言,全球政治版圖的顏色應該是色彩斑斕的。從積極角度看,這種色彩斑斕呈現了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也意味著人類社會內部的差異性。這些多樣性與差異性,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對於維繫人類社會的繁榮和存續可能還很重要。從長期觀點來說,人類政治演化的重要動力之一就是這種不同人類群體之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以及它們之間可能的碰撞與競爭。在帝國政治支配歐亞大陸的時代,倘若不是西歐首先演化出了封建主義體制,或許今天的人類政治文明就無法達到現在的高度。

但從消極角度看,由於全球體系中的多樣性與差異性,當全球化不斷深入,當互動愈發密切,人們愈發能感覺到我者與他者的不同,乃至潛在的對抗與衝突。按照主流的政治學理論,不同人類群體的差異,往往也是社會分歧與政治分裂的主要來源,是觸發社會衝突與政治對抗的主要誘因。相反,假如人們彼此相似,他們之間就更不容易發生重大衝突。2總之,全球體系中基於族群、宗教和文明的政治分裂,仍將影響今天與未來的人類政治演化。

▍人類政治的未來:合流與分化

全球不同政治體在國家維度、政體維度與文明維度的差異和分化,最終導致了兩個層次意義上的全球分裂格局:一是國內層次的,二是國際層次的。在國內層次上,這意味著不同國家之間還有著差異很大的國內政治秩序。這種差異既客觀地呈現了不同國家的政治演化程度,又表明各國政治離全球整合與融合的目標尚有較大的距離。在國際層次上,這三個維度的關鍵差異有可能是國與國之間潛在分歧與衝突的重要來源,也更容易埋下國際政治格局不穩定的種子。由此可見,人類離國與國之間的長期和諧與永久和平尚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果人類政治在此基礎上繼續向前進化,就有兩種可能的前景。第一種前景是合流(convergence),即人類社會的不同國家或政治體會變得越來越像。第二種前景是分化(divergence),即人類社會的不同國家或政治體繼續維持目前的分化格局,甚至這種分化格局會越來越明顯。那麼,全球政治將會走向合流與整合,還是繼續維持分化與分裂格局呢?大體來說,經濟全球化是推動全球整合的重要力量。一個顯而易見的生活經驗是,今天全球主要城市的購物中心已經變得越來越相似,全球富有購買力的年輕消費者常常使用同樣品牌的筆電、手機、手錶和行李箱,全球許多不同國家頂尖大學的經濟系與商學院甚至都使用同樣的教科書。自工業革命以來的兩個世紀中,儘管人類社會發生了太多衝突,甚至屠殺與戰爭,但總的來說,人類社會的不同部分正在實現快速的整合與合流。經濟全球化也大大推動了價值觀念的全球性流動與整合。

那麼,這種經濟驅動的全球整合,是否會引發最終意義上的政治的全球整合?目前來看,這一前景恐怕還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儘管西方世界內部有著十分顯著的政治整合趨勢—特別是以歐盟為代表,但在西方世界與全球其他部分之間、全球其他部分內部之間的政治整合趨勢並不確定。至少在短期內,西方世界與非西方世界之間、非西方世界的不同國家之間在政治上的分歧、對抗仍有可能加劇。正如上文討論的,全球不同政治體之間在國家維度、政體維度以及族群、宗教與文明維度上的差異與潛在衝突仍然還很大,不同國家與地區的人們對於政治的認知還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所以,人類政治的未來,究竟是各國合流的天下大同,還是繼續保持目前的全球分裂,目前看來仍然是一個未定之數。

本文選編自《抵達:一部政治演化史》,作者包剛升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09/1938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