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面臨經濟疲軟,電力的不確定與高價,被視為問題核心。(圖/Reuters)
德國反對黨領袖警告說,德國正在走向衰退,這是官僚主義制定的極端綠色能源政策所造成的。
每日郵報(DailyMail)報導,批評德國能源政策的是基督教民主聯盟領袖梅爾茲(Friedrich Merz),67歲的他有意爭取德國總理。也表示,德國經濟表現不振,是政府過於官僚化,以及綠色能源政策的直接結果,該政策是綠黨與現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的社會民主黨聯合領導。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資料,德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之一,但今年預計的經濟表現,是世界上所有主要國家中表現最差的。
梅爾茲對德國《圖片報》(Bild)表示,「不幸的是,2023年將是德國經濟衰退的一年。如果不停止錯誤的官僚作風,如果能源價格沒有明顯下跌,那麼明年2024年,德國也不會有好表現。」
德國反對黨基民盟主席梅爾茲,公開挑戰德國綠能政策。(圖/AP)
他主張「降低能源稅,減輕企業與民眾負擔,同時將已退役的核電廠重新啟用,停止錯誤的能源方向。」
梅爾茲的說法,剛好獲得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的呼應,馬克宏表示「沒有核能的歐盟能源政策,將是歷史性錯誤。」
梅爾茲目前的聲望頗高,他所在的基民盟通過了多項反移民政策,而德國民眾對於數量過多的難民感到不滿,推高了基民盟的支持度。與此同時,德國綠黨-自民黨政府的聲望正在下降。上周末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三的德國人(73%),對當前的聯合政府不滿意。
經濟數據也對德國政府不利,其經濟在第二季度陷入停滯,工業收益放緩,面臨通貨膨脹,報導稱「德國已成歐洲病夫」。
聯邦統計機構 Destatis的數據顯示,長期被譽為歐洲工業強國的德國,今年4月到6月的經濟成長率與上一季度相比,居然持平;英國脫歐後的表現還持續增長,英國經濟今年第二季度增長了0.2%,這對德國政府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
荷蘭國際集團(ING)的經濟學家布列斯基(Carsten Brzeski)表示,「事實上,德國短期和長期前景看起來都不樂觀。」
德國衰退的關鍵原因就是能源價格,德國企業必須應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限制關鍵天然氣供應引發的能源短缺問題。儘管德國政府急於尋找新的天然氣供應商,價格有所下降,但仍然高於戰爭爆發前的均值。
本屆政府是德國戰後歷史上,首次出「三政黨組成執政聯盟」,蕭茲所在的社會民主黨主管內政、主管經濟部門的是綠黨,還有主管財政的自由民主黨。這種「三駕馬車」導致明顯的衝突。
綠黨的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主張到2030年之前,都限制工商業(特別是化學工業)的電費,以免工業商受到成本急劇上漲的影響;同時提高風能和太陽能的比例。
但此舉引起了自民黨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的反對,他說:「不可能通過分配補貼,來直接干預市場。」
總理蕭茲也反對該計劃,但是他所在政黨的一些議員表示支持。
令德國經濟雪上加霜的是,在德國最後3座核電廠關閉後,德國面臨的是電力短缺與電費高漲,萊茵能源公司集團(RWE)的執行長克雷伯(Markus Krebber)表示,這已經危及德國工業的競爭力,意味著企業出走,就業機會銳減。
克雷伯說:「德國經濟前景不佳,就是因為綠色能源成為『災難』,政府聲稱正在擴大太陽能和風能的規模,但是綠色能源有不確定的間歇性,當多雲或無風狀況,電力就會突然下降,這意味著德國的電力系統,仍然容易受到電力短缺和價格波動的影響。」
克雷伯警告說,這可能會對德國工業產生「毀滅性影響」;工業不振,經濟必然疲軟。
克雷伯告訴《焦點》雜誌,「作為一個工業區,德國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沒有足夠的能源來滿足我們的需要。」
現在,批評綠能政策反而成了德國政界的顯學,德國極右翼的「另類選擇黨」(AfD),對代價高昂的綠色議程發動幾波批評,在民意調查就出現支持率飆升的情況。
一些專家表示,如果德國想要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並實現「2045年所有行業溫室氣體中和」的目標,那麼德國最終必然回歸核能,因為風能和太陽能無法完全滿足需求。
德國支持核能的非營利組織「紐可蕾莉亞」( Nuklearia)執行長克魯特(Rainer Klute)說:「德國淘汰核電,等於增加煤炭和天然氣。因為並不總是有足夠的風力與陽光照耀,」
德國政府駁回了此類擔憂,認為德國得益於歐洲一體化電力網絡,可以在需要時進口能源,同時保持電力出口大於進口的地位。
但德國商界領袖警告,德國正在面臨電力短缺,這將導致企業紛紛撤離,不面對此問題,德國將陷入難以重振的經濟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