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中國在對外關係上的思考邏輯

作者:
中國共產黨一直是個使用「合理」策略的統治者,它並不會隨便更改自己訂下的政治目標,畢竟隨意更改所面臨的,除了來自民間的反彈,還要面對黨內的批鬥,在如此背景下,鞏固政權,成為他們最重要的核心目標,所以對共產黨來說,對外關係的決策,從來都是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所下的決定。

以色列友好的國家紛紛譴責哈瑪斯暴行並針進行人道救助,但這些國家當中卻不見中國的身影。

最近以色列被哈馬斯襲擊後,與以色列友好的國家紛紛透過外交管道譴責哈馬斯的暴行,並針對受到傷害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難民進行人道救助。但在這些國家當中,卻不見中國的身影,就如同他們一年前針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時的態度,中國這次選擇幫哈馬斯說話,並表示因為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和伊斯蘭教徒過於殘酷,才迫使哈馬斯拿起武器反抗。

雖然我們都知道中國所說出的事情與事實不符,但回顧中國在面對各地區的武力衝突時,其立場大多數站在與西方盟國對立的一方,尤其是站在反對美國的那一方。若要深究其原因,除了探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基本國策外,也必須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在對外關係上的思考邏輯,畢竟在常人的觀念中,應當在理性上首要選擇普世價值,於是無法理解為何中國總是以意識形態為優先的選項。

那麼中國在思考對外關係上,真的一切以意識形態為優先考量嗎?或是有其他因素參雜在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何是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基本國策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重要的目標是要讓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能恢復過往中華帝國的權威還有國際影響力,不只是成為稱霸一方的區域霸權,它更希望能取代美國,成為新一代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畢竟在中國過往的歷史教育中,不斷強調中國曾經擁有「天朝」的輝煌,無論代表政府是誰,都必須宣傳自己是「奉天承運」的統治者。

與西方文化中的「君權神授」相仿,中國歷代統治者為強調自身政權正統性,總會強調自己的統治權是領受於「天命」,無論是異民族或華夏民族的政權,都無法脫離這條軌跡,畢竟受到「天命說」影響的不只是被統治階級,還包含協助統治的文官集團,這些文官集團遠從秦代組成中央集權政府開始,就已經在為統治者服務,即便頂頭上司換人,只要統治者證明自己是「領受天命」,文官集團就會立刻轉換自己宣示忠誠的對象。

但這所謂的「天命」是什麼?較為相近的說法是西方文明中的「羅馬治世」,簡單來說是要讓人民感受到自己身為「帝國一分子」的榮耀,除了擁有廣闊的領土外,更重要的是能維持此一區域的秩序,並能讓語言不通的異民族臣服,換另外一種較為抽象的說法,則是讓百姓感受到自己身為「世界中心之國民」的榮耀。

這與過去希特勒提出的日耳曼民族「生存空間」極為相似,但不同的地方在於,「天命說」的主體是意在維持中央政權的統治正當性,而對外文化輸出和領土擴張則是用來證明當今執政者是「領受天命」的行動,其地位相當於是對內使用的精神鎮定劑和興奮劑,以避免民眾對執政者的任何統治行為產生懷疑。

這也是為何中國共產黨在1997年的十五大後,要提出「中華民族偉大振興」,當時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逝世,同時香港主權也回歸,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此一時間點中國的國力已經開始恢復,但為了維持對內統治的安定,且避免重蹈1980年代各種民運風起雲湧的覆轍,進而影響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必須讓民眾認知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統治下,中國才能重回世界大國之列,並與其他大國競爭,最終成為統御世界的唯一強權。

隨後於2002年,「中華民族偉大振興」計劃進一步升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在2012年成為習近平喊出「中國夢」的基礎,對中國共產黨來說,重建大國榮耀、改變歷史現狀不只是基本國策,同時也是宿命與詛咒,也是他們追尋永續統治中國所使用的唯一解藥。

中共基本國策與其對外關係的邏輯

所以這邊回到一個基本問題,為何中國共產黨在歷次的對外關係表態上,幾乎與主流意見站到對立面?又為何在科索沃戰爭時中途轉換立場?還有為何在九一一事件後的第二次海灣戰爭中與美國站在一起?

在這些選擇的背後,主軸依然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做出這些與西方主流相同意見的表態,多少與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外交方針有關。

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在1990年提出的外交方針,全文是:「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站在現今中國做出的動作來解釋,就是告誡中國共產黨與其繼任者,在實力能與歐美等國一較高下前,不要強出頭與歐美等國相互競爭,在進行最後的決戰前,都要隱藏住自己的意圖與實力,並且欺騙敵人,與敵為友。

但西方國家對中國共產黨最大的誤解,則是將「韜光養晦」四個字解讀為中國共產黨已經放棄成為霸權國家的想法,並善意的解讀中國共產黨願意迎接普世價值,畢竟中國都已經開放市場了,認為只要進入世界貿易體系,從根改善中國基層的經濟狀況,就能養出足以改變中國政治體制的中產階級,並進一步讓中國共產黨放棄專制統治,因為同樣的經驗在應對東歐共產集團上曾使用過。

從實際結果看來,卻與西方國家所設想的相反,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統治不但沒有因為經濟改善而鬆動,反而更加固共產黨統治的正當性,畢竟中國共產黨見識過華約集團崩潰的過程,於是他們將經濟成長的結果歸因於中國共產黨繼承「天命」,同時在宣傳系統中加以強調,就是為了要避免重蹈華約集團和蘇聯的覆轍。

但是「韜光養晦」對現在的中國來說,只是一個國策戰略上暫時的隱忍,不代表永遠不會改變,畢竟要實現「天命」,共產黨還是得走上稱霸之路,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習近平在外交立場上的轉變。

2017年之前,習近平表示中國應該參與形成全球新秩序。這一立場在2017年發生了變化,習近平提出了「兩個引導」:(一)中國要引導國際社會建設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二)中國要引導國際社會維護國際安全。

除此之外,習近平也在2023年探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期間提出「面對國際國內環境發生的深刻複雜變化,必須做到沉著冷靜、保持定力,穩中求進、積極作為,團結一致、敢於鬥爭。」這從根本上修改了鄧小平的外交方針。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共產黨已經無法滿足於現狀,加上自從COVID疫情爆發後,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如果要繼續維持對內的統治正當性,勢必要轉換對外的立場。

結論:中共眼中的「合理」外交判斷,並非建構合理交流

所以中國在執行這些外交策略時,是以意識形態在進行判斷,還是用理性去衡量利弊得失呢?嚴格來說,中國共產黨一直都非常理性在思考,何種決策能最佳化自身的統治利益。無論是譴責恐怖主義也好,或是批判西方國家干涉,它的思考邏輯並不脫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核心戰略目標,因為要達成這些戰略目標,在外交策略上適時的欺騙敵人,在中國共產黨策略使用上有其重要性。

但中國共產黨難道不會放棄或更改核心戰略目標嗎?我們在前面探討中國的基本國策時有提到,因為中國歷代的統治者在取得政權時,都會宣稱自己是「奉天承運」的天選之人,如果要證明自己是「承天命之人」,就必須透過對外擴展國家威權和實現經濟增長,來對內展示統治的正當性,畢竟這已經是根植於中國這塊土地上的文化,隨意更改有可能會動搖到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基礎。

那麼現階段中國受到各國貿易制裁,外資開始流出,難道不會影響到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基礎嗎?對中國共產黨來說不一定有所影響,他們反而會透過強化思想教育,還有各種言論管制來避免質疑的聲音出現。

就拿最近通過的「愛國主義教育法」和前陣子的「國安法」來說,就鼓勵民間自主行動杜絕反對共產黨統治的聲音,同時透過各類對外仇恨宣傳,轉移民眾對統治者的不滿。

就筆者的觀察來說,中國共產黨一直是個使用「合理」策略的統治者,它並不會隨便更改自己訂下的政治目標,畢竟隨意更改所面臨的,除了來自民間的反彈,還要面對黨內的批鬥,在如此背景下,鞏固政權,成為他們最重要的核心目標,所以對共產黨來說,對外關係的決策,從來都是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所下的決定。

(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03/1973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