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王大爺患「高血壓、2型糖尿病」十多年了,因為嘴饞,血糖控制得總不是很理想,但血壓一直控制得很好,保持在120~130/60~70mmHg。近半年來,王大爺總是在起床時感到頭暈目眩、兩眼發黑,便以為自己是低血糖了,每次都吃塊糖,在床邊坐一會兒,也能恢復正常。因此,王大爺對自己近半年來的變化並沒有重視,直到社區醫生上門隨訪才和其聊起自己的病情。考慮王大爺總是在起床時犯頭暈,社區醫生給王大爺測量了3次血壓,坐位、臥位、直立位血壓分別為120/66mmHg、126/70mmHg、92/56mmHg。據此,社區醫師考慮王大爺可能存在直立性低血壓。
小課堂
何為
直立性低血壓
直立性低血壓又稱體位性低血壓,通常是指由臥位轉為直立位後收縮壓下降≥20mmHg和/或舒張壓下降≥10mmHg,同時出現低血壓症狀,如大腦供血不足、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主要表現在心腦血管神經系統對血壓調節功能欠缺方面。當人的體位變化時,正常的血壓改變會涉及心腦血管神經、體液方面的諸多聯合調節,以達到血壓的一個平衡過渡狀態。在該調節過程中,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導致直立性低血壓的可能。
哪些人
容易出現直立性低血壓
直立性低血壓是導致暈厥的第二大危險因素,常發生於老年人。據統計,20%~30%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直立性低血壓;直立性低血壓的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直立性低血壓者約占15%,在7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達30%~50%。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血管彈性纖維減少,交感神經反射增強,可使老年人血壓升高。長期偏高的血壓不僅損害老年人壓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還會影響血管和心室的順應性,尤其是當體位突然發生變化或服降血壓藥以後。在血壓突然下降的同時,各組織器官缺血的危險性也大大增加。此外,老年人耐受血容量不足的能力較差,可能與其心室舒張期充盈障礙有關。
因此,任何急性病導致的失水過多,或口服液體不足,或服用降血壓藥及利尿藥以後,以及平時活動少和長期臥床的患者,站立後都容易引起直立性低血壓。
如何早期識別
直立性低血壓風險
識別直立性低血壓的要點:65歲以上,前一年發生跌倒事件,罹患高血壓、腦卒中、心絞痛或糖尿病。直立性低血壓常無症狀,但其存在會引起遠期心腦血管疾病併發症甚至死亡。因此,對於有上述風險因素的人群,建議對其測量臥位、坐位、直立位的血壓,以增加對直立性低血壓的早期識別。
如何預防
直立性低血壓
一般直立性低血壓無症狀者無須治療,主要在於預防,以減少發作風險。
注意事項:臥床時頭位稍高於下肢15°~20°,能促進腎上腺素的釋放並刺激自主神經系統;穿有彈性的緊身褲和彈力長襪,能減少患者直立位時靜脈回流的淤積;從床上坐起或下地時,不應該突然或過快、用力猛起,應先活動雙腿幾秒再緩慢站起。
日常做法:每天做傾斜運動以刺激體位改變時維持血壓,決不能一直彎腰到地面或在彎腰後起立過快;延緩運動,起床1小時後再進行較劇烈的運動,如打掃衛生、跑步、早鍛鍊等;服藥時取坐位,以防引起直立性低血壓;避免能促進外周血管舒張的各種原因,如熱水浴、運動等;少量多餐,食物以易消化、清淡為主,保證熱量供應;患者常因便秘導致上廁所時間過長,突然站立時可發生直立性低血壓,故應行含適量纖維素的飲食,以保證大便通暢。
知識拓展
蹲久了站起來時
為何會頭昏眼花
人在蹲位時,雙腿處於缺血狀態;當久蹲的人突然站起時,腿部回流大量血液,導致頭部出現缺血、缺氧,這時就會出現頭暈眼花的現象;待身體適應後,這種現象就會消失。
高血壓患者出現頭暈
該怎麼辦
首先要測量血壓,明確是否存在血壓過高或過低。高血壓患者的頭暈可能提示的是血壓的不正常波動,還是需要儘量穩定血壓。如果患者頭暈持續不緩解或出現肢體活動受限、口角歪斜等情況,建議儘快去醫院就診,因為腦梗死、腦出血等嚴重疾病同樣可出現頭暈症狀。
誤區解讀
誤區一
低血壓就是貧血
不是的。很多人容易把貧血和低血壓弄混,認為低血壓就是貧血。其實,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之所以容易混淆是因為兩者都會出現疲勞、頭暈的情況。實際上,低血壓容易引起頭暈是因為血管壓力偏低,不足以把血液輸送到大腦,導致大腦供血不足而頭暈;而貧血容易引起頭暈是因為血液中氧氣的搬運工——紅血球少了,導致運往大腦的氧氣不夠而出現頭暈。
誤區二
高血壓患者的頭暈不可能是
低血壓引起的
不一定。直立性低血壓在大多數年齡段都會出現,但在老年人中出現的概率最大。在65歲及以上人群中,其發生率可達15%。引起直立性低血壓的原因包括: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如使用血管擴張藥等,導致血液重新分配,出現血容量相對不足;自主神經對血管調節功能下降,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臟順應性下降,交感神經興奮時血管反應性降低;使用某些藥物,如利尿藥、血管擴張藥、中樞鎮靜藥、抗抑鬱藥等。因此,年齡越大,發生直立性低血壓的風險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