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過去這幾十年的發展,其原因,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我們用一種最簡單的方式來說,這幾十年,其實就是兩大段。
第一大段是上個世紀最後那20幾年。按人們公認的說法,中國這一輪的發展,始於1978年開始的改革。在1977年,中國的GDP是3250億元,也就是不到一萬億,人均是344.48元。當年,在全球188個經濟體中,中國人均GDP排名位居第172位,即倒數第17位。印度比中國高1位,位列第171位。這就是當時中國的經濟狀況,也就是中國這一輪發展的起點。
改革開放,使中國進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中國的GDP,1982年突破5千億元,達到5373億人民幣;1986年突破1萬億元,達到10376億人民幣;2001年突破10萬億元,達到110863億人民幣。也就是說,在20世紀最後那20幾年間,中國的經濟總量從3000多億增加到將近10萬億,增加了差不多30倍。
問題是,改革是如何促進經濟發展的?這當然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釋。我只從一個最簡單的角度來理解這個過程,那就是供給與需求的關係。我們可以將這兩者的關係比喻為河水與河道的關係。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社會,是一個短缺與匱乏的社會。那時候,什麼都缺,有點東西,大家要排隊去買。這就如同一條乾涸的河床,仿佛無論有多少水,都裝得下,流得過。
當時要解決的,就是供給的問題,是如何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而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靠的也不是政府主導的大規模投資,首先是政府也沒有錢投資,其次是國有壟斷的效率低。那靠什麼呢?靠三個東西,引進外資、改革國企、發展民營經濟。這就是改革的含義。
等到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滿足得差不多了,又正好迎面趕上家用電器的消費浪潮,這就是我前一段反覆講的七大件。這就如同河道突然被拓寬了一樣,河水奔騰而來,但在河床里暢通無阻。這還用得著刺激消費嗎?
這就是改革之於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所以我說,這一段靠的就是改革。
第二大段是本世紀這20年。中國的GDP,2001年突破10萬億元,達到110863億人民幣。2012年突破50萬億元,達到538580億人民幣;2020年,突破100萬億總量達到1013567億元人民幣;2022年達到1210207億元。也就是說,在這20年的時間裡,中國的GDP增長了10倍多。現在我們每年GDP的增量就相當於2001年的總量。
可以說,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間段。這個階段經濟發展的動力來自哪裡?就是加入WTO,就是對外開放,就是融入世界經濟,就是由此成為世界工廠。在加入WTO之前,中國的GTP只是美國的1/7,而現在是美國的70%上下。
還是用前面的比喻來說。實際上,到上個世紀最後幾年,特別是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原來那條河床就開始容納不下滔滔而來的河水,也就是過剩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於是,有了很多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有了農民工大量失業。這樣,就有了住房商品化、教育產業化、醫療市場化。其目的是什麼?就是拓寬消費的河床,你原來不用花錢的東西讓你花錢。上面的三化,對於拓寬消費的河床,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當然也造成了很多的問題)。但相對於中國已經形成的巨大產能來說,還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於是,就有了加入WTO。加入WTO的意義是什麼?就是又開掘了又一條巨大的河道,使得開始淤積的河水,能夠順流而下(當然,加入WTO的意義不僅於此)。
有人說,這個影響只是限於外向型經濟吧?不對。開闢了新的河道,中國的產品大量進入世界市場,增加的是就業,提高的是人們的收入,擴大的是人們的購買力和國內的市場。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小汽車。在改革開放之前,小汽車是一種很罕見的稀有之物。那時我在一個縣裡工作,我記得全縣就三輛北京吉普,縣委和縣政府兩輛,縣警局一輛。
1986年,中國首次允許私人擁有小汽車,當時每輛上海產桑塔納售價20萬元。2000年,全國私人汽車保有量達到625.3萬輛(含各類貨車和大客車);到2022年底,我國私人汽車保有量猛增到27873萬輛。這說明,至少97%的私人汽車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購買的。而這是與這一段人們收入的增加分不開的。
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個道理:內循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外循環來支撐的。沒有把中國的產品賣到世界上去,哪來的那麼多的就業,哪來的那麼多的錢,哪來的那麼強的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