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從鬱金香到虛擬貨幣,人類為何如此熱愛投機

大仲馬曾在名作《黑色鬱金香》裡這樣稱讚一款名為「黑寡婦」的鬱金香:「艷麗得讓人睜不開眼睛,完美得讓人透不過氣來」。他還在書中提到一座種滿鬱金香的城市,這座名為哈勒姆的古老小城,幾個世紀來一直盛產鬱金香,自1630年以來一直是鬱金香交易中心。

然而,如今坐擁3000公頃鬱金香花海的哈勒姆,也曾是一場經濟泡沫的中心地帶。這場被視為經濟史上第一大泡沫的鬱金香泡沫,曾險些毀掉荷蘭這個曾經的世界第一強國。

雖然近年也有不少研究者認為,儘管鬱金香泡沫代價慘重,但還遠遠沒有危及荷蘭經濟命脈。之所以被形容為嚴重泡沫,是因為當時一些荷蘭人有感於社會投機風氣嚴重,於是對事實予以誇大,警示後人。但不管怎麼說,鬱金香開啟了現代商品投機這個黑盒子,是歷史公認的事實。

17世紀初,荷蘭步入黃金時代,開啟長達百年的繁榮。荷蘭以商業立國,崇尚自由,海納百川,因此成為貿易強國。1602年,荷蘭商人成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獲得了政府授予的最高權力和商業壟斷地位。荷蘭東印度公司是17和18世紀全球首家跨國公司,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貿易公司之一。來自哈勒姆和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商人,在這裡共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

哈勒姆當年曾是荷蘭第二大城市。它始建於10世紀,1245年建市,中世紀後期就依靠紡織業、釀酒業和造船業繁榮一時。後來,哈勒姆成為荷蘭的鬱金香交易中心。

17世紀的歐洲,因為經濟發展,物質豐富,社會風氣變化,貴族和商人的生活日益奢靡。對於當時的上流社會來說,能夠體現身份的最好標誌,就是豪宅、花園和鮮花。鬱金香出現後,很快就成為了這樣的標誌。

荷蘭人做生意的能力,也讓鬱金香買賣迅速變成一種體系。當時,鬱金香的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為交易打開了可觀的利潤空間。此時,鬱金香不是由花農直接賣給顧客,而是通過拍賣進行交易。這種交易一開始在酒吧和酒館中進行,並沒有正規交易場所,但因為交易的人越來越多,形成交易俱樂部和民間交易所。

據記載,當時投機商開始囤積鬱金香球莖,輿論也推波助瀾,將鬱金香包裝為奢侈品和身份象徵。荷蘭人開始收購搶購鬱金香球莖,尤其是那些被神化的稀有品種。有意思的是,被視為稀有的那些色彩斑斕的鬱金香品種,其實都是被一種特定的鬱金香花葉病毒感染所致。

1634年開始,荷蘭全國上下都為鬱金香瘋狂,許多人傾家蕩產收購鬱金香球莖,希望炒出好價錢。他們一開始確實也賺到了錢,只需要低吸高拋,就有錢賺。在賺錢效應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將全部積蓄和利潤投放進去,甚至賣房炒鬱金香。還有許多人在「踏空」的懊惱中選擇高位入場。

擁有世界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的荷蘭,在鬱金香狂潮中又實現了金融史上的一個創舉——因為歐洲各國投機商都盯上了鬱金香,為了方便交易,荷蘭人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內開設了固定的鬱金香交易市場。此後,鹿特丹等荷蘭城市也開設了鬱金香交易所。

1636年,鬱金香價格已達到驚人地步。不但稀有品種價格高昂,連普通鬱金香的漲幅都十分嚇人。1637年1月,一個普通品質球莖為60荷蘭盾,一個月後就達到了1600多荷蘭盾,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僅僅是150荷蘭盾,熟手工匠也不過250荷蘭盾。稀有品種的漲幅就更誇張了,有一款「永遠的奧古斯都」,1623年時的價格為1000荷蘭盾,1636年漲到5500荷蘭盾,1637年2月達到6700荷蘭盾的峰值,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在極個別情況下,為了購買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稀有品種,買家情願為一顆球莖付出1萬荷蘭盾,相當於一位工匠20年的收入之和。

鬱金香甚至還承載了部分貨幣功能。有數據顯示,一株稀有鬱金香球莖可以換四頭牛、八頭豬、12頭羊、兩大桶紅酒、4桶啤酒、1000磅芝士、2噸黃油、1張床、1個銀制杯子、1套做工精細的衣服、2.5噸麥子和5噸的黑麥。請留意,是總共能換這麼多。當時,這些東西加起來大概需要1500-2000荷蘭盾,居然只能換來一株球莖。甚至用鬱金香球莖換取房屋、土地和農場的例子也不罕見。

一個普通的花卉球莖居然能頂普通人十年收入,一個稀有的花卉球莖居然能換來莊園,這顯然是不正常的。更糟糕的是,因為市場供不應求,一「球」難得,荷蘭人開始買賣1637年將要成熟的鬱金香球莖。換言之,荷蘭人開創了鬱金香期貨市場!人們在期貨市場上的買空賣空,更加助長了鬱金香泡沫。當鬱金香狂熱達到頂峰時,合約竟能換手十餘次。此時,鬱金香球莖已成為荷蘭第四大出口產品,僅次於杜松子酒、鯡魚和奶酪。諷刺的是,沉迷於鬱金香期貨交易、渴望一夜暴富的投機者們,其中有不少人甚至連鬱金香都沒見過。

就像股票市場的非理性狂飆必然帶來暴跌一樣,鬱金香的泡沫也會破碎。目前最可信的鬱金香泡沫破裂原因,跟哈勒姆有關。1637年2月,在哈勒姆的一場例行鬱金香球莖拍賣會上,買家們第一次拒絕出席,被投資者們理解為市場見頂信號,引發恐慌。鬱金香市場隨即崩塌,幾周後的價格就跌至原先的1%甚至更低。

根據分析,買家們之所以缺席這場拍賣會,是因為當時有嚴重傳染病爆發。不過不管怎樣,鬱金香的價值都一落千丈,普通品質更是一文不值,還比不上一顆洋蔥

為此傾家蕩產的人們只能求助於法院,希望法庭能幫他們兌現合同。但鬱金香交易原本就是一環扣一環的連鎖反應,集體暴跌之下,無人能獨善其身。許多人傾家蕩產,富商貴族都成了乞丐。

即使是荷蘭政府也無能為力,1637年2月7日,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未兌現的鬱金香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此時鬱金香球莖的價格跌幅高達95%,未平倉合約遠遠超出了實際供應量。這時不論是買家還是賣家,都希望荷蘭政府能夠出面解決。最終,政府禁止了鬱金香期貨交易,買賣雙方被迫自行協商解決。

在傳統記載中,鬱金香泡沫的影響極為深遠。它使得荷蘭陷入經濟大蕭條,也漸漸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被英國所取代。

不過,到了90年代,對於有效市場理念的支持者來說,鬱金香泡沫顯得有些過於「玄乎」了。有許多人質疑,鬱金香泡沫雖然存在,但對「鬱金香泡沫」的記載,其實是一個更大的泡沫,記錄者或許誇大了鬱金香交易的影響。

歷史學者安妮·戈德加的著作《鬱金香:荷蘭黃金時代的金錢、榮譽和知識》算是質疑論的最重要著作。在她看來,要理解鬱金香,必須先了解17世紀的荷蘭社會。

當時的荷蘭,通過國際貿易賺取了巨額財富,阿姆斯特丹、哈勒姆和霍倫等城市都成了歐洲最重要的貿易中心。這個由商人主導的國家,在經濟騰飛後,開始尋求生活中的文化價值,博物學也就此興起。在這一背景下,荷蘭人乃至歐洲人迷戀異國情調,迷戀東方商品,都成了潮流。這些使得東方來的商品價格飆升,鬱金香的備受歡迎,恰恰基於這一土壤。

戈德加通過對鬱金香合約存檔的研究還發現,當時「並沒有太多人參與(鬱金香炒作),經濟影響相當小」,大量關於鬱金香泡沫的報導,其實都是基於一兩件事情的剽竊、複製和炒作。根據數據,即使在鬱金香交易達到頂峰時,參與者也集中於商人和工匠。

那麼,鬱金香泡沫為什麼會被誇大?這跟當時的基督教觀念有關。17世紀,荷蘭的社會財富飛速增長,經濟的過快發展引發了許多人的社會焦慮。雖然荷蘭一直都是相當開放的國家,但不代表宗教完全沒有地位。一些人開始印刷小冊子,宣揚財富有毒論,認為消費主義會引發社會墮落。所以,他們藉助鬱金香狂熱,意圖教化民眾。有研究者認為,那些關於鬱金香泡沫的故事,比如水手將鬱金香當洋蔥吃掉,清潔工人傾家蕩產入市等,最早都見於這類小冊子,或許有很重的捏造成分。畢竟,寫這些小冊子的人從來都不是受害者,而是宗教人士。

應該說,宗教層面的勸誡起到了很大效果,後來的荷蘭人一度很厭惡鬱金香,也將之視為投機教訓,重新回到踏實的路子上。

荷蘭的鬱金香狂熱是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市場崩盤事件。關於其過程的分析,亦可運用於1998年到2001年的網際網路泡沫或其他任何一次金融泡沫事件。在鬱金香狂熱過去的幾十年中,鬱金香從上流社會的地位象徵,變成了一種隨處可見的觀賞植物。

鬱金香泡沫也變成一個文化符號,時常出現在影視題材中。它不僅僅是文化層面的獵奇,也是對人類自身的一種提醒。在電影《華爾街:金錢永不眠》中,麥可·道格拉斯主演的戈登·蓋柯向一個年輕的華爾街股票交易員講述了荷蘭鬱金香狂熱的來龍去脈。他特地在家裡掛了一幅鬱金香的油畫,戲謔地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那次泡沫。2017年,艾莉森·歐文和哈維·韋恩斯坦聯袂製作了電影《鬱金香狂熱》,其故事情節就是以17世紀鬱金香狂潮為背景展開的。在影片中,一位身為人妻的貴婦為了逃離自己的富商丈夫,與女僕互換身份,和一名畫家墜入愛河。她與情人打算拿身上僅有的一點錢,投資高風險的鬱金香。

不過人類在投機道路上可沒有停下來,他們始終要面對這樣一個怪圈:投機商品的價格上漲到一定高度時,市場便會越來越熱,交易者們則很可能面臨慘澹的結果——突然下跌。

鬱金香泡沫只是個開始,近年來比特幣的飆升,仍然會帶來這樣的風險。德國學者托斯滕·丹寧在《商品投機400年:從鬱金香到比特幣》中記錄了一系列投機事件,包括亨特兄弟的白銀帝國、投機者布萊恩的傳奇、剛果的銅礦交易、血鑽的傳說、石油危機、各種加密貨幣的神秘登場、氣候變化引發的金融大戰、電氣化和數位化趨勢大發展產生的新投機活動等……這些交易者在投機時的決策思路和心路歷程,就是一部資本的博弈史。

早在遠古時代,早期人類通過以物易物,進行原始交換。貨幣出現後,人類的交易正式誕生,商品買賣隨著人類歷史進程而逐漸發展。大航海時代後,資本主義飛速發展,貿易在全球勃興,人類的欲望也被放大,正是鬱金香泡沫讓商業文明正式進入投機時代。

當下的虛擬加密貨幣,其實與四百年前的鬱金香泡沫頗為相似。大多數參與者對這個市場一無所知,只有一夜暴富的念頭。確實有人做到了,但也有許多人傾家蕩產。

托斯滕·丹寧寫道,加密貨幣主要呈現的是應用需求和投機需求,從應用方面來說,技術尚不成熟,限制著加密貨幣的實際落地應用,投機需求仍然是最為旺盛的需求。以比特幣為例,它的狂熱基於旺盛的投機需求,但因為市場沒有監管,因此極度不穩定。

從鬱金香到比特幣,投機狂熱無外乎三部曲,一是先在某個小圈子裡流行,具有稀缺性,並得到高度價值認同,二是逐漸外溢,吸引相關行業人員參與牟利,三是外行入場,沉迷於虛假的市場故事,然後在投機退潮中輸個一乾二淨。

托斯滕所要描述的,並不僅僅是投機,也是一次次投機狂熱背後的幾百年市場繁榮與蕭條的周期。至於人類,他們總是無視歷史教訓,一次次被市場教育。貪婪與恐懼,是市場的永恆命題。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歐洲價值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28/1983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