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譯叢:拯救自由世界秩序,加強中堅力量

——需要制定一項廣泛戰略以維護和加強自由的、基於規則的全球秩序:該秩序的領導者必須「加強中堅力量」。

作者:麥可·米克勞西克,約翰·R·艾倫

譯者:白丁

原載:美國《國家利益》雜誌2023年12月12日

冷戰後的世界秩序已經支離破碎,無法恢復。獨裁政權決心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有利於威權治理的全球秩序,這種秩序基於普遍的監視、社會和政治控制以及鐵腕政權領袖。現在需要制定一項廣泛的戰略來維護和加強自由的、基於規則的全球秩序,而該秩序的領導者必須「加強中堅力量」。

蘇聯及其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解體後的大約二十五年中,民主的資本主義治理模式似乎是最後的生存者,而涉及國家和全球治理的其他模式則遭到質疑和摒棄。

正當西方國家專注於清理藏匿著恐怖主義的陰暗角落和黑暗洞穴之時,復仇主義者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和復興論者中國的國家主席習近平,運用各自的國家力量以圖對這種自由的、基於規則的格局進行重組。它被稱為「多極化」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目標是擊敗和取代基於自由規則的全球秩序,因為中國和俄羅斯將這種秩序視為西方遏制中俄發展和保持全球霸權的動聽說法和手段。

自由的、基於規則的全球秩序已經醞釀了相當長的時間,但直到冷戰結束後才占據主導地位。它是啟蒙運動、科學和工業革命、民主浪潮以及全球人權運動的最高成就。它始於歐洲,隨後傳播到西半球,然後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其成就顯著。其受益人比他們的前輩或生活在秩序邊界之外的更長壽、更健康、更加富有、受教育程度更高。在自由、基於規則的秩序之下,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質的改善是非凡的,也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與此相對的是,我們在莫斯科和北京的對手提供的是一種社會管控式的生活,其特點是強制的穩定,而這種穩定基礎是精心篩選的信息來源和資訊流動、無處不在的監視、以安全為導向的對政權的忠誠和服從、不斷的灌輸和對異議的鎮壓。

這種模式可能最適合俄羅斯、中國及其追隨者,我們不應該試圖去改變它,這項任務最好留給它們自己的人民。只要我們的系統正常運行,並能夠抵禦硬實力和軟實力的侵犯,那麼與中俄模式共存所帶來的風險是可控的。這使我們在冷戰時期生存下來——確切地說是繁榮起來。

對抗俄羅斯和中國咄咄逼人的修正主義的全面抗衡策略是「加強中堅力量」。中堅力量是什麼?它既不是西方,也不是東方,不是北方,也不是南方。它不是一個針對俄羅斯、中國或任何人的組織。「加強中堅力量」既不是遏制,也不是帝國式的擴張。中堅力量是由那些擁護自由的、基於規則的全球秩序的國家所組成,這些國家擁抱人類自由、社會公義以及《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中闡述的國際行為準則。

今天,這個中堅力量包括北約聯盟成員和合作夥伴、歐盟成員、AUKUS和四方成員、五眼聯盟以及其他一些主要成員。但是,這個中堅力量並非固定不變,也不排他。在中堅力量聯盟和威權聯盟之間,還有著大量的騎牆國家,它們不願意或沒有準備好在這兩種全球秩序或推進這些秩序的兩個聯盟之間做選擇。這些是尚待爭取的國家,它們可能會繼續騎牆或是轉而靠近或加入某一集團。他們並非無足輕重,爭取他們加盟的競爭將會非常激烈。自由的、基於規則的秩序不需要擴張就能繁榮。然而,收縮帶來的風險是減少的選擇機會和縮小的經濟規模。地理停滯會帶來系統混亂和耗散的風險。然而,這些可以通過積極鼓勵創新、主動性和發明而加以避免。

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中堅國家必須提供更好的協議、更好的通向安全、公義和繁榮的途徑。由於其長期致力於人權、政治權利、公民自由和法治原則,該中堅力量在這方面處於有利地位。中堅力量國家必須在國內外實踐這些原則並積極競爭。

中堅力量成員資格並不具有排他性。借用一個在國際上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美國理想來表述,那就是,任何國家都可以通過明確、毫不動搖地表明其對民有、民享、民治的核心價值觀的承諾來加入。這不僅僅是包容各方的民主共同體所要求的口頭上的承諾。未來的中堅力量成員必須符合政治聯盟的標準,即加入北約或歐盟的標準。

「加強中堅力量」必須包括加強各國內部以及成員國之間的核心政治價值觀。中堅力量國家必須加倍努力,化解和緩和遺留的爭端和敵對行動,例如韓國和日本之間或希臘和土耳其之間的爭端和敵對行動。當一個中堅力量國家開始偏離自由、以規則為基礎的核心道路時,社會不應急於譴責,而應鼓勵他們重新致力於核心價值觀。這可能需要時間和通過憲法對政府進行變革。

目前,土耳其和匈牙利正在偏離這個道路。他們的領導人是自戀者和頑固的民粹主義者,他們對通過強迫、羞辱或威脅來要求他們回歸核心道路的所有努力反應不佳。密集、嫻熟的外交和經過調整的激勵措施,也許比排斥他們能更加有效地引導他們參與鞏固中堅力量的集體努力。雖然他們的任期是有限的,但這場鬥爭將永遠持續。

我們的對手強悍、無情、不擇手段;與他們的競爭是客觀現實。中堅力量國家不能忽視獨裁對手今天強加給他們的挑戰——他們不能放棄烏克蘭或台灣。然而,對手引發的反射性關注會使我們偏離綜合考量中另一個同樣重要的部分——我們的盟友、合作夥伴和猶豫不決中的國家。

麥可·米克勞西克(Michael Miklaucic)是國防大學高級研究員和《稜鏡》雜誌(PRISM Journal)的主編。本文表達的觀點是他的個人觀點,而非國防大學或任何美國政府機構的官方聲明。

約翰·R·艾倫(John R. Allen)於2017年11月至2022年6月期間擔任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主席,此前曾擔任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項目傑出研究員。艾倫是一位退役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四星上將,也是北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F)和駐阿富汗美軍的前指揮官。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國家利益》/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17/199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