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知足,天地寬;知止,心自歡(精闢)

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

《道德經》有言:「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增廣賢文》所見略同,總結成更為簡單的傳世警句: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人到中年,千帆閱盡。

終將漸漸懂得,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

01

知足,天地寬

古書上曾記載一則故事:

一日,孔子問顏回:「你家境貧寒,居處卑微,為什麼不外出做官呢?」

顏回想了想說:

「城郭之外我有50畝地,足以供給我食糧;

城郭之內我有40畝地,足夠用來種麻養蠶;

先生為我授業解惑,足以使我滿足;

閒時還能撥琴弄弦,足以使我開心,因此我不願做官,無心做官。」

孔子聽了深受感動,大為讚賞:

「我總聽說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因利而累;真正自得的人,不會畏縮焦慮;注重內心的人,不屑被官場所綁架,今天我終於見識到了。」

知足常樂,能忍自安。

老子也曾道,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資治通鑑》中寫到,曹操占領漢中後,劉曄、司馬懿勸其趁勝攻取益州,進軍蜀國。

一代梟雄曹操卻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揀了芝麻丟了西瓜」、「賠了夫人又折兵」,也無不在告訴我們:人活一世,要學會取捨和知足。

知足不是安於現狀,而是懂得珍惜,不貪日月;知足不是無欲無求,而是看淡外物,內正其心。

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沒有盡善盡美的事情。

貴,莫貴於擁有;富,莫富於知足。

一位哲聖曾指出,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什麼是我們權能之內的事情,什麼不是我們權能之內的事情。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

02

知止,心自歡

著名書畫家啟功先生曾提字一幅「自重則威,知止有定。」

人不知止,註定為寇。

相傳,商紂王剛登基時,叔叔箕子就預見了亡國的可能,源於一雙筷子。

有一天,紂王得到了一雙珍貴的象牙筷子,所有人都恭維奉承,紂王也洋洋得意。

只有箕子無比擔憂地說:

「紂王剛登基已經用上象牙筷子,接著就要有配套的犀牛角、美玉石等打造的杯盤碗羹;有了玉石美器,就又會有美味佳肴,綾羅綢緞、高樓廣廈……」

不出所料,曾經勤儉節約的紂王,愈發窮奢極欲,最終走向王朝覆滅。

利令智昏,逾越界限,色令智昏,超越底線,不知止,不知恥,終將無所得。

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實為一種進取之道。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多少人一做買賣就利字當先,一上賭桌就All in,一交朋友就交淺言深,一占上風就得寸進尺。

見好就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見好不收,往往無法全身而退。

大智知止,小智惟謀。

一代首富李嘉誠的辦公室,就掛著「知止」二字。

在汕頭大學做演講時,他也提到:

我之所以能夠保持這樣的勢頭,是因為我有「知止」這兩個字的座右銘。

所謂知就是知曉,止就是停止,就是凡事要適可而止,適度而為,人棄我收。

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知足需要勇氣,知止更需要魄力。

知足不敗,知止尤勝。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全科與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27/199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