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中國科研把賭注押在基因改造獼猴上

法國世界報記者埃爾維·莫蘭(Hervé Morin)及其上海通訊員西蒙·勒普拉特(Simon Leplâtre)聯合署名的文章表示,雖然第一隻帶有螢光基因的基因改造猴子,是於2001年在美國的一個實驗室誕生,但是今天,在操縱這些動物的基因體及克隆這些動物上,中國顯然處於領先地位。

中國研究人員培育出比同類獼猴更「人類」一點的基因改造獼猴。這些基因改造猴子比普通猴子更能成功地抓住放置在難以夠到的地方的食物。其他測試也表明,中國研究人員添加的基因(SRGAP2C)確實影響了猴子的大腦發育。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宿兵教授領導的這項研究於2023年11月發表在一份中國科學期刊上。

現在該團隊進行了第二項研究,是對添加了人類大腦基因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進行研究。和未基因改造獼猴相比,基因改造獼猴表現出更出色的記憶力。這一驚人的結果引起了一些西方倫理學家的警惕。宿兵表示,這些研究讓人們更好地了解讓人類遠離猿類的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

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改造這一領域,中國處於領先地位。在克隆領域,中國同樣也處於領先地位:1月15日,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一個團隊發表了一篇文章,解釋了一種新的克隆技術的成功,該技術在兩年前誕生了一隻目前仍然活著的恆河猴。中國生物學家們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可以稍微提高克隆成功率的方法。自1996年叫多利的克隆羊誕生以來,克隆的成功率一直很低:大多數物種為1%至3%,家畜為5%到20%。

對於科學研究來說,基因改造和克隆是很有前途的工具:擁有一群具有相同基因體的猴子,就像擁有實驗室小白鼠一樣,很有用。修改它們的基因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人類是如何進化的,或許,也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人類的一些疾病。

中國是唯一在這一領域大量投入的國家。中國投入的金額和進行的一些實驗令人好奇。波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所研究員埃爾萬·貝扎德(Erwan Bézard)非常了解中國,他在中國領導一個使用獼猴的實驗室已經有25年了,他說:「近年來,中央和地方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計劃已有了6億歐元的投資。」這位研究員還說,雖然「在基因改造猴子領域中國占據主導地位」,但基因改造猴子的數量仍然「少的可憐」。為了建立像人類疾病模型這樣的獼猴系,「需要的資源是巨大的」。

所以,「日本人選擇的是更多產的狨猴。」埃爾萬·貝扎德(Erwan Bézard)解釋說,狨猴需要的空間少,繁殖速度更快,但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它離我們人來要遠得多。埃爾萬·貝扎德表示,目前,中國展示了它在技術上的掌握程度,但「知識上的收益還不是很高」。

在法國原子能委員會(CEA)領導法國主要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實驗室的羅傑·勒格蘭德(Roger Le Grand)也有同樣的感覺。他說,「一些中國實驗室宣傳他們的技術能力,但我在科學重要性上有不同的意見。」他回憶說,基因改造小鼠的最初階段也是很費力的,然後就常規使用了。

不論怎樣,獲得基因改造動物是非常昂貴的。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的研究人員Pierre Savatier說,「獲得一隻原創的基因改造動物的成本是100萬歐元」。建立穩定的血統需要雜交,大約需要十年的時間。克隆可以節省一點時間,但每隻克隆動物的成本是10萬歐元,而且「成功率不到1%」。想要從這些靈長類動物的研究中有醫藥上的收益,「時間尺度是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需要「的基礎設施和資源,只有中國才有」。北京「在最高政治層面」對未來下賭注,但美國或歐洲不會下這種賭注,特別是因為,在美國或歐洲,公眾輿論反對進行動物研究。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24/200863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