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28日,美籍華人經濟學家、旅美學者程曉農分析,今年以來,美國開始比較明確地採用冷戰應對程序來對付中國,這樣的雙方關係,其實就是一種國家安全層面的競爭。美國現在不斷在不同場合強調,中國的某項經濟活動會危害到美國的國家安全,所以美國要採取反制和限制措施。晶片戰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因為高端晶片可以被中共用來研發打擊美國的軍用裝備。
美中兩國之間國家安全層面的競爭,其中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弱敵」,即削弱敵手的能力,增加敵手追趕美國先進能力的困難度。過去二十年來,中國一直有一個建立西太平洋地區新霸權的國際戰略,而它的經濟策略本來就不是建立長期互信的經濟夥伴的合作關係,而是以「敵弱我強」為目標。
所以,中國會持之以恆地盜竊美國的技術,據美國聯邦調查局披露,過去多年當中,中國每年盜走的美國技術價值五千億美元,累積下來數額驚人;同時,中國也不擇手段地試圖擠垮美國的企業,擠占美國的市場。那美國面對中國的「敵弱我強」之商業和科技策略,就只能以牙還牙,同樣用「弱敵」手段來應對。這就是冷戰中的典型應對方式。
但是,科技戰、商業戰之外,冷戰應對方式當中,從來都必須包括外交官的笑臉應對,也從來都包括雙方領導人之間的對話和會面,那是為了防範危機和衝突。所以,如果西方國家的企業以為,美中領導人見面了,談得不錯,從此就又可以「在商言商」了,那是大錯特錯的。冷戰有一個鐵律,那就是,冷戰沒有退出機制;只有當冷戰中的一方倒下了,冷戰才會結束。人類現代史上,第一次冷戰——美蘇冷戰——當中倒下的那一方是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