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習山東考察一問 人民日報不敢答 網猛懟習痛點

—習近平問中國獨角獸企業銳減原因網民:做大等著被國有嗎?

習近平上周四(23日)在山東考察期間召開企業家和專家座談會,聽到有關創新與投資的發言時,習近平問「我們的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主因是什麼?」《人民日報》當日的報導未有提及是否有人回應,只含糊地寫道「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問題清單』亦是『改革清單』。」有分析認為,中國將調動國內資源培育本土獨角獸企業,同時降低對外國風險資本的依賴。

南華早報》報導,根據胡潤研究院4月發布的「2024全球獨角獸榜」數據,全球有1453間獨角獸企業,美國占700多間,中國只有340間,而去年中國新增的獨角獸企業數量為56間,較前一年的74間為低。經習近平一問,網民積極給予解答,「主要是沒人敢投資了和做大了,做大等著被國有嗎?」、「線下所有允許民營從事的行業都已經被線上嘩啦(形容倒塌散落)一遍,再嘩啦就和體系內搶飯吃了」,有人甚至直言習近平本人就是問題的答案。

2015年至2018年,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曾被視為獨角獸的沃土,但2018年後,受到中美貿易戰、地緣政治競爭加劇、去風險、脫鉤戰略等因素影響,加上美國總統拜登去年簽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國對中國敏感技術的投資,包括半導體和人工智慧,如今已大相逕庭。

收縮性政策導致企業不敢發展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提交「關於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他表示,獨角獸企業代表數字經濟創新能力和未來發展的方向,但當下數字企業創新與投資活動卻正在減少,而造成中國新增獨角獸企業數量銳減的原因很複雜,其中包括政策原因,「我們有時會出台一些收縮性政策,導致企業不敢發展」,最終形成的結果是,大家都願意去做一些比較安全的事情,對於有風險的領域不敢投入。

美國博欽(Perkins Coie)律師事務所北京辦事處合伙人齊默曼(James Zimmerman)表示,北京當局近年改變政策,將一間間科技公司打壓成國家公司化的工具,中國的科技環境已非創新人才的避風港。他指出,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削弱將阻礙未來的跨境合作,由於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中國企業將繼續被孤立難融入全球,如要在中國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格局,初創企業則需要看到一個促進創新,以及資訊共享的活躍生態系統。

報導引述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信強稱,中美脫鉤趨勢已影響中國未來的獨角獸企業,中國得想辦法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同時利用更多的國內風險資本(Venture Capital)和資源來培育企業。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共政治局在4月的會議上積極呼籲「耐心資本」,期待擁有長期、風險承受能力更強的資金給予中國初創企業和科技更多動力,近日更註冊成立國家大基金三期,註冊資本3440億元人民幣,以促進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01/2061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