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TikTok這次真養出了一批網際網路乞丐

「又要到飯了,兄弟們。」

去年年底,洛杉磯丁胖子廣場,「金牌講師」開始了一段傳奇般的北美要飯生涯。

一邊薅姓資的羊毛一邊賺姓社的流量,未出半年,如你所見,講師已經完成了他的資本原始積累。

現在再點開講師的 B站首頁,你會發現在經歷過數輪「復活賽」之後,過去那位污手垢面的打野強者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下面這位容光煥發、在大豪斯里發表激情演講的精神小伙。

想讓講師回歸美式要飯生涯看來已無可能。

幸運的是,他空手套白狼的精神已經在美國網際網路上得到了傳承。

「眾所周知,TikTok是一家市值幾十億美元的網際網路巨頭,為什麼我們不想想辦法讓它幫我們還清債務呢?」

在最近一則點讚量高達30萬的視頻中,一位美國小伙聲稱自己找到了讓 TikTok幫自己還債的竅門。

「你只需要觀看這個視頻5秒鐘,就能幫我還掉一部分債務。現在時間已經到了,接下來的一分鐘時間,我會分享給你我家後院的風景。」

相似的視頻在近一周時間裡井噴式出現,共同點是它們都被打上了#payoffdebt(還清債務)的話題標籤。

作品名:《路過的人幫我還個房貸》

目前,這個標籤下已經有10萬多則作品,話題一度登上了 TikTok熱門榜第二位。

話題頁面形同美式「水滴籌」 GoFundMe,聚滿了想要讓 TikTok清除自己債務的人。

作為更加直觀的例子,一位寶媽博主同樣為自己的視頻作品打上了#payoffdebt的標籤,配文:「保險公司兩次拒絕了理賠,所以我只能選擇 TikTok。」

視頻中,她一臉輕鬆地對著鏡頭說:

「我算了一下,為了讓 TikTok給這個小傢伙買一頂頭盔,我需要大約4百萬人觀看這個視頻至少5秒鐘。時間差不多咯,謝謝你們。」

這則視頻目前已獲得了480萬次觀看,從數據上看,她已經達成甚至超額完成了播放量目標。

但是問題是,這怎麼就能讓 TikTok為她買單了呢?這麼無聊的視頻怎麼就能吸引到這麼高的流量呢?

#payoffdebt又是怎麼就成了能讓美國人債務一鍵清零的財富密碼呢?

卡 bug零元購——美式要飯新玩法

網紅直播帶貨恰米,up主接廣告靠絲滑小連招賺廣告費,博主開專欄付費解鎖——這些對咱們來說都算不得什麼新鮮事兒。

但光靠視頻播放就能賺夠營運資金甚至養活自己,這在咱這塊主打「為愛發電」的網際網路領地可算是老黃曆了。

也好理解,當下國內網際網路內容平台割據形勢幾乎已定,流量增長已到瓶頸,對於平台方來說,為單純的流量付費就成了一件過於奢侈的事情。

但對於 YouTube、TikTok這樣面向全球受眾的視頻平台來說,巨大的流量池顯然還大有挖掘空間。

所以直到現在,這些平台仍在花大價錢做流量分成,且創作者能純通過播放量賺到的錢,很多時候是國內平台的十倍以上。

TikTok也一直有流量分成機制,它被稱為「創作者基金(Creator Fund)」。

TikTok對流量分成的官方相關介紹

要申請加入「創作者基金」,需要用戶註冊年齡超過18歲,且在過去30天內至少有累計1萬名粉絲和10萬次以上的內容播放量,滿足以上條件,即可參與流量分成。

Bussiness Insider的數據顯示,TikTok上每千次播放的收入從幾美分到17美元不等。這意味著當你做出了一個10萬加爆款視頻,你就很有機會能獲得超過800美元(約合人民幣5800元)的純流量收益。

只要達到一定條件,播放量就能轉化成真金白銀。這就構成了#payoffdebt這一「乞討糢式」成立的一個大前提。

燒錢領域博主 Mr Beast

但這還遠遠不夠,畢竟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為解決你的債務問題給你送流量。而#payoffdebt這一話題,其實也早已由被債務壓垮的無助者打出,過往的數據證明,很少有人會真的同情一個網際網路上的陌生人。

真正讓這種空手套白狼的玩法最終成立的,是「互助」這一概念的引入。

「等等,只要我們互相看了對方的視頻作品,我們就能幫助彼此還債?」

5月20日——這個在中國關於愛的營銷節日,在異國成就了一場負債者互助的「大愛」。一位名為「javadadlife」的 TikTok奶爸博主,在自己的視頻作品中說出了上面這句極具誘惑力的話,他補充道:

「朋友們,把你的視頻發給我,只要你做出了同樣類型的視頻,就在 tag里寫上我的名字,我會回踩。」

這次表達,幾乎直接將一個個人網際網路乞討行為,上升成了群眾互幫互助的集體清債行動。

而用相同糢式產出的視頻,則讓這種互助達成了持續裂變。

參與其中的每個人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僅僅是上傳一個毫無技術難度的視頻,然後再花5秒鐘時間觀看其他人做出的同類視頻,「傻了吧唧」的 TikTok就會自動把錢打到雙方的帳上!

這還不是血賺?這還不是天上掉餡餅?

「這太不可思議了」,javadadlife接著在視頻里高聲說到:「這對我們任何人來說都是零成本,對吧?想想我們能產生多大的影向力!」

零成本,零負擔,只要有一部帶攝影功能的行動電話,不僅可以用自己的行動讓網際網路巨魔 TikTok大出血,還能站著把錢給賺了。

這麼好的事情擱誰不想來試試?於是不出所料,一呼百應。

這個視頻很快衝到了40萬贊,世界各地飽受債務困擾的 TikTokers紛紛在視頻下喊出了「團伙作案團隊合作」的口號。

TikTok你小子看好了,這就是我們熱血沸騰的組合技!

幾天時間內,同樣結構的視頻開始大批量出現在 TikTok。

首先,你要在視頻開頭簡要介紹你欠了多少債(或者特別需要買什麼東西),有多需要一筆錢,需要多少播放量達成「眾籌目標」。

然後,勸觀眾在頁面停留5秒(超過5秒才能被計入實際播放量),並聲明「誠信互點」。

接著,拍拍風景拍拍日常,把視頻撐足1分鐘(TikTok對1分鐘以上的「長」視頻作品有額外獎勵)。

最後,等待到帳。

朋友,你甚至不需要是一個真正的窮人!

賺錢就像喝水一樣簡單,而且拿錢的方式竟然還特麼不在刑法裡,你敢信?

趨勢不過在 TikTok上蔓延幾天時間,平台上甚至已經有人發表了其圈錢能力的實證,為還在猶豫的負債者打上了一劑強心針。

「我算了一下,為了讓 TikTok一下子還清我的學生貸款,我需要2.47億人每人觀看這段視頻5秒鐘。」

傑克・海森堡(Jake Heisenburg)在一段已獲得超過2300萬次觀看的#payoffdebt視頻中說到。

為了湊足一分鐘時間,他在視頻的剩餘時間裡對著鏡頭吃了一碗麥片。

3天後,他發布了新的視頻作品,告訴關注事件的粉絲們,他已經從平台上獲得了至少4200美元(約合人民幣3萬元)。

「這比我以前在工作中花兩個月時間賺的錢還多」,他補充稱:「這幾乎是可以改變我人生的一筆錢。」

真誠地感謝你們,我將持續更新,不管它有多糟糕,

也許只是我在10分鐘時間裡穿著很酷的 T恤吃麥片

套路形成,受益人現身說法,#payoffdebt顯然已經勢不可擋了。

而整個套路其實可以總結成一句話:負債者們打著互幫互助的正義旗號,利用平台規則,群策群力卡平台 BUG,再借「中國」網際網路巨頭之手,把美國人的債都給平了。

由於戳中平台基本盤痛點,重重渲染之下,它甚至開始被普遍視為一場群策群力的「壯舉」,將每個人因負債和白嫖產生的羞恥感一掃而空。

一個人動動手指就能產出一個要飯視頻,一群人動動手指就是一大波要飯視頻。

就連洪七公看了都要原地復活說一句:「臥槽,美國分舵燃起來了!」

聚眾討飯,到底是誰贏麻了?

關於#payoffdebt這起足夠荒謬的網際網路集體乞討事件,其實有很多角度值得展開聊聊。

比如關於社交平台流量分成規則的討論,比如美國人均爆炸的債務問題,比如虛假繁榮的網紅泡沫經濟……

但咱們今天還是更想讓在網際網路發生的事情回到網際網路,嘮嘮 TikTok,嘮嘮流量,也嘮嘮咱們身邊一直在發生的事情。

讓我們先跟參與#payoffdebt的群眾換雙鞋子穿。

從參與者的角度出發,你會發現自己很容易將這場與網際網路巨頭的較量看成一場穩賺不賠的買賣,亦或是只有一方在虧的零和博弈。

「TikTok必虧,我可能賺不到錢,但也必然什麼也失去不了」——這個邏輯其實從一開始就出了問題,並且很可能反而正中了所謂網際網路巨魔們的下懷。

因為對於 TikTok來說,這整起鬧劇里真正在流通根本就不是貨幣,而是每個用戶的注意力和活躍度。而很顯然,他們早已為購買後者留足了資金。

以此角度再做討論,在這場看似無產階級贏麻了的薅資本主義羊毛大戰中,笑到最後的其實還是 TikTok。

圖源:The Toy Book

通過這次聚眾乞討事件,TikTok獲得了一個熱辣滾燙的超高熱度話題,激活了不少常年白嫖的老潛水員,還獲得了數量極為可觀的新註冊者,甚至還讓平台的流量變現方式得到了一次經由眾多參與者親自實證的宣傳。

其失去的,只不過是原本就在計劃內的流量分成,以及十萬個一點意義都沒有的低質量視頻所占用的空間罷了——

而這樣缺乏意義的爛話題爛內容,原本就每天都在平台上被批量產出,即便沒有#payoffdebt,也會有像#亞比囧囧囧這樣的東西能讓用戶酣暢淋漓地吃夠大糞。

此時如果你逐個點開#payoffdebt話題下的短視頻,你還會發現其中真正滿足流量變現條件且獲得了可觀流量的用戶,不過寥寥數屏,二八法則可能還不到其二。

其中「要到飯」的還不乏原本就具備強大吸血能力的博主。對於他們來說,拍一個#payoffdebt視頻跟拍個#亞比囧囧囧沒有區別,都只是蹭個現成的流量罷了。

開篇提到的那位母嬰賽道博主

此前的流量已經非常可觀

而餘下的人,幾乎都只是在用極低的價格或根本就是免費出售著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

說白了,絕大多數參與者仍是那些個在網絡系統叢林裡眼睜睜看著勇者們大殺特殺的哥布林。

空手套白狼、一夜暴富的傳說每天都在網絡世界發生,今天是那個人,明天是這個人。

身處如此環境,或許很多人都曾設想過會不會有那麼一天,這天上掉下來的流量餡餅就砸到了自己頭頂上。

#payoffdebt實則是讓每個身無長物的人都更加容易相信,這個通過網絡暴富的人真的可以是自己。

階級跨越被普遍視為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努力不再值得相信,唯有社交媒體賦予了所有人看似平等的做夢權利。

即便沒有#payoffdebt,也會有其他話題讓這種由網紅經濟營造的虛構幻境再度暴露在你我眼前。

類似的事情同樣發生在你我身邊。

常刷社交媒體的朋友想必都沒少見這樣的案例:當一個一無所長的人陷入了經濟困境——或是失業、或是欠款,TA想到的第一個解決方案竟然是開個小紅書或抖音帳號。

與此同時,TA還會刷到成千上萬人正在兜售相應的教學,而後者中的絕大多數,其實也跳進了同樣的陷阱。

夢易做也易碎。

這場#payoffdebt鬧劇,最後的結局不管是真的讓成千上萬人償清了帳單,還是根本如現狀誘騙著更多的人不停跳進陷阱,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大多數人還不願意醒。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跳海大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06/206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