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陳奎德:對六四殉難者的第二次軟刀謀殺

—把殺人看作殺人——「六四」十六周年祭

作者:

關於文章中所蘊含的歷史決定性演化的邏輯鏈條,其中沒有哪一條經得起推敲,沒有哪一個環節的演變是命定的必然的。倘若我們也來歷史假設,人們何嘗不可以說,倘若北洋政府像鄧小平一樣大開殺戒,將激起民間與當局的更大的仇恨和更激烈的對抗,共產國際將趁勢更快介入中國內亂,加上日本入侵,中國將更快捲入共產主義的漩渦之中……,如此等等。

而事實上,我們若取另外一樁(戊戌)事件與六四作比較,就可看得更清楚了。在戊戌事變中,慈禧與鄧小平一樣當了殺人犯——六君子血濺菜市口,她對維新派一樣施行了殘酷鎮壓,她對光緒像鄧對趙紫陽一樣進行了軟禁。但這一鐵血手段是否避免了更激進的孫文革命黨的烈火熊熊燃燒呢?眾所周知,歷史無情嘲弄了這種殺人滅火的決定論邏輯。

在六四亡魂冤案未雪的情勢下,上述兩樁為屠殺脫罪的辯詞,是對殉難者的第二次謀殺。

韓國光州事件的啟示

其實,與六四事件更切近更具可比性的,是鄰居韓國的光州事件。

1980年4月中旬,韓國爆發了工人及學生示威浪潮,要求民主。5月初全鬥煥軍政府公布了戒嚴令,民眾要求撤銷戒嚴令和全鬥煥下台。5月15日,約10萬名大學生在漢城集會,向軍政府示威。5月16日光州也有3萬名學生與市民示威。5月17日,全鬥煥宣布《緊急戒嚴令》,進一步擴大戒嚴範圍至全國,並拘捕了金大中、金泳三等民主運動領袖和學生。

1980年5月18日凌晨,全鬥煥調數萬軍隊組成戒嚴軍分6路包圍了韓國光州市,當日上午10點,在光州民主運動大本營的全羅南道國立大學,戒嚴軍與學生發生了第一次衝突,軍隊打死學生數人,逮捕多人。激進的光州學生和市民奮起抗爭,到光州火車站、高速巴士總站等地阻攔戒嚴軍進城。軍隊向人群開火。5月20日晚,20萬人在光州的道廳集會、示威。市民組織200多輛計程車、公共汽車突破戒嚴軍封鎖線到道廳助威。戒嚴軍切斷光州與外界的聯繫,21日凌晨向示威人群開火,造成54人死亡。21日,多達30萬人來到道廳、廣場及周圍擠得水泄不通。一個青年站在戒嚴軍的坦克上,揮舞著國旗,高呼「光州萬歲」,市民圍在一起高唱國歌,軍隊射殺了這位熱血青年。

憤怒的市民成立「民眾抗爭本部」,進行長達一周的有組織有系統的對抗活動:組織市民軍,與戒嚴軍武裝對抗。從警察局和軍隊那裡搶奪了部分武器,與軍隊開展了街壘戰,占領了道廳。迫使戒嚴軍一度撤回到郊外。該組織並突破軍政府新聞封鎖,向全國說明「光州事件」真相。政府控制的光州各媒體不僅不客觀報導事件的進展,還歪曲事實。市民縱火焚燒幾家電台和報社,並自己編發了「民主市民會報」,向全國發布光州抗爭消息,如實地揭露戒嚴軍的暴行。

但是,對抗一周多之後,五月27日,數千名軍人開著坦克進入市區,儘管有市民臥路阻擋,但坦克仍然肆無忌憚地壓過他們的身體入城。戒嚴軍占領了道廳,槍殺了最後一批不肯撤出道廳主樓的20多名學生和市民。光州「5?18」運動以被殘酷鎮壓而告終。

據官方報導,「光州事件」造成了191人死亡,122人重傷,730人輕傷。

光州「5·18」事件平息後,全鬥煥政府在全國瘋狂地鎮壓民主運動,白色恐怖籠罩著韓國。5月28日在光州逮捕了幾千名參與民主運動的市民,並以「光州事件的幕後操縱者」的罪名判處金大中死刑。1980年~1983年,有700多名新聞工作者因要求新聞自由而被政府勒令退休。1980年~1986年,每年都有相當多的大學生因政治訴求被開除。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縱覽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09/2065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