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艾草、香囊走俏端午 品「中式審美」背後的中醫藥文化

中國流行的新式艾草花束。(取材自中新網)

據中新網報導,2024年端午,一束束裝飾精美的新中式艾草花束晉升頂流,成為年輕人的最愛。此外,各式形狀新奇、色彩豐富的端午香囊也十分暢銷。隨著艾草、香囊走俏端午,「中式審美」廣受好評,其背後蘊藏的中醫藥文化也愈發走進年輕一代的視野。

報導稱,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除了賽龍舟、吃粽子,家家戶戶還會在門前懸掛上一把艾草。今年,用艾草製作的新中式花束火了,原本普普通通的艾草,加入菖蒲、蓮蓬、樟果等,成為社交平台上的時尚單品。

作為現代審美與傳統文化的一種碰撞,艾草花束的走紅是國風盛行的絕佳印證,也體現出新一代對於傳統中醫藥文化理念的認同。

正所謂中醫治未病。浙江中醫師陳意表示,在民間,就一直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說法。

仲夏五月,天氣炎熱潮濕,毒蟲出沒,中國古代就把五月視為「毒五月」,端午更是「九毒日」之首之稱。在南北朝時,《荊楚歲時記》即載曰:「端午日,荊人皆『踏百草』。采艾為人,懸於門上,已禳毒氣。」

古人認為,艾草特有的芳香可辟邪、驅毒、抑菌、除瘟,正所謂「風來蒿艾氣如薰」,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此外在臨床上,艾入藥,可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菖蒲也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殺蟲滅菌的藥物。」陳意說。

有關艾草的花式用途不止如此。在中醫理念中,端午時節還有「端午灸」的傳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艾葉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此時艾灸能事半功倍,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佩戴香囊亦是端午不可或缺的傳統習俗,看似小巧玲瓏的香囊也妙用頗多。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佩香囊,有「避疫氣,令人不染」之效。中醫認為,在香囊中加入艾葉、肉桂、白芷、砂仁等中藥,具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等效用,從而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

陳意說,民眾其實也可嘗試自己動手製作端午的專屬香氛。「取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各2克,丁香1克,先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後放在布袋中,縫合好,一個香囊就做好了。」

無論是風靡端午的艾草花束與香囊,還是網絡醫院上一帖難求的烏梅湯,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在當代推陳出新,在不斷地整活兒中讓年輕一代種草,從而收割了一大波粉絲。可以看到,承載燦爛文明的中醫藥文化正在創新中不斷豐富內涵,推動科學、個性化的養生理念、方式,愈發成為人們美好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石。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世界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11/206557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