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突然發現老闆是AI 打工人該咋辦

無數打工人在心裡吐槽:我的老闆真不是人! 這樸素的心願,萬萬沒想到,AI也能幫忙實現了。

無數打工人在心裡吐槽:我的老闆真不是人!

這樸素的心願,萬萬沒想到,AI也能幫忙實現了。

據《紐約時報》(NewYorkTimes)新聞報導,CEO被 AI取代不是個預測,已經有公司開始公開嘗試人工智慧領導,甚至近一半的高管認為 AI或將取代自己。

其實機器人老闆在去年11月就曾火過,波蘭高檔朗姆酒公司 Dictador宣布任命了一位機器人CEO Mika。她在自己的領英帳號上宣稱自己「不帶個人偏見,確保做出公正的戰略選擇,優先考慮組織的最佳利益」。從此24x7 all in工作的 CEO上線,員工迎來了好(苦)日子。

除了普通打工人,高管也焦慮。由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發起的「AI是否會取代高管」顯示:近一半(47%)的受訪高管表示,他們認為「大部分」或「全部」執行長角色應該完全自動化或被人工智慧取代。

換而言之,AI導致的失業焦慮,高管們也不能避免。

AI CEO:從科幻到現實

其實人類為機器或人工智慧工作早就出現在了科幻文學和影視文本中。

1939年,大衛·C·庫克(David C. Cooke)在一本名為《科幻小說》的通俗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故事中,機器人老闆會對人類員工說,「我的光子槍的射速會比你跑的快,所以不要試圖逃跑。」

波蘭高檔朗姆酒公司 Dictador首個 AI CEO,Mika

時隔60年,《黑客帝國》電影所描繪的景象是在人機大戰人類失敗後,人類從此成為智慧機器人的養料與能量來源,在一個個容器中被榨乾自己的價值,簡直可以算是最慘的為機器人打工原型了。

在 AI爆火的這幾年,早期的論調都是 AI會取代低質量、機械性的工作。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和波士頓大學的報告,到2025年,人工智慧將取代多達200萬製造業工人。而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稱,到2030年,全球至少14%的員工可能因數位化、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進步而需要改變職業生涯。

PConline目之所及,身邊從事文案工作的朋友們感受到職業危機和焦慮,不管是廣告、翻譯和文秘等行業。畢竟ChatGPT一秒就能生成文案人冥思苦想一周可能都想不出的文案,對人類的效率簡直是降維打擊。且隨著「AI+」應用的發展,AI把脈+問診、AI程式設計師等場景落地,理工科職業也擔心突然有一天就失業了。

於是很多打工人開始訓練 AI,希望用 AI戰勝不會用 AI的人,即 AI輔助論——自己成為老闆,AI作為員工,一起組成一家小「公司」。PConline觀察到,小紅書上充斥著大量關於如何利用 AI組建整個團隊的教程,宣傳打造「超級個體」。不過,這些教程大多集中在人類如何將不同的 AI軟體各司其職充當牛馬,其主要管理和決策還是人,跟今天要聊的AI老闆還是有本質的區別。

這就不得不提在國外的另外一個景象。一位名叫 Jackson Greathouse Fall的加密貨幣愛好者用100美元在 GPT-4的幫助下創辦了一家企業,叫「Green Gadget Guru」。不論是公司的 Logo設計還是決策都是 GPT-4做的,自己成了員工,甚至還雇用了幾位人類員工。在此,AI真正成為了老闆。

可惜的是,網站存在問題最後並沒有持續經營,但 Fall卻在 Twitter上表示,該業務在沒有任何廣告或附屬連結的情況下賺取了130美元。由此可見 AI在商業上的決策是基礎可行的。

魔幻的是,雖然 Fall最終沒有通過當 GPT的員工賺錢,卻開始教起別人如何當好 GPT的員工,引起了關注。

老闆是AI,公司有什麼變化?

這一短暫「成功創業」的案例,讓人們開始思考 AI在更高層次的管理中所能發揮的潛力。如果 AI成為 CEO,這將會對從工業時代沿襲下來的企業組織模式產生新的挑戰,會影響公司的營運管理層面,同時也有潛力徹底改變戰略管理層。

我們來看看AI老闆所帶來的3個變化:

首先,AI是通過數據驅動決策的。對於員工而言,簡單來說,KPI=工資。研究人員推測,行政層面的自動化甚至可以幫助較低級別的員工提供效率,這可以增強幹活的積極性,不再是普通的搬磚。埃塞克斯大學商學院管理學和未來工作教授菲比·V·摩爾(Phoebe V. Moore)表示:「那些在職業生涯中已經相當進步並且具有相當自我激勵能力的人可能不再需要人類老闆。」簡單來說就是公司決策的流水線化將使每位員工都化身為「外賣騎手」,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算法指標。

其次,AI管理主打降本增效。通俗來講,就是為公司「省錢」。AI CEO的運轉是基於自動化,自然可以並行處理很多管理任務,包括最老闆頭疼的財務報告、預算編制和供應鏈管理,這些基於數據維度的判斷,能減少人工決策帶來的錯誤和成本。值得一提的是,AI還能大大提升戰略制定的關鍵環節,比如跨不同業務部門的競爭分析和績效評估。最終,這能讓老闆的決策更快、更準確,長遠來看,有助於打造個人的高效領導力。

最後, AI CEO的秘書不會被裁,但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更加側重在AI維護、數據分析和AI倫理管理等角色,不再是普通的文秘屬性。畢竟雖然AI CEO可以24x7不吃不喝不睡,但是也需要人為去維修和監管,定時檢查下老闆會不會宕機了。而對於決策的正確性,公司可能設立 AI倫理委員會,負責監督 AI系統的使用,確保其符合公司的價值觀和法律法規。

如此一來,此前依靠人為決策的各種公司環節,基本會在AI的支持發現了新的組織形態變化。

AI老闆做錯了,要怎麼處罰?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 AI老闆出現決策錯誤,它能否像人一樣承擔相應責任呢?還是其背後的研發公司、算法的責任?這就很類似目前自動駕駛L3遲遲未能規模上路的原因一樣,無法準確歸責交通事故是算司機還是自動駕駛的公司。

早在2017年,時任中國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執行長的馬雲就預測,機器人會是最好的 CEO,因為其理性、冷靜,不會被感情左右。但正是因為太過於冷靜,以至於普通打工人會覺得缺乏透明度,技術如同「暗箱」,難以理解。

不妨設想一下,你的老闆只會給你安排任務,不做解釋,也不會考慮「人性」,即時有疑問,你只能執行,還無法質疑。你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決策很離譜?AI算法的「黑箱」也是同樣的道理。

回到實際場景,AI做出的決策出現錯誤或導致損失時,責任歸屬問題會變得複雜,難以確定是AI設計者、操作者還是企業本身承擔責任。

當然,CEO們或許也不必那麼悲觀。EDX創始人阿特難·阿佳瓦爾表示,人工智慧在技術自動化方面表現出色,但在複製成功 CEO所必需的「軟技能」目前還不太可行。在現實生活中,企業的運作不僅僅是需要決策,還需要一系列的其他技能,批判性思維、遠見、創造力、團隊合作、協作以及激勵和傾聽他人等等。

《哈佛商業》上的一項研究也表明,自2007年以來,尋求首席高管候選人的公司越來越強調社交(人際)技能的重要性,同時淡化營運和技術專業知識的重要性,這可以看出情商和同理心對於當下的領導者來說必不可少,不然容易企業翻車。

畢竟,沒有打工人會喜歡聽到自己的老闆說出百度前公關副總裁的那句:「我為什麼要考慮她的家庭,我又不是她的婆婆。」

聊到這,我們可以用娃哈哈前董事長宗慶後的話更深感受下「AI」與「人」的區別,「娃哈哈不能開除45歲以上的員工,人與人之間的能力有差異是很正常的,公司作為一個平台應該給員工發展和進步的空間。」相比之下,AI卻顯得薄情寡義,這便是人的獨特性。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太平洋科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13/2066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