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延安的婚戀

作者:

抗戰時期,延安聚集了來自全國的無數男女青年,婚戀是當時離不開的一個話題。在緊張的工作學習中,情侶們平常難得一見。除了「三天一封信,七天一訪問」,情侶們唯一的浪漫之事就是周末舞會。廣場上,油燈下,男男女女,翩翩起舞。與上海灘的舞廳比較起來,雖然簡陋樸素,卻是一樣的熱火朝天。婚禮更是革命化,沒有花轎迎親,鳳冠霞帔,有的只是簡單明了,如同小聚請客。長征幹部舒同,後任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與女青年石瀾結婚,中央黨校副校長彭真主婚,婚宴是「粗面饅頭,番茄炒洋芋片,並以開水當酒。」這就算比較豪華的了。大多數的延安婚禮只能吃到花生米。1938年11月20日毛澤東江青結婚,也只是在鳳凰山窯洞外擺三桌席,炒幾個菜,篜一盆大米飯,無酒無凳,客人們都站著吃飯。毛澤東沒出來,江青出來轉了轉,跟大家打招呼。客人自打飯吃,吃完就走,也不辭行。

1939年10月10日彭德懷與浦安修的婚禮,是紅三軍團老政委滕代遠拿出自己一個月的津貼5元錢,讓炊事班燉了一大盆豬肉,買了一堆紅棗、花生辦的招待。參加婚禮的有新郎新娘雙方的朋友,李富春主動做主婚人。大家熱鬧了一陣,就及時告辭,彭德懷素來威嚴,沒人敢鬧洞房。

鄧小平與卓琳的婚禮,是在延安楊家嶺毛澤東住的窯洞前舉辦的。鄧小平的幾個老戰友把兩張桌子拼起來,說:「今天我們會餐,大家都來會餐吧!」當時也沒說要結婚。那天在延安的領導人,除周恩來蘇聯治傷外,毛澤東和江青、劉少奇張聞天和劉英、博古、李富春和蔡暢等都來了。

李富春對卓琳說:「大家今天會會餐,現在給你們騰出個窯洞,吃完飯後你們一塊兒回去就算結婚了。」

當時的婚禮就是這樣簡單,什麼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對拜全免了。

結婚後幾天,卓琳便隨鄧小平離開延安來到了太行山。第一次見到彭德懷,彭德懷就高聲叫了起來:「哎呀,鄧小平你真會找老婆呀,找的跟兄妹一樣。」鄧小平個子不高,卓琳比他還稍矮一點,兩人的臉都是圓圓的,所以彭德懷才如是說。

畢竟領導身份不同,舉行婚禮之後有單獨的窯洞。一般的新婚青年都沒有房子,於是想到一個辦法,將十幾孔窯洞專門開闢為「青年宿舍」,每孔窯洞中放一張床,被褥自帶,不開飯,一天五毛錢。每到周六,小倆口背著被褥來住一晚,第二天各回單位。延安人各有單位,無所謂家,夫妻在各自的機關工作,每周見一次面。即便夫妻同在一個機關,也是各按各的待遇吃飯。當時延安的伙食,是分小灶、中灶、大灶的。

延安本是陝西一偏僻之地,抗戰時成了革命聖地,全國眾多青年蜂擁而至。人多之處,愛情亦多。延安婚戀花絮多多,什麼自由戀愛、組織分配、第三者插足、愛上老外,三姐妹嫁三兄弟的「三劉嫁三王」,各有各的戲份,各有各的故事。像延安和平醫院的王抗博醫生,與張看護生下一孩,王醫生不肯負責,張看護自殺於醫院。也有一些封閉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很少接觸異性,抵達延安後,一下子就倒在第一個敢於擁抱她的男人懷裡。延安屢鬧愛情風波,整風前的結婚率離婚率都相當高。

由於女性資源缺乏,男性之間為女性發生的爭鬥自然就會加劇。根據最新資料顯示,蕭軍與丁玲談過戀愛,後與青年女演員王德芬(榆中縣長之女)訂婚後輾轉來到延安,大概王德芬又與蕭三談起了戀愛。一次邊區文協開會,蕭軍、蕭三、艾思奇、吳伯簫等十來人到會,蕭軍從靴子中抽出匕首,往桌上一插:「蕭三,我要宰了你!」弄得大家都很害怕,面面相覷。艾思奇勸解說:「蕭軍,你有什麼意見,可以說啊,不能那麼野蠻。」蕭軍才把匕首收了起來。

而更多找不到異性的男青年,就只有實行禁欲主義。對老幹部而言,因為有組織的關懷,解決起來就容易多了。

1937年,22歲的長征女兵王定國被安排給54歲的謝覺哉,組織告訴她這是一項神聖的革命任務,王定國毫不猶豫地就答應道:「保證完成任務!」打起背包就走上了夫人崗位。鄧小平從前線回到延安,看中了北平女大學生卓琳,說了一句請組織幫忙,問題就解決了。卓琳雖嫌他矮,但還是答應了。19歲的朱明也是組織出面,便同意了嫁給50多歲的林伯渠

如果未經組織批准而戀愛,甚至未婚先孕,是要受到批評的。14歲奔赴延安的夏沙,17歲與文工團同事戀愛,18歲懷孕,找到副政委張際春坦白。張際春給了她「無限期延長入黨預備期」的處分。整風搶救運動中,這件事使夏沙成了抗大總校重點批鬥的對象,她在大會上誠懇地檢討了自己的「資產階級生活作風」問題。

受到組織關懷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林立果的未婚妻張寧,其父張富華,1929年參加紅軍,後任膠東軍區某團政治部主任。女兵連清晨出操,軍區司令許世友在窗前問張富華:「你看上哪一個了?」張指著一個高個的美女說:「我要那匹大洋馬!」此女就是張寧母親,膠東文登縣侯家集方圓百里出名的美人。第二天,組織出面找她談話,把張主任介紹給她,好事就定下來了。第三天晚上,17歲的「大洋馬」背著行軍包進了張主任屋子。一桌花生紅棗、一瓶土燒酒,便結婚禮成。

在延安,組織的功能得到了高度的強化。馮蘭瑞欲與前夫離婚,1943年春交上去的報告,1944年才批准。32歲的團長高自如申請與29歲的鮑侃結婚,彭真不批,理由是八路軍團長不能與非黨員結婚;3年後鮑侃入黨,才獲得與愛人結婚的條件,可高自如已經在1946年作戰時犧牲了。

結婚需要組織批准,有時也會釀成悲劇。《群眾日報》電報員韓志新,因與地主女兒戀愛,被批判「包庇地主」、「接受賄賂」,韓志新十分緊張,當晚就用步槍自殺了。

組織批准在另外一種場合,卻是大開綠燈。兩位蘇聯聯絡員與日共領導人野坂參三,經批准可以擁有臨時夫人,這種夫人在他們回國時是不帶走的。兩位蘇聯人回國時,臨時夫人任務結束,臨時丈夫各自給她們留下了一筆錢。這兩位女士都不懂俄文,真不知道他們的夫婦生活是怎麼過的。

江西時期,組織還為共產國際派來的李德物色過一位「臨時夫人」肖月華。

當年,因戰爭關係,許多幹部在老家已有妻子,參加革命後,又重新結婚生子。這種一人二妻的現象非常普遍。

謝覺哉對此評論說,「原妻阻隔不能集合,不能以重婚罪責人。一旦相遇,只要他們自己不發生齟齬,旁人何必多管閒事。必離其一,必有一方失所。」最好的辦法就是民不告,官不究。

但無論如何,婚戀都是生理需求,不管條件如何艱苦,男女比例怎樣失調,它都會像野草一樣蓬蓬勃勃地蔓延開來。這都不是問題,問題是男女親熱,總會懷孕生子,在延安夫妻生孩子是最麻煩的事情。高幹有服務員帶,或進保育院,一般幹部的孩子很難享有這種待遇。「女同志懷了孕,理智些的就打胎。」年輕夫婦李銳、范元甄,就因為日益增大的肚子,與後來孩子出生的哭聲,不知吵了多少嘴、傷了多少情。1947年7月,范元甄在一封家書中說:「我什麼也不能做,整日抱著(孩子),心似火燒。思前想後,只想把他勒死。我帶他已至毫無樂趣的地步了。」

這對夫妻因革命志趣不同,曾兩結兩離。1959年廬山會議之後,李銳受到嚴厲批判,開除黨籍,撤銷一切職務。范元甄不念舊情再次選擇離婚。不久,范元甄去看周恩來夫婦,吃飯時陳毅說:「老夫老妻離什麼婚呵!」周恩來正色言道:「嗯,這是大是大非呵!」范因周恩來的理解頓感釋然。

2024-06-11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14/2067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