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蔡明芳:從美、歐產業結構的差異看央行利率決策的變化

作者:

美國勞工部在本月12日公布,美國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4月相比持平,年增率則為3.3%,分別低於經濟學家預估的月增率0.1%和年增率3.4%。剔除能源與食物的核心CPI月增率為0.2%、年增率則為3.4%,也分別低於經濟學家預估的月增率0.3%和年增率3.5%。美國CPI年增率自2022年6月創下9.1%的高點後,CPI年增率即逐漸縮小,2023年6月美國CPI年增率為3%。自2023年6月到今年5月為止,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年增率都維持在3%以上。

由於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年增率仍維持在3%以上,距離美國聯準會的通貨膨脹率目標2%仍有差距,因此,美國聯準會(Fed)在本月12日仍宣布利率維持在5.25%~5.50%不變,連續第七次不變。

高利率環境對美國產業的影響並不相同

從2022年至今,美國消費者物價的漲幅雖然逐漸減少,但物價上漲累計的漲幅對消費者影響仍是相當巨大的。在今年4月時,美國總統拜登甚至呼籲零售商降低售價,以幫助減緩通貨膨脹的壓力。雖然美國的經濟數據仍顯示,美國就業市場並未因為高利率的貨幣政策而導致失業率快速上漲。但是,高物價會減少消費者在必需品外的其他消費支出,較高的利率也會會使得企業與消費者的貸款支出提高,卻是不爭的事實。換句話說,美國生產者的經營成本與消費者的生活成本都是持續增加的。因此,即使美國勞動市場的就業數據並未顯示美國就業環境變差,但是,美國產業間的成長變化仍會是觀察高利率環境是否持續的重要指標。

以我國對美國的出口為例,根據財政部2024年5月海關進出口貿易數據顯示,我國對美國出口82.9億美元,較上年同月增22.1億美元(漲幅為+36.4%),其中,資通與視聽產品增20.5億美元(+82.1%)、電子零組件增2.3億美元(+58.8%),運輸工具減0.9億美元(-23.1%),美國對台灣需求較大的產品主要是因為受人工智慧應用需求增加所致。反觀美國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鋼鐵等產業,則是受到中國廠商低價傾銷的衝擊。儘管中國低價傾銷看似有助於物價降低,但是,美國企業將因為中國傾銷而減產或倒閉。由此顯見,美國產業間的成長動能與面對的市場競爭差異是非常大的,高利率環境對這些產業的影響也會有所不同。

產業發展差異愈大利率決策愈不容易

在美國產業間的發展或不同產業的就業市場差異擴大的情況下,美國聯準會的利率決策將遠比歐元區和加拿大等七大工業國組織的成員國更為複雜。以歐洲央行為例,歐洲央行在本月6日決議,調降位於歷史高檔的基準利率,降幅1碼,這是2019年來首次降息。相較於美國,歐洲央行宣布降息的利率決策並不令人意外,這是因為歐元區的經濟與美國經濟的表現仍有一定的差距。

事實上,歐盟會員國最終財製造業的主要出口市場仍為中國,在中國經濟呈現衰退的當下,這些汽車與精密機械的出口量自然會逐漸減少,這對歐盟的經濟影響是不容小覷的。更重要的是,對歐盟經濟影響顯著的汽車產業也受到中國電動車低價傾銷的衝擊。因此,在美國宣布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徵收100%的關稅後,歐盟也在本月12日宣布在原有的10%關稅費率之上,另行對中國產制的電動車加征17.4%至38.1%不等的關稅。在通膨問題獲得控制與經濟不確定仍高的情況下,歐洲央行宣布降息是有道理的。

最後,由上述討論可以知道,當一國的產業成長愈具多元性,央行在觀察是否改變貨幣政策所需觀察指標更為複雜。當產業的發展差異愈大時,若貨幣政策仍僅看總體指標時,則可能因為具有前景的產業發展勝過前景不佳的產業發展,而錯估貨幣政策對於經濟的實質影響。換言之,在討論美國聯準會或其他國家央行是否改變利率決策時,除了CPI年增率外,尚未復甦的產業占整體就業市場的比重,也是判斷Fed是否會改變利率決策的參考指標。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16/206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