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發「雞蛋錢」膨脹起來的系統,把雞蛋吃掉了。所以,「雞蛋錢」永遠不夠。越給錢,錢就越不夠。
撰文丨關不羽
農村孩子的營養餐補貼也搞出了貓膩,讓很多人的心理破防了。
家裡老人的反應最大,唉聲嘆氣,反覆念叨「這都是些什麼人啊,連孩子碗裡的雞蛋也敢動」,氣得飯都吃不下了。
這也難怪。老人家對飢餓的恐懼深入骨髓,更看不得孩子們受苦。
我不知道該怎麼安慰EMO的老人,憋了半天,才說了句:「您也別生氣了。也許,本來就沒雞蛋,只有雞蛋錢。」**
老人驚詫地頓了頓才反應過來,長嘆一聲……
對那些農村孩子而言,如果未曾擁有,失去的痛苦也會少幾分吧。
01
這次國務院公布的審計報告曝光後,輿論焦點集中在資金挪用去還地方債了。
其實,這份珍貴的報告披露的信息,遠不止營養餐補貼這塊「唐僧肉」被偷了這麼簡單。
審計了2021年至2023年8月的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將近3年的時間可不短。審計了13省159縣,範圍非常廣。暴露出來的問題非常嚴重,著名評論員趙志疆在視頻節目中總結道:
超過三分之一的縣挪用資金還債,四分之一的縣通過以次充好的方式從孩子的牙縫裡扣錢,六分之一的縣在招投標的過程中做手腳。
僅66縣挪用的資金規模就高達19.1億元,肉蛋奶能堆成一座小山。誠如趙老師所言,這真稱得上是「大面積的潰爛」。
▲《國務院關於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節選(圖/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官網)
這讓我感到很疑惑。這樣「大面積的潰爛」至少持續了將近3年,涉及多省,此前竟沒有一點動靜?
農村孩子的營養餐補貼不同於常人很難接觸到的工程支出,「雞蛋錢」買來的雞蛋每天都要擺在孩子餐桌上的。
營養餐補貼每日人均也就四五塊錢,真的就是幾個雞蛋的錢。今天少一個,明天少一個,是很容易察覺的。農村的孩子們是窮,又不是傻,伙食變差了,難道沒感覺嗎?老師們也沒發現嗎?各家新聞媒體就沒有得到一點線索嗎?
食堂從來都是是非之地,2023年的「鼠頭鴨脖事件」,鬧出多大動靜、上了多少回熱搜,記憶猶新。可是,歷時近3年大面積的農村營養餐補貼問題,竟成了「屋子裡的大象」,安靜得讓人心疼。
能想到的解釋只有兩種:
一是集體性的視而不見。出問題的幾十個縣,上上下下的千百萬人都對「唐僧肉」被偷,都選擇了沉默。但這種可能性很小,我們的社會還有面對歹徒挺身而出的英雄,不至於墮落到這個程度。
二是這「唐僧肉」本來就沒有擺上孩子的餐桌,「雞蛋錢」本來就沒買多少雞蛋。所以,縮水也沒人察覺。
從審計結果看,後一種可能性更大。四分之一的縣以次充好,「唐僧肉」被掉包了。六分之一的縣在招投標過程中做了手腳,顯然不是為了買更多的雞蛋。
這些「小動作」真是從2021年才開始的嗎?存疑。
微博認證的原創視頻博主連芳菲6月30日在「多地挪用農村營養餐補助」的話題下發了一條信息。她回憶道,做貴州青基會下屬的「午餐計劃」品牌顧問的時候,就了解過其中問題——「一個學校買一隻雞給100多個孩子做午飯」,「網友很難想像,這麼多孩子中午的葷菜就是一隻雞!」
連芳菲沒有說具體是哪一年,是否在此次審計的時間段內,也無從得知。
或許有的農村孩子從進校到畢業,就沒見過「唐僧肉」擺上過餐桌。自然也就不會生出「雞蛋去哪兒了」的疑問。
02
「雞蛋去哪兒了」,理論上是不應該發生的。
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不是新近開始的項目,而是2011年就啟動的長期項目。十多年運行下來,相關機制、規章制度應該很完善了。紙面上看,也的確如此。
各級政府為這個項目發布的文件、規定很多,在網上很容易查到。這些文件的篇幅都很長,規定也都很細緻。
比如貴州省2021年發布的《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關於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提質行動的通知》,從食堂工勤人員的社保到食物多樣化的具體安排,細節滿滿。
在監督機制上,專門要求「學校邀請教師代表、社會有識之士和家長代表等參加組建學生膳食監督委員」,「完善和落實公開公示制度」。
如果這些規定都得到了落實,那麼貴州各縣在這次審計中是不應該出問題的。那麼,其他省份也不應該出問題,因為各省都有類似的規定。各地對營養餐補貼的規定細節或有差異,但大方向是一致的。
可是,這次的審計結果的如此不堪,和文件上的制度完善、管理嚴格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顯然,規定並沒有落到實處。這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壓實」「夯實」「切實」「實幹」「實在」……數十年公文寫作,「落實」二字可以有幾十種、上百種表達方式。可以說,我們的行政體系中充滿了「落實焦慮」。
因為有太多問題要落實,所以很難一一落實。地方政府管得太寬,事責太重。樁樁件件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重中之重」,動不動就是一票否決。
而且,哪一件都不好辦。就以農村學生營養餐為例,一個縣的小學初中少則幾十個,多則上百。按照文件規定,管人管錢管東西,都是一大攤事。業務流程規定得也很細,從菜單設計到食品安全,從食堂營運到監督管理,哪一件都要主管部門、校長們親力親為。
事多「婆婆」就多,貴州的「提質行動」是五大廳局級「聯名」發文,就是五個「婆婆」。下面的每天應付一個,剛好輪一周。這麼大攤事只是地方政府任務單上的眾多「唐僧」之一……
「唐僧」太多,「孫悟空」不夠用了。「孫悟空」不夠用,妖魔鬼怪就冒出來了。本該保著唐僧西行的「取經小組」,自己就成了吃唐僧肉的妖怪——想管都管不過來,寫在文件上的監督管理制度就成了擺設。
內部人最清楚怎麼「卡BUG」——不要考驗人性,人性從來都經不起考驗。藉機斂財的「聰明人」一定會出現了。於是又要打補丁、堵漏洞,發更多的文件、找更多的「婆婆」。幾輪循環下來,機構臃腫、人員膨脹,系統性崩潰很難避免。
「唐僧肉」見者有份,除了孩子。大面積的潰爛無法避免,因為管得太寬、事責過重的基礎行政負擔,早就超出了系統可以承受的範圍。一小時只能做50道題的學生,面對一張200道題的考卷,你能指望他能考多好呢?
管的事務太多了,根本管不過來,「落實」也就成了寫在文件里的鏡花水月。這才是地方治理的死穴。
03
任務單上一大堆「重中之重」、「一票否決」的「唐僧」,分不清主次,也難分主次。
營養餐補貼重要嗎?道義責任重大,當然很重要。那化債任務重不重要?保交房重不重要?十幾二十套班子的吃喝拉撒重不重要?都很重要,都是紅線。
一大堆文件,卻沒有給出一個清晰的任務排序。可是,實際操作一定要分個輕重緩急。當然是按照地方政府自身的需求來分。
擺在第一位的當然是財政的吃飯問題,飯都吃不上了,還能指望誰幹活呢?
挪用營養餐補貼還債,不還就借不到新債,借不到新債就吃不上飯。剋扣孩子們的「雞蛋錢」給幹部發福利,不發福利就沒工作積極性,這還是吃飯問題。吃不上飯,就幹不了活,這對地方政府而言是最現實、最急迫的需求。
苦一苦孩子,就成了順理成章的默契選擇。
這就成了一個悖論。為了發「雞蛋錢」膨脹起來的系統,把雞蛋吃掉了。所以,「雞蛋錢」永遠不夠。越給錢,錢就越不夠。
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有中央轉移支付的專項資金,各級政府財政還得層層配套營運資金。否則這錢花不出去,更花不明白。
納入這一計劃的縣,能有多富裕?配套的錢還得找出處。這不就是越給錢就越不夠嗎?比如貴州搞的營養餐改善計劃就是「5+X」模式,「即在政府提供的每生每天5元膳食補助為主的基礎上,家庭適當交納一點費用」。
原本的補貼對象還得交錢,你說這錢夠不夠花?
越是不夠當然要省著花,所以各地的文件都強調公益性、非盈利性。但是,省著花也得把事給辦了。縣政府那點人馬,再怎麼膨脹,也不可能經營幾十個上百個學校的食堂。那就得面向社會招投標。
這又成了一個悖論,賺不到錢的公益性項目,你能指望招到啥?159個縣,縣縣都有「活雷鋒」來投這個標嗎?「公益性、非盈利性」的緊箍咒一戴,該給的錢不給,不該拿的錢就得拿。黑箱作業的利孔一開,哪有收得住的道理?
紙面上的理想主義,在現實之下投下了長長的陰影。
如果貴州「5+X」的「雞蛋錢」也被花式操作從孩子牙縫裡扣走了,補貼就成了斂財,「公益性」「非營利性」就成了一個笑話。
更有意思的是,為了保證補貼資金的使用效率,有嚴格的規定錢是不能直接發給學生家長、打給學校的。這看上去也很有道理,萬一家長不負責任把錢給花了呢,萬一學校老師是混蛋把錢黑了呢?只有最中立、最公益性、最嚴格規範的政府管這個錢,大家才放心。
紙面上就是這麼完美設定的。然而,看到審計結果後,大失所望。的確有不負責任的家長,也有不愛護孩子的老師,但占比能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嗎?
當初設計這套制度時,給地方政府預設的角色是公正、慈愛、高效的「大家長」,但結果顯然不是。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讓政府承擔大量的公共服務職能,一開始就搞錯了人設。
長期以來,很多人對政府的角色定位都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幻想政府能夠比民間社會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公共服務,所以賦予了政府大量的事責,匹配了大量的資源。
然而,事實證明,事責過重的不堪重負之下,一件小事都辦不好。學生免費營養午餐真的不是什麼大事兒。很多國家甚至一些開發中國家的義務教育系統都辦了很多年了,沒有獨一無二的五級行政單位,也沒有堆積如山的文件,好像也沒出啥么蛾子。這事能有多大呢?
小事都辦不好,不能一味指責地方政府無能,地方官員貪婪,這是政府功能設定的系統性問題。事要管得少,才能管得精,才有真正的「重中之重」和真正不可逾越的紅線。樣樣都管,滿地「唐僧」,只有系統成本過高的反噬——「唐僧肉」被餓瘋了的「孫悟空」吃掉了。
因此,國家審計署給出了這份珍貴的報告,揭開了一個大蓋子,這是體制的糾錯機制發揮了作用。審計署的勇氣、敬業,值得點讚,必須點讚。
點讚之餘,更要深思,我們對政府的公共服務應該有怎樣的合理期待?政府職能的邊界,應該如何設定?發現社會問題,習慣性地請「政府管」「國家隊出手」,是否合理?
面對從孩子們牙縫裡扣錢的噁心行為,網友們的憤怒是正常的,這是人之常情,但是憤怒是解決不了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