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年輕時吃苦影響大腦發育,負面影響或伴隨一生

近日,Nature子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上最新刊登的研究,探討了逆境對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包括童年虐待、同伴傷害、社會隔離、情感缺失等等。結果出乎意料!

早年間的逆境可能會給大腦帶來深遠且不利的影響,比如:童年被虐待會導致大腦杏仁核、海馬體和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受到影響,影響神經可塑性,甚至擾亂正常的大腦功能。而逆境經歷的異質性、接觸逆境的時間和持續時間、潛在的調節因素會進一步加劇該現象的複雜性。

人類從降生開始,就需要與外界產生聯繫。事實上,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是個動態過程,發生在多個層面,包括宏觀環境(鄰裡層面的廣泛因素)和微觀環境(個人生活的直接環境和背景)。

當然,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而會在微觀環境中遭遇多種「逆境」。每一次面對逆境,除了內心感受到的「掙扎」之外,多種系統(比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自主神經系統、代謝系統和免疫系統)也會隨之產生一定的生理反應。

如果只是發生在短期內,這種生理反應還是適應性的;但是反覆暴露在不利事件或慢性壓力下,則會不斷積累形成逆境負擔,又稱為適應負荷(allostatic load)。這種負荷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精神和身體上的疾病,比如:「脆弱」的大腦就很容易受到適應負荷的影響。

眾所周知,大腦具有可塑性,能夠適應外部或內部環境的變化。某些情況下,適應性改變會帶來正向的結果,誘導成功的適應和復原力的發展;但也可能導致功能失調行為,甚至使得大腦更易失調,進而影響大腦對長期或嚴重不良事件的反應。形象地說,有些人的大腦會越挫越勇,而另一部分則直接被擊垮。

為了了解逆境對大腦的影響,研究者收集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可能遭受的各種挫折,包括:童年虐待、同齡傷害、社會孤立、情感缺失、家庭衝突、貧窮,以及暴露於環境毒素中,利用現有的大型隊列數據,全面評估了不良生活事件後大腦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適應負荷

以童年虐待為例,現有證據表明,在高敏感的兒童發育時期,虐待和忽視等形式的負面經歷會破壞神經可塑過程,進而破壞大腦的正常功能。

整理了針對具有不良童年經歷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開展的研究後發現,這些經歷會對多個大腦區域產生不利影響,包括:杏仁核、海馬、mPFC等。

具體來說,杏仁核和mPFC體積的減少與童年受虐待息息相關,而童年被忽視可能會導致背外側前額葉體積的減少。與此同時,童年受虐待和被忽視都有可能導致海馬體積的減少。

舉例來說,一項調查童年性侵害對大腦發育影響的研究顯示,童年期(3-5歲和11-13歲)遭受性侵與大腦海馬體積降低有關,而在14-16歲的青春期遭受性侵則與額葉皮層體積降低有關。

總結來說,不同的逆境類型以及發育階段的差異,都可能會影響不同的認知和情感過程。

此外,有關獎賞處理的fMRI研究一致報告:童年經歷過逆境的青少年的腦紋狀體活化程度很高,同時,經歷過童年情感虐待的成年人的腹側紋狀體灰質體積也有所減少。

基於此,這部分人群對獎勵的預期反應會有所減少,這可能是趨避衝突情況下對迴避反應的一種適應性調節;這種適應性調節有好的一面,能夠增加在不利環境中生存的可能性,但也會阻礙探索行為,使其難以在新環境中識別獎勵來源。

事實上,無論是童年虐待,還是同伴霸凌、社會孤立、情感損失、家庭衝突、貧窮或是環境毒素,每一種形式的「逆境與磨難」都會在大腦中留下痕跡,並影響多個大腦區域。而反覆或者同時發生的多種逆境又會加劇損害,從而對特定腦區的神經生物學產生累積性影響。

不同的逆境中,大腦中杏仁核、海馬、前額皮質、前扣帶皮層(ACC)等關鍵區域會持續出現變化,而這些區域在情緒調節、記憶和決策制定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的失調可能會帶來不良的心理健康結果。

舉個例子,杏仁核和海馬均參與到情緒和記憶的調節過程中,相互交織、共同作用。但是童年逆境的發生,可能會導致大腦內這些系統發生變化,影響情緒反應能力。當再遇到不利事件時,他們對這種經歷帶來影響的反應可能會增強,同時讓人難以區分安全的刺激和有害的刺激。

研究者表示,這些神經學改變可能會進一步影響精神病學,增加個體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比如:40%以上的兒童精神病和超過25%的成人精神疾病都與童年逆境有關。因此,童年「吃苦」真不是好事兒,這部分人群的心理健康更需要關注。

其實,逆境更像是一種不期而遇的磨練,而這種磨練多多少少會在人們的身上留下傷痕,有些人恢復得好,傷口便會慢慢「隱形」;而有些人無法好好處理自己的傷口,傷口可能會潰爛、留疤、陪伴終生。如何處理好自己的「傷口」?怎樣直面逆境並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是人們一生的議題。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梅斯醫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11/207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