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16日報導指出,俄羅斯當前雖然能夠過伊朗、朝鮮來獲取作戰所需的彈藥,但隨著前蘇聯時代遺留的重武器迅速消耗,俄國軍事力量很可能即將到達耗盡庫存的「臨界點」。
《經濟學人》提到,當前俄國自5月起在北方哈爾科夫(Kharkiv)地區發動的新攻勢似乎正在遭遇挫折,而其他戰線上則在付出巨大代價後,緩慢取得戰略上微不足道的進展。報導認為,現在的問題不再是烏克蘭是否能夠繼續堅持下去,而是俄國還能維持目前的行動節奏持續多久。俄國儘管需要支付更多費用,但似乎能仍維持每個月招募2.5萬兵員,使前線部隊人數維持在47萬左右;而用來打擊烏克蘭基礎設施的飛彈,產能也正在持續激增。
即便俄國已經進入所謂的戰時經濟狀態,並將GDP的8%用於軍事開支,但僅能透過取用跟翻新庫存裝備,來彌補前線戰車、裝甲車以及火炮的驚人損失;儘管這是庫存裝備數量龐大,但並非取之不盡。
根據大多數分析評估,俄國在侵略烏克蘭2年後,已損失約3000輛主戰車與5000輛其他各式裝甲車輛,其中荷蘭Oryx開源情報網站更表示,目前有照片或影片證據的俄羅斯坦克損失數量為3235輛,並暗示實際戰損數量「明顯更高」。瑞典斯德哥爾摩東歐研究中心分析師戈茲(Aleksandr Golts)表示,普京(VladimirPutin)應該要感謝前蘇共政治局為他攢積了大量庫存武器,當時的蘇聯領導人知道西方武器更為先進,因此他們選擇生產更多來,在冷戰便生產數以千計的戰甲車輛,以備爆發戰爭時能夠「以量取勝」。當前蘇聯瓦解之際,它們所擁有的戰甲車輛總數相當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總和。
當俄羅斯前國防部長蕭依古(Sergei Shoigu)在去年底吹噓軍工業全年交付1530輛主戰車時,位於倫敦的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評估其中有85%都是老舊的T-72、T-62甚至更老的T-55,這些老戰車從倉庫中取出清潔乾淨並重新噴塗迷彩,然後送往前線。自發動入侵以來,大約有175輛現代化的T-90M戰車配派往前線作戰,IISS估計T-90M今年產量可能接近90輛,但今年生產的全新T-90M可能不會超過28輛。位於華府的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PA)俄國軍力分析專家盧辛(Pavel Luzin)也估計,俄國新戰車的產能大概只有30輛;他提到當去年烏克蘭軍隊擄獲一輛T-90M時,他們發現這輛新戰車的125毫米主炮卻是1992年生產的庫存品。
盧辛指出,俄國新造主戰車或步兵戰車,甚至翻新舊戰車的能力,都因取得零件的困難而受到阻礙。他提到戰前原本準備在2025年使用的戰車生產零件倉庫已被搜刮一空,而柴油發動機,燃油加熱器、高壓電氣系統和識別目標的紅外線熱影像儀等關鍵設備,此前均已告鑿。此外,現在因為受到制裁而缺乏高品質的滾珠軸承也是一大障礙,雖然可以使用中國的替代品,但據說品質不符先前標準。
蘇聯時代建立起強大的武器供應鏈已不復存在。包括烏克蘭、喬治亞和東德都是當時重要的武器和零件製造中心。諷刺的是,俄軍入侵的哈爾科夫也是T-72戰車炮塔的主要生產商之一。另外,盧辛還提到俄國軍工產業的工人數量也大幅下降,從業人數從大約1000萬減少到200萬,而當前流行的自動化工業生產技術卻沒有任何抵銷性的跳躍性變化。
另一個主要問題則是生產炮管(西歐也有出現此問題,因為不賺錢而關閉了產線)。目前,俄國在獲得朝鮮幫助後似乎擁有足夠的炮彈,今年可能達到300萬枚左右,足以在火力投射上超過達到對烏克蘭至少5倍甚至更多。但如此龐大火力投射之後便是炮管的損耗。在一些激戰地區,榴炮的炮管在使用幾個月後就需要更換。然而,根據盧辛的說法,當前俄國只有2家工廠擁有製造炮管所需的奧地利先進造旋轉鍛造機(最後一台是2017年進口的)。俄國炮管年產量約100根,而所需的產量則高達數千根。俄國從未具備生產這種機器的能力;他們在上個世紀30年代從美國進口,並在二戰後從戰敗的納粹德國軍工廠掠奪取得。
盧辛認為,俄國的臨時解決方案可能會拆下牽引榴炮的炮管,將其安裝到自走炮上(2S1、2S3以及2S19都有對應的同口徑牽引榴炮)。開源分析師維里克(Richard Vereker)認為,到今年年初已有約4800根炮管被更換。俄國還能繼續維持這樣多久,取決於可能剩下約7000根炮管的狀況。想要延長炮管壽命,相對的就需要減少開火次數。但最大的新問題是主戰車和步兵戰車(IFV),這對於任何大規模的地面攻擊行動仍然至關重要。儘管IISS在2月估計俄國可能還有大約3200輛庫存主戰車可供使用,但其中多達70%「自戰爭開始以來就沒有移動過一英寸」。由於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部分T-72一直都是露天存放,有可能狀況非常差。戈茲和盧辛都認為,以目前的消耗速度,到明年下半年,俄軍的服役戰甲車輛數量將達到「耗盡的臨界點」。預計,屆時普京將會提高對同意停火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