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7月13日—20日,這一周。為期4天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於北京閉幕,閉門討論了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等議題,決定了國家長期層面的走向。18日下午,新華社受權發布會議公報,公報提到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總共列出了300多項改革建議或措施。而據後續的媒體報導稱,習近平親自擔任文件起草組組長,「全程擘畫、組織調研、精心指導、把脈定向」,為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此次公報最後還宣布接受前外交部長秦剛的辭職申請,免去其中央委員職務,但仍以「同志」稱呼。另外會議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李尚福、李玉超、孫金明嚴重違紀違法問題的審查報告,確認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給予三人開除黨籍的處分。
在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期間,有兩則消息引發了網民群嘲。首先是國家統計局發布「權威數據」稱,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長5.0%,經濟延續恢復向好態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增長(+3.7%/+5.3%),而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有所下降(-0.2%)…但這些「形有波動、勢仍向好」的經濟數據卻和不少網民的主觀感受截然相反,質疑國家統計局是在用美化數據粉飾太平,有人諷刺道「數據很好,體感很差,建議多出門看看」。在個人感受與宏觀數據面前,多數人傾向於相信自己對於大環境的感知。在過去半年的時間裡,中國經濟顯然已經深陷困境,人們也從信心不足轉向逐步絕望,長期被增長掩蓋的社會問題也更為頻發。遼寧瀋陽市鐵西區近期還因為發生多起「偶發事件」而廣受關注,當地人無奈感嘆「鐵西已進入冷兵器時代」,遍地獻忠已成常態。
另外,新華社在為二十屆三中全會造勢時,於微博發帖向習近平大唱讚歌。該帖稱「1978年,習近平到安徽調研包產到戶;34年後,他接過歷史接力棒,領航新時代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然而該消息很快就被網友發現存在事實錯誤:根據官方長期以來的宣傳,1978年底安徽鳳陽小崗村的村民們才剛剛簽下分田到戶的「生死狀」,此舉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而當時習近平仍在清華大學讀書,他又是如何在1978年就前往安徽調研的呢?有網友調侃「按血手印的時候他就在場是吧」、「時空穿越者無異了,胖虎竟也有機器貓幫忙」。據中國數字時代編輯查證,該帖其實是引用了新華社萬字特稿《改革家習近平》中的部分內容,以證明習近平有「改革家傳」。其原文寫道「正在清華大學學習的習近平受父親委託到安徽滁州實地調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他記了一大本筆記,收藏了40多年」。倘若這一內容是真實的,那這份讓習近平悟出了「改革初心」的筆記就是重要的歷史見證。畢竟,習近平親見了中國農民以怎樣的勇氣和決心衝破殘酷體制的禁錮。最終,新華社這篇長文遭到了全網下架,具體原因未知。
(網友惡搞圖片)
當然,有很多網友並不贊同「改革家習近平」的這一說法,因為在習近平執政的十一年裡,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人權、法治等領域陷入了全面倒退。正因為此,網絡上出現了「中國改革停滯倒退論」,但遭到了官媒的強烈駁斥。對於習近平的倒行逆施,牆外還發明了諸如「倒車帝」、「總加速師」等辱包梗。有網友調侃「如果說負成長也是一種增長,那開倒車確實也能稱得上是一種改革,即逆向改革」。在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閉幕式上,習近平的到場出席還打破了此前有關他身體不適的謠言,而這竟然才是許多人有關「重大改變」的期待所在。從三中全會取得的成果來看,儘管公報52次提及「改革」,37次提到「現代化」,12次提到「開放」,但並沒有提出太多實質性的內容,沒有釋放任何路線改變的跡象,在經濟層面也缺乏執行細節,難以恢復民眾和投資者的信心。有網友指出,這次三中全會主題是改革,但改革力度卻很弱,沒有任何重大突破,一如人們的預料。還有網友認為,這種毫無新意的老調重談其實預示著中國已徹底走入「歷史的垃圾時間」,即歷史的大局已定,無論人們如何試圖扭轉,都無力改變失敗的必然結局。即便台上的人仍在幻想自己成就著劃時代的改革,台下人卻早已心灰意冷離場而不能,只能期待著某個駕崩時刻。在川普遇刺和阮富仲病亡的新聞下,反覆留下「可惜不是尼」的評論。
(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