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帶領政治局常委成員出席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
主持人:陳奎德
座談人:張杰博士,獨立學者法學博士
中國的時鐘何以停擺?
從北大的最新調查看
人心已變人心已散人心已死
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RCCC)在2004~2014年與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馬丁·懷特(Martin K. Whyte)的研究團隊合作與北大國研中心一起進行了三輪社會調查;最新的一輪則是在去年(2023年)進行。
該調查清晰地反映了當代中國人心的重要變化。
這個調查關注的問題是:在中國,有哪些因素造成了人們貧窮,有哪些因素導致了人們富有?
(中國人)為什麼貧窮?
簡言之,調查的統計結果表明:
在習近平上台前,貧窮被歸咎於個人因素,能力不夠或者努力不夠的內歸因。
在習近平上台後,貧窮被歸咎於外在因素,機會不平等或者不公平的經濟體制的外歸因。
在前三輪(2004~2014)調查中,中國受訪者在回答人們為什麼會貧窮時,「缺乏能力」和「缺乏努力」均位於前三位,明顯是傾向於內歸因。這可以理解成2004~2014年,社會對於貧窮的看法起傾向于歸咎於個人因素,能力不夠或者努力不夠。相對地,認為貧窮是因為「機會不平等」只排第六位(2004);認為貧窮是因為「不公平的經濟體制」只排第八位及以下。
而習上台後,2023年的調查表明,貧窮是因為「機會不平等」的上升至第一位;認為貧窮是因為「不公平的經濟體制」的上升到第3位。相對地,認為「缺乏能力」的下降到第六位;認為「缺乏努力」的下降到第五位。
基本上以習上台為轉折點,前後的調查結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它反映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生態的變化。
這組數據的細微變化意味著什麼?——躺平。
首先,它能夠解釋為什麼現在更多的人會選擇「躺平」。當人們普遍認為影響貧窮是因為自己可掌控的因素(能力、努力),這在心理學裡被稱為「內控型」,那麼人們就會致力於積極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當人們不再認為能力和努力是影響自己貧窮的主導因素,那麼人們就不會那麼積極地提高能力,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