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有一種奇怪現象反覆發生:許多地方發生的引起全國轟動、民憤極大的惡性事件,比如徐州"鐵鏈女事件"、唐山"打人事件"、福州"三坊七巷事件"等等,都未見習共中央公開表態介入處理。這些事件最後都由當地政府走走過場,溥衍了事,高舉的大棒輕輕落下,用做做樣子的官樣文章來愚弄百姓,操控民意。
表面上看,這是中央高層對地方政府官官相護的一貫做法,但實際情況沒那麼簡單。它從另一個側面暴露出更深一層的真相:中共王朝末期也出現了清末景象一一皇權下不了縣了!也就是說,習共中央只管得了省委書記和省長一級,再往下就鞭長莫及了,市、縣的權力都由地方諸侯把持著。對於上述那些重大惡性事件,話語權和處理權都在地方,而不在中央。
人們還記得,前段時間,習共中央為了充填國庫,計劃在全國各地發動聲勢浩大的醫療系統"反腐"運動,結果剛剛吹起衝鋒號,就突然嘎然而止,悄無聲息了,為什麼?因為這場運動嚴重侵害了地方利益的蛋糕,引發地方勢力的強烈反彈,中央無法撼動盤根錯節的地方勢力,只得讓步,偃旗息鼓了。這更加證明,中央集權的觸角已經無法深入到市、縣一級了。這對中共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是個不祥的兆頭。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有兩大原因:
一、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邊界。
在中國歷代王朝,專制制度的權力架構都是垂直的金字塔結構,在王朝初期,塔尖上的皇帝(獨裁者)對下屬官員的任免權,可以直達郡縣一級,甚至包括鄉亭小吏。到了王朝末期,皇帝的權力就大大萎縮了,以至於皇權下不了縣,縣以下的事務都由當地的縉紳、鄉紳、士族管理。現在中共的權力架構正處於王朝末期的狀態。
從幹部調配權來看,中央與地方諸侯之間有一道明確的權力分界線,這條分界線就在省部級這一層。中共幹部管理制度分兩個層級:"中管幹部"和"省管幹部"。省部級(含副省)以上屬於"中管幹部"(中組部管轄),省部級以下的廳、處、科級幹部,屬於"省管幹部"(由各省自定、報備中央)。也就是說,中組部只能決定省部級以上的幹部調配權,決定不了市、縣級幹部的調配權,這部分權力只能交給地方。"中管幹部"是中央集權的權力範圍,"省管幹部"是地方諸侯的勢力範圍,這就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邊界線。
正因為有這條權力分界線,各省的省委書記和省長們,除了要聽中央的號令外,也要照應地方官僚的利益,不敢得罪地方勢力。另一方面,中央為了防止各省一把手與地方勢力勾聯過深,以避免地方幫派坐大,不允許一把手在某省乾的時間太久,因而採用流水式任職,頻繁調動。這樣,無論是現任的或新上任的省委書記和省長,更不會得罪當地勢力,大家互相照應,互留後路。
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有"強龍不壓地頭蛇"之說,指的是上面的皇權對下面的地方勢力也要禮讓三分。如果強龍非要與地頭蛇死嗑,不僅壓不服地頭蛇,地方也沒人給中央賣命幹活了,地方就要癱瘓。所以,習共中央要維持與地方勢力的平衡,就要照顧地方勢力的利益範圍(包括政治與經濟),中央保護地方,地方幫中央維穩,雙方互相利用,彼此都顧及面上的和諧,河水不犯井水,大家相安勿擾。
這就在制度上,給地方獨立傾向的發展,預留下巨大的空間。
二、地方債。
根據2023年底的數據,中共地方債的存量總額(包括顯性與隱性)已達92.8萬億,占GDP的70%,為世界最高。從中共建政七十餘年的歷史來看,地方債的出現、發展、到今天的膨脹過程,是地方政府的經濟自主權逐步擴大的表現。
客觀地說,地方政府債是在"改開"時代,中央政府為發揮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而向地方政府釋放部分權力的產物。一開始,中央政府非常謹慎,生怕放權過大,讓地方政府亂發債導致失控。到1995年還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明確規定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
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各地方的民營經濟(如鄉鎮企業)的迅猛崛起,光靠中央大一統的計劃調控機制,已無法應付和主導市場經濟發展的格局,中央政府對局面失控的擔憂越來越大,這就倒逼中央必須給地方政府鬆綁,讓地方政府成為發展地方經濟的主導力量,並扮演統領民營市場力量的主角。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地方債是中央為牽制和駕馭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避免市場力量的洪水衝擊中共政權,而放手讓地方政府下水領航的產物!
中央放開地方政府的手腳後,地方政府自主發展經濟的錢又從哪兒來?靠中央財政的撒胡椒粉,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只能靠發地方債來解決。這樣,到了2011年底,財政部在10月20日公布了《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辦法》,上海、浙江、廣東、深圳作為首批試點。這個閘門一開,從此以後,地方政府的發債觸資,如海水般洶湧澎湃,一發不可收拾!從2012年開始到2023年,僅僅11年內,地方債的現模就從零不可思議地飆升到92萬多億,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發債規模的膨脹,不是按照發債額度規規矩矩地增長,而是按照極高的槓桿率跳躍式擴張。有多高的槓桿率呢?我們只能找一個參考:2008年為迎接美國金融危機的衝擊,溫家寶推出了"四萬億投資",地方政府則配套推出了總共25萬億的投資,槓桿率達到1:6以上。這還是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的閘門沒有打開之時,打開閘門後的槓桿率是多少?只有天知道!
隨著地方債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地方債所形成的地方政府的資產也日益龐大,資產負債表裡面的資不抵債已經觸目驚心,表外的黑洞更是深不見底。財大氣粗的地方政府,再也不像過去在"改開"前的小媳婦了,在中央政府面前不再是低眉順眼,而是說起話來底氣十足。
為何如此?因為地方債的主要載體,是各個市、縣的"城投公司",這些城投公司已經深度綁架了各地方銀行和金融機構,每個市縣都是資不抵債的爛攤子,中央不敢管,一管就必須捕手這些爛攤子,全國有近3000個市縣,這麼多爛攤子誰接得住?為避免這些爛攤子將中央政府壓垮,又為了維持地方秩序的穩定,中央政府只有下放諸侯們的自主管理權。要知道,市、縣級行政機構的平穩運轉,才是中共國大局穩定的基石,一旦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出現分離,這塊基石就動搖了。
因此,只要你地方政府能維持地方穩定,市、縣以下的地方事務你說了算,中央不插手。這樣,中央政府的大一統與地方政府的自主權之間,就維持著一種脆弱的平衡,這種平衡如果在某一天不能滿足諸侯們的利益,它就會被打破,大一統就要瓦解。所以,地方債竟然成了一顆讓中央政府心驚肉跳、不敢摸也不敢碰的核彈級別的巨雷,同時也是地方政府要挾中央鬧獨立自治最有力的跳板一一這是中央政府在當初開啟地方債模式時,無論如何都料想不到的!
鑑於上述兩點,中共的中央集權,表面看很強大而穩固,其實它內部的結構早已是支離破碎,崩潰起來非常快。中共國不一定會有類似導致前蘇聯解體的"別洛韋日協議",但是,地方諸侯一直有聯名舉事、互助互保的歷史傳統,這種現象一定會再次發生,而且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