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掃下你的臉,可能就知道你得啥病了。。。
沒在瞎掰,最近的一項研究成果,還真讓咱看到了一點眉目。
北大的一個研究團隊,搞出來一個 AI,說是用熱成像儀掃一下臉,就能檢測出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和脂肪肝等慢性病。
還能用它來預測我們的衰老狀況和健康狀況,之後用它來檢測心血管類的疾病,也不是沒可能。
可能跟大部分差友一樣,剛看到這個研究的時候,世超覺得這類研究頂多算個實驗室成果。沒想到在查了之後發現,這類技術科其實學家們早就在搞了,而且已經有不少實際應用的案例了。
就比如有不少護膚企業,都整出了掃臉推薦產品的應用,可以通過面部識別,幫用戶獲取皮膚狀況。
而且整個過程,還是基於皮膚病學分級系統進行評定的,幾乎可以達到皮膚科醫生的級別。
甚至在前些年,他們還基於這個技術搞出來一個硬體,套在手機上面,就能讓攝影頭看到更多的面部細節,幾分鐘就能給你遞出一份完整的皮膚研究報告出來。
除了識別最基礎的皮膚狀況外,人臉識別還能幫我們看不少其他的病。
早在2014年,美國有個名叫 FDNA的企業,已經整出來一個「掃臉看病」的應用程式 Face2Gene。
基本上關注這個領域的都知道它們的大名,相關報導也不少。
它呢,光看臉就能對人進行基因篩查,專門用來診斷各種罕見的遺傳綜合症,還能附帶檢測一些自閉症類的情緒疾病。
到現在為止,它能準確識別出的,就有300來種疾病。
像是前幾年, Face2Gene就提前幫一個小女孩診斷出了 Wiedemann Steiner症候群(一種基因變異引起的罕見疾病),當時,各種典型的軀體症狀都還沒顯現出來。
而且今年年初,日本針對它整了個研究,結果發現 Face2Gene在篩查先天性變形症候群的時候,準確率能高達85.7%。
等於是醫生在診斷前,用它來當個初篩工具都沒啥問題,也有不少醫院這麼做了。
據泰晤士報消息,英國的一家醫院用 Face2Gene,給兒童篩查基因疾病,能在幾秒內就識別多種疾病的2000多種面部特徵,給醫生們省了不少精力。
類似的技術還有很多,就在上個月,墨爾本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也整出來個工具,能通過識別面部肌肉,來判斷是不是中風了,準確率也高達82%。
還有在老齡化嚴重的日本,他們對 AI輔助診斷的技術也是賊上心。
今年 CES展上,日本電氣( NEC)的新產品還拿下了人工智慧創新獎,只需要10秒,就能從一個人的臉上,估算出他的脈搏率、氧氣水平和呼吸頻率。
而且 NEC還打算在多模態生物特徵認證上下更多的功夫,也就是說,不光要識別人臉,還要識別虹膜等等,好讓檢測的準確率更上一層樓。
反正近些年來,識臉看病的產品是越來越多了,不過大夥們心裡可能還都有這麼一個疑問,光靠一個面部識別,是怎麼看出這麼多病的?
其實這還真有非常嚴謹的科學證明,人臉的生長是由基因決定的,大概有6000多種基因,都和人臉的長相有關。
要是缺少某個基因,或者其中一個基因突變了,也都會立馬反映在人臉上,比如影響眉毛、鼻底或者臉頰的形狀等等。
並且按照理想狀況,光靠面部識別,就能診斷出像唐氏症候群、兒童早衰症等上千種基因類疾病。
但在一般情況下,咱提到的這些細微變化,光靠肉眼可能連醫生都察覺不到,而相較之下, AI就敏感得多了。
就拿 Face2Gene來說,它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對面部數據進行幾百萬次運算,包括眼睛有多斜、瞼裂有多窄、耳朵有多低等等,它都能詳細的量化分析,進而列出可能的疾病。
另外,面部各個區域的溫度,也會根據不同的疾病有微小的變化,像是咱開頭提到的識別高血壓和糖尿病,就是基於這個原理。
它會先通過熱成像儀掃描出人臉部的3D圖像,再根據不同區域的溫度狀況,預測可能出現的慢性病。鼻子變冷和臉頰變暖就是血壓升高的明顯跡象。
當然,用 AI面部識別看病,可不是說要把醫生給取代掉,本質上它還只能起到幫醫生們做特定疾病初篩的作用。
原本判斷一個疾病,可能要把和面部表情相關的6000多種基因全都篩查一遍,要是用上 AI,在它的排查下,通常檢查一兩種基因就能搞定。
但話又說回來, AI要實現這些的前提,除了有強大的算法外,還得有充足的患者數據。
而這是這類 AI現在要解決的頭等大患。還是 Face2Gene,雖然它識別某些基因疾病的準確率已經相當高了,但也僅限於白人患者,要是換個膚色或種族的患者,就不一定能診斷出來了。
有這麼大差別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它用來訓練的資料庫里,大部分都是歐美那邊的白人患者,很少有其他膚色或種族的數據。
像是在歐美那邊,判斷唐氏兒的一個標準就是看眼睛是不是向上傾斜的,而在東南亞,很多正常人的眼睛也有這個特徵。
所以針對不同種族和膚色的患者, AI算法也還是得設定好對應的評判標準。
但不管怎麼說, AI看臉識別病總歸是利多你我他的技術。
世超倒真挺期待在手機里上線這類 App的,掃個臉就能看病,那多方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