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蔡德林:東南亞的汪精衛

作者:

前幾年,我在新加坡小區的圖書館裡,看到一本中文繁體版書,書名叫《亞洲解放戰爭》,作者比爾·阿爾博特。我還做了一些筆記。

書仲介紹日本當年的"大東亞共榮圈",其主要宣傳目標是通過構建一個反對西方殖民的亞洲共同體,實現"亞洲自主獨立"。日本政府以此為藉口,宣稱其對東南亞的侵略是為了幫助這些國家擺脫歐洲殖民者的控制。當然,這是日本擴張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藉口。雖然日本在某些時候確實與當地的民族主義者合作對抗殖民者,但其實際行為以軍事占領、資源掠奪和強制統治為主,給東南亞各國帶來了巨大的苦難。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書中講到在東南亞各國,也存在一些與汪精衛有類似經歷的人物,他們在二戰期間與日本合作,但他們的處境和中國的汪精衛大不相同,原因涉及複雜的歷史和民族主義背景。

鮑奕蓬是緬甸的民族主義領導人,曾在日本的支持下建立了傀儡政府。日本承諾給予緬甸獨立,而鮑奕蓬相信通過與日軍合作,緬甸可以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雖然他在戰後被逮捕並監禁,但隨著緬甸在1948年獲得獨立,鮑奕蓬逐漸被民族主義運動重新接納,並未像汪精衛那樣被視為叛徒。

勞雷爾是菲律賓的總統,在日本占領菲律賓期間出任傀儡政權的領導。他的政府為日本服務,但他也以儘量避免菲律賓人民受戰爭傷害為目標。戰後,他被控叛國,但菲律賓人對他的寬容態度使他得以重新參與政治,甚至在1949年競選總統,儘管未能當選。

蘇卡諾是印度尼西亞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在日軍占領期間,他與日本合作並獲得支持,推動印度尼西亞脫離荷蘭殖民統治。不同於汪精衛,蘇卡諾的合作被視為為了民族獨立的策略,戰後他成為印度尼西亞獨立的開國總統,成為民族英雄。

越南的潘佩珠曾與日本人合作,試圖通過外部支持推翻法國殖民統治。雖然他的合作未能實現獨立,越南歷史評價他為民族主義者,而非叛徒。由於他對抗殖民的努力,他被視為越南民族英雄。

披耶·帕鳳是泰國的總理,他在二戰期間與日本合作,並允許日軍通過泰國攻打緬甸和馬來半島。儘管在戰後泰國與盟軍達成和解,披耶·帕鳳被迫下台,但他在1957年通過政變重返政壇,泰國社會對他的態度相對寬容,因為他曾為保全泰國獨立付出努力。

柬埔寨西哈努克在戰時同樣選擇與日軍合作,期望藉助外力推動柬埔寨擺脫法國的殖民統治。雖然戰後局勢動盪,但他仍然成為了柬埔寨的象徵性人物,並在後期繼續影響國家的政治進程。

奧恩是馬來亞(現馬來西亞)民族獨立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在日占時期,他一度與日本合作,但他和其他民族主義者的合作動機多是為了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戰後,奧恩成為反殖民運動的先鋒,推動馬來亞走向獨立,他後來創立了巫統,並成為馬來西亞政治的重要人物。

蘇發努馮,寮國的著名民族主義領袖,在日軍占領期間參與了與日本合作的反法行動。與其他東南亞領導人類似,蘇發努馮的合作被視為民族主義策略,戰後他成為了寮人民民主共和國的領導人之一。

越南的陳文香在日軍占領越南期間參與了與日本合作的行動,試圖推翻法國殖民者的統治。儘管有過合作的歷史,他後來被視為越南民族獨立運動的重要人物。

緬甸獨立之父昂山將軍在二戰期間曾接受日本的支持,組織抗英活動。他與日軍合作的目的更多是為了緬甸的獨立,而不是支持日本的侵略,因此戰後他成為民族英雄,深受人民尊敬。

伊布拉欣是馬來民族主義運動的領袖,曾在日本占領馬來西亞期間與日軍合作,試圖擺脫英國殖民統治。戰後,儘管他的合作背景受人質疑,但他在馬來民族獨立運動中的貢獻使得他並沒有被當作叛徒對待。

菲律賓的阿基諾一世曾在日軍占領期間擔任菲律賓的高官,與日本合作。然而,他的家族在菲律賓的政治地位非常重要,戰後,他的兒子和孫子都成為菲律賓的總統。這使得他的政治遺產在家族的影響下有所緩和。

哈達是印度尼西亞獨立的奠基者之一,也曾與日軍合作爭取獨立。在戰後,哈達和蘇卡諾共同推動了印度尼西亞的獨立,並成為該國的副總統。他的合作被視為爭取國家獨立的必要步驟,因此他沒有像汪精衛那樣被認為是叛徒。

名單還有不少,限於篇幅、不再列舉。

為什麼這些人物的歷史評價不同於汪精衛?

這些東南亞人物的歷史評價之所以不同於汪精衛,是因為他們的合作大多出於反抗殖民主義、爭取國家獨立的目的。日本在二戰期間的宣傳策略將自己塑造成"亞洲解放者",為反抗西方殖民統治提供支持,許多東南亞的領導人因此選擇與日本合作。雖然這些合作行為在戰後遭到審視,但隨著獨立進程的成功,這些人物的形象得到了重塑,更多被視為民族英雄或獨立運動的領導者,而非叛國者。

這種背景和汪精衛的情況有著顯著區別。汪精衛選擇與日本合作時,中國正處於全面抗日戰爭中,他的行為被視為直接背叛了國家和人民的抗爭,因此他被歷史定性為"漢奸"。而東南亞的這些人物與殖民者鬥爭的背景,使得他們的合作行為在戰後得到了更為寬容的諒解。

還有一點就是,日本軍人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是抱著解放亞洲理想的。這也讓我感到意外。在日本投降後,有部分日軍將武器留給當地的獨立運動勢力,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在印度尼西亞,部分日軍留下武器支持蘇卡諾領導的獨立運動,以對抗荷蘭殖民者的復辟企圖。這種做法並不代表日軍整體政策,而是部分基層軍官的個人行為,他們認為可以通過支持當地獨立運動繼續對抗西方殖民主義。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越南等國家。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蔡德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013/2114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