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網編者注】網友一首打油詩對此文評論:
貝家富過十七代
不敵馬列向東來
家族飄零已幾代
黨媒抽水作教材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通常大家族的財富往往最容易變動,傳到後面就很難逃過流失的命運。但偏偏在中國,就有一個家族打破了這個魔咒,他們足足富了17代,而且一代比一代強。
在從前他們就是豪門望族,到了現代更是坐擁上海近千棟房產,更讓人羨慕的是,他們家的孩子還個個是學霸,哈佛幾乎成了家族子弟的專屬學校。
這個唯一富了17代的大家族正是蘇州貝氏家族,那麼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從藥香飄溢到金融巨擘
俗話說「亂世黃金,盛世古董」,但對於貝氏家族來說,無論是亂世還是盛世,他們總能找到生財之道,而且越做越大,最終富甲一方。要了解貝氏家族的崛起還得從明朝嘉靖年間說起。
當時倭寇侵擾沿海,農民起義不斷,社會動盪不安,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貝氏家族的先祖貝蘭堂卻硬是帶著家族走出了一條致富之路。
貝蘭堂這人眼光獨到,商業嗅覺靈敏。他發現雖然世道不太平,但蘇州這個地方人多地廣,商業氛圍濃厚,正是做生意的好地方。於是他當機立斷,帶著全家老小從北方遷到了蘇州。
都說「行行出狀元」,貝蘭堂選擇的「狀元」之路,就是經營藥材生意。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藥材可是個搶手貨,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離不開它。貝蘭堂就抓住了這個商機,從最基礎的草藥買賣做起,由此積累了第一桶金。
但貝家人可不是那種「小富即安」的人,他們還有著更遠大的目標。
為了讓家族生意更加穩固,他們不局限於傳統的草藥買賣,而是開始拓展中醫藥產業鏈,從種植、加工到銷售,都一手包辦,形成了自己的產業優勢。貝氏家族就在這個不斷擴張的過程里慢慢躋身蘇州四大名門望族之列,成為當地舉足輕重的存在。
時間一晃來到了清朝末年,當時的國家內憂外患,西方列強虎視眈眈,社會動盪不安。就在這樣的亂世之中,貝氏家族又迎來了兩位商業奇才——貝潤生和貝理泰,他們一個精明強幹,一個眼光獨到,聯手把家族生意推向了新的巔峰。
貝潤生人稱「顏料大王」,他眼光毒辣,做事果斷,在當時新興的顏料生意上賺得盆滿缽滿。不僅如此,他還敏銳地察覺到房地產的巨大潛力,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斥巨資在上海灘購置了近千套房產,總面積達到驚人的16萬平方米。
要知道就算放在當時,那上海灘也是寸土寸金,貝潤生這一出手,堪稱是「地產大亨」的鼻祖了。
貝聿銘父親的銀行家生涯
而貝氏家族裡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們家在金融圈的地位,他們在金融領域的表現,這裡就不得不提到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這個「金融世家」中的佼佼者。
貝祖詒從小家境優渥,但他並不是那種只會吃喝玩樂的公子哥,而是繼承了家族對做生意的熱情和靈活的頭腦,在金融行業闖出了一片天,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1915年,貝祖詒的父親貝理泰創辦了上海銀行,這在當時的可是件新鮮事,因為那時候的銀行,大多是為外國人或少數有錢人服務的,普通老百姓根本不敢進去。
但上海銀行不一樣,貝理泰認為銀行應該服務大眾,所以推出了「一塊大洋就能開戶」的政策,吸引了許多普通老百姓來存錢,正因如此,上海銀行的名聲越來越響,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貝祖詒作為家族的後代,自然也肩負起管理家族銀行的責任。他腦子活絡,做事乾脆利落,很快就在金融方面展現出過人的天賦。
20世紀初的中國,正是軍閥混戰的年代,很多企業都經營困難,更別說發展了,但貝祖詒卻帶著上海銀行穩紮穩打,不僅挺過了這段動盪時期,還把業務拓展到了全國各地,著實不簡單。
隨著上海銀行的壯大,貝祖詒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亮。他不光是一位成功的銀行家,還很熱心公益,經常為社會公益事業捐錢出力,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急需一位經驗豐富的金融專家來管理國家金融體系。貝祖詒憑藉著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聲譽,被任命為中國銀行總經理,後來又擔任了中國銀行總裁,成了當時中國金融界的領頭羊。
在擔任中國銀行總裁期間,貝祖詒積極推進金融改革,穩定金融市場,為當時的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他還帶領中國銀行度過了抗日戰爭的艱難時期,守護了國家的金融安全。
後來貝祖詒選擇移民美國紐約,而他的兒子貝聿銘,也在美國開始了他的建築師生涯,他把貝氏家族的輝煌從金融領域帶到了建築領域。而說到貝聿銘這個名字,在建築界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建築大師的家族傳承
他設計了法國羅浮宮的金字塔入口,直到現在都還在驚艷世界,而貝聿銘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建築大師,離不開背後的貝氏家族,特別是祖父貝潤生對他的影響。
前面我們說過,貝潤生眼光獨到,在房地產上賺了不少錢,但他可不是只知道賺錢的「土豪」,他非常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喜歡蘇州園林那種精緻典雅的風格。
1917年,貝潤生聽說蘇州名園獅子林要出售,他頓時來了興致。獅子林可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歷史悠久,但由於戰亂等原因,年久失修,變得破敗不堪。
貝潤生不忍心看到這顆園林明珠就此黯淡,於是斥巨資把它買了下來。買下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修復。為了恢復獅子林昔日的風采,貝潤生請來了當時最有技術的工匠,花費了整整七年時間,才最終完成修復工作。
獅子林在他的精心呵護下,重新煥發出生機,假山、水榭、亭台樓閣,每一處都精緻無比,仿佛回到了它最輝煌的時刻。而貝潤生對獅子林的愛護不僅僅是修復它,更重要的是,他決定把獅子林捐給國家,讓它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瑰寶。
1954年獅子林正式對外開放,每年都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參觀,讓每個來到這裡的人都能感受中國傳統園林的獨特魅力。
而貝聿銘小時候經常去那裡遊玩,在那裡他見識了亭台樓閣的精巧布局以及建築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蘇州園林那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也就這樣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腦海里,為他日後成為建築大師埋下了伏筆。
後來貝聿銘去美國留學,學習建築設計,他博採眾長,將西方現代建築理念與中國傳統建築元素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
轉眼到了2002年,已經85歲高齡的貝聿銘設計了蘇州博物館新館。這座博物館既有現代建築的簡潔大氣,又融入了蘇州園林的古典韻味,成為貝聿銘留給家鄉的最後一件作品,也成了貝氏家族文化傳承的最佳見證。
一家子孫大多上哈佛
不過也很多人好奇,為什麼貝氏家族能富了這麼多代人,難道他們家有什麼祖傳的聚寶盆嗎?當然不是!貝氏家族能一直興旺發達,靠的可不是什麼神神秘秘的東西,而是他們一直以來都很重視教育。
早在清朝末年,貝氏家族就開始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了。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就是被送到美國留學的其中一位。當時出國留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精力,但貝家人覺得,只要能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一切都是值得的。
後來貝聿銘的三個兒子也都被他送到了美國哈佛大學讀書,哈佛大學可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名校,能進哈佛讀書的人都是非常聰明的,而且學習能力都很強。貝聿銘的三個兒子在哈佛接受了最頂尖的教育,也開闊了眼界,為他們日後在各自的領域取得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實貝氏家族重視教育的傳統從很早以前就開始了,他們家的家訓是「詩書傳家,樂善好施」,意思是說,要注重文化傳承,多做好事。所以貝家人不僅自己努力學習,還積極支持教育事業,為社會做貢獻。
結語
看完貝氏家族的故事,你是不是也對這個家族充滿了敬佩,他們從明朝開始,一路披荊斬棘,創造了巨額財富,走出了無數商業奇才,家族成員個個都是人中龍鳳。
能富過17代,這可不是靠運氣就能做到的。
而且貝家人很清楚深知財富可能會流失,但知識和眼界卻可以代代相傳。與其留給子孫金山銀山,不如送他們去接受最好的教育,讓他們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這才是家族興旺發達的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