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很爽快,男生中午來了一趟,晚上來看了下夜景,十分鐘後就約去交易室了。談價的時候,她說了一句:「從此你再也不用搬家了。」她清晰地感到,這句話戳進了對方的心底,為這筆買賣一錘定音。
看到年輕人憧憬未來的表情時,柳薇不禁有些感慨,五年前,她和丈夫也是這樣買下了上一個房東的房子。當時的房東也是三十來歲,孩子一歲多,打算賣了房去海淀,如今他們如出一轍。
房子作為載體,見證了一輪輪年輕人在這個城市的打拼、憧憬,而房價的漲跌則左右著他們的資產變化、希望和失望,她仿佛看到命運的齒輪在面前轉動。
解套之後
經過房價的洗禮,終於「解套」的賣房人,人生觀也仿佛被洗禮了。
柳薇對「卷」的終點產生了懷疑。她和丈夫都是小鎮做題家,從山東山西兩個高考大省卷出來,考入北京大學,進入穩定單位工作,可謂「卷到了極致」。如今收入預期可觀,並不存在裁員、房貸斷供的問題,卻依然保守謹慎,對置換房子的首付與房貸配置,柳薇的打算依然是五五開,「不背太多債,十年內還清」。
雖然現在北京的首套房首付比例降到了15%,首付少了,但槓桿大了,「我這樣的家庭都不敢這樣去操作」。
剛剛賣掉的70平方米的小房子曾承載著她和丈夫的青春記憶,他們在這裡結婚,生女,還收養過一隻流浪狗。以前不忙的時候,他們還會在露台上聊聊天,吹吹風,看春花賞冬雪。可隨著工作變忙和孩子出生,回到家就是看孩子睡覺,起床就收拾孩子然後去上班,露台變成無用的閒置空地了,「沒有時間打理了」。
露台這種「無用」的東西,在有餘裕時,是希望和美好的象徵,在緊縮時期,也可能淪為生活的雞肋。
對露台的態度也投射了柳薇這些年越來越務實的改變:年輕的時候還「很有理想,覺得要做出什麼讓世界震驚的東西」,現在想的是「能住一個大一點的房子,讓孩子有一個比我們更好的起點,老了也能安安穩穩地退休,就這麼一點點小小的願望」。她記得2014年剛工作時,一個月掙幾千塊,就敢買大牌,如今收入高了,卻習慣了用國產化妝品,在閒魚上跟人拼單,在李佳琦直播間瓜分贈品。
江敏賣掉住了五年的房子後,本意也是置換,但在等待買家、選擇新房的過程中,她算了一筆帳:上萬元的房貸,依然無法住進理想的住所,「不如花同樣的價格在西大望路這邊租珠江帝景的房子」。
江敏買房的2018年,正是全國房地產的上升期,那時候身邊人都在買房,「你會覺得房子能給你一種安全感,它不止代表住所,也代表一種收益很大的投資」。在北京擁有一套房產是一件說出去面上頗有光彩的事情。
時過境遷,江敏不再需要通過「在一線城市擁有一套房產」來證明自己,「現在大家覺得手上拿著現金才是王道」。
「你買了房,等於把錢又給了別人,那這份錢最後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誰能知道?」樓市跟時代與政策息息相關,作為普通人,江敏覺得自己參不透,再也不想為所謂的安全感付出巨額利息了。
「我拿著比較少的首付,貸款去買一套房子,不如多花幾年攢點錢,提高首付款的比例,相對應地,未來要還的貸款就少了。」
儘量減少身上的負債,正在成為共識。
江敏決定暫時擱置買房計劃,租房生活。不過,房子之外,似乎也沒有性價比更高的投資。國慶前和10月8日開盤當天,江敏都加倉了股票,「現在還虧著呢」。
還願意買房的人,多數是剛需。要麼是想買人生第一套房剛需上車,要麼是為追求更好的居住環境而進行置換,無論哪一種,房子的屬性中,自住占據了主要成分,而過去房子作為不動產被市場賦予的投資屬性,漸漸此消彼長。
從準備賣房開始,柳薇觀察小區內的出售情況,有一個直觀的感受,「老破小跌得特別慘,現在比較抗跌的是剛需三居」。
她家所在的小區位於配套成熟的社區,出門就是地鐵,醫院、學院、商場都在附近,一年的帶看量達到8000多次,每個月能成交十幾套房。過去,小區二手房最高成單價來自於67平方米的一居室,但現在一居室的單價已經是小區里最低的,「已經從420萬元跌到295萬元」。
後來者居上的是三居室,雖然已經從過去的730-780萬元的區間跌到600-630萬元,跌幅超過100多萬元,但由於面積較大,折到單價里,跌幅比一居室小得多。
此外,每賣一套房,掛牌價都要往下再跌一點已經成為趨勢。柳薇觀察到,自從八月份小區里出現一個295萬元成交的一居室,後面的掛牌價再也沒有超過300萬元。
而如今「剛需」也變得不那麼牢靠。柳薇一直在關注學區房動向,國慶期間,被稱為「神盤」的蜂鳥家園小區成交了一套370萬元的房子,那個房型高點時曾賣到過近千萬元的總價。
蜂鳥家園小區成交記錄。圖/網絡
5月份,她曾關注到蜂鳥家園的業主聯合起來,聲稱「一定要守住600萬元大關」,「現在300多萬元就賣了,早就破了,可能是業主急需用錢。」
所以她不打算上車「學區房」,而是想先在五環外買一個大房子自住,改善生活。柳薇目前考慮的置換房子,一個是新樓盤,一個是幾百米外的2009年的別墅區,兩者是同樣的價格。令柳薇糾結的地方在於,別墅區的房子已經較老,本身地段不占優勢,未來發展前景不明朗。
在看這些房子時,她也不禁感慨房價下跌的「好處」,這些房子是她曾經想都不敢想的存在,「可能要到退休才能買得起」。
姜維在置換過程中選擇了先買後賣,也因此差點遭遇財務危機和家庭危機。他看中的房子價格在1600萬元左右,希望自己的房子可以賣上800萬元,再湊個兩三百萬元,把首付交多一些。他的房子地段優良,2008年的次新房,戶型屬小區裡的稀缺型,掛牌沒多久就上了平台的必看好房榜單。這給了他率先買房的信心,卻也成為談價途中的阻礙,甚至在家庭之間產生了一些矛盾。
他傾向「趕緊出手」,而妻子卻想「再等來一個好價格」,以至錯失了出價最高的買家,報價從770萬元上下一路跌到730萬元。「說不後悔是假的。」但在姜維看來,賣房一事,需要家庭擰成一股繩,「有一個形成共識的過程,因為賣房是大事,需要家庭的一致性,不允許單打獨鬥」。
幸運的是,兩人最終擰成了一股繩,而不像社交平台上的一些討論中那樣,因為房價下跌鬧到離婚、家庭破裂。兩人偶爾也會調侃,一次猶豫,少賣幾十萬元。
最壞的時候,他衡量了賣不出房子、無法湊出首付的後果,「需要支付將近100萬元的違約金」。他試著做風險預案,實在賣不掉,「就把北京和外地的房產做抵押貸款,等回暖之後慢慢解押」。
國慶已經過去三周,樓市的餘溫還在持續。麟評居住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10月14日-20日,重點10城二手住宅成交量20724套,環比升20.01%,同比升35.9%;新房成交繼續放量,重點15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24287套,環比升12.39%,同比升23.82%。
江敏聽仲介說,國慶的熱潮過去之後,許多人把賣房變成了一件朝九晚五的事,「每天來公司看看,像上班似的,天天就坐在那兒,看你有沒有把我的房子賣掉」。
「像段子似的。」
(講述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