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血型和父母不匹配 一定不是親生的嗎?

血型只是親子關係鑑定中的一個因素,並非唯一依據。

在一次捐血後,一名女大學生發現自己的血型與父母的血型不匹配。她的父母分別是AB型和O型,根據遺傳規律,她的血型應該是A型或B型,然而,她的血型居然是AB型。

此事一度令這家人的關係陷入尷尬和痛苦。後來通過親子鑑定,證實該女生確實是其父母的親生女兒。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血型不匹配的現象呢?

血型的基本知識

血型是指紅血球、白細胞、血小板等血液成分表面的抗原類型。其中,最常見的ABO血型,是紅血球血型系統中的一種,也是人類血型系統中最早被確認的類型。

ABO血型由常染色體上的A、B、O三個等位基因決定,A和B是顯性基因,O是隱性基因,它們按照遺傳規律進行傳代。

在一對常染色體的相對位點上,A、B、O這3個等位基因均可輪換占位,因此,可組合成6種基因型:AA、AO、BB、BO、AB、OO。根據遺傳學原理,AO基因體合只呈現出A基因的表型,那麼血型就是A型。所以6種基因體合形式,只能表現為以下4種血型。

在中國,A型、B型及O型血各約占人口的30%,AB型約占10%

圖源:中山市中心血站

圖源:兜醫圈兒

配偶的血型組合直接影響其子女的可能血型。根據遺傳學規律,不同血型組合的父母會產生以下子女血型的可能性:

父母子女血型遺傳對照表

在本文開頭的例子中,按常規遺傳學規律,父母分別為AB型和O型時,他們不可能生出AB型的孩子。為什麼親子鑑定卻確認孩子是親生的呢?

血型與血緣關係

孩子的血型與父母的血型不符合常規遺傳學規律時,並不一定意味著非親生關係。

雖然血型是由基因決定的,但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血型並不是完全遺傳關係。基因突變、基因交叉重組等都可能導致子女與父母血型差異。

在上述案例中,女兒與父母血型不匹配的真相是:女孩父親的AB型基因發生了突變,A基因和B基因同時出現在同一條染色體上,並全部遺傳給了女兒,再與母親遺傳的另一條染色體結合,組成完整的雙倍體,使得女兒的血型呈現為AB型。

正常AB血型個體模式圖

正常遺傳和基因突變遺傳

在臨床上,A基因和B基因都在同一條染色體上的概率大約為17萬分之一至58萬分之一,這種情況被稱為順式AB型血,通常不會對個體的生活產生影響。

因此,血型只是親子關係鑑定中的一個因素,並非唯一依據。現代親子關係鑑定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通過DNA序列比對可以準確確定親子關係,不受血型干擾。因此,建議通過專業機構進行親子鑑定。

罕見的血型

除了ABO血型系統外,Rh血型系統也是一個重要的紅血球血型系統。

Rh是恆河猴(Rhesus Macacus)名稱的縮寫。當紅血球上存在D抗原時,稱為Rh陽性,用Rh(+)表示;缺乏D抗原時為Rh陰性,用Rh(-)表示。

Rh(-)基因是隱性基因,只有當Rh(+)的父母同時帶有Rh(-)基因,且同時將Rh(-)遺傳給子代時,其孩子才能表現為Rh(-)。

Rh血型遺傳規律表|圖源:知乎

在中國,約99%的人口為Rh陽性血型,Rh陰性血型僅占1%左右,因此Rh陰性血型非常罕見,和大熊貓一樣珍貴,被俗稱為「熊貓血」。

此外,還有一些極為罕見的血型,如「恐龍血」——類孟買血型、「黃金血」——Rhnull、A3血型(目前全球僅中國南京1人)及小p血型等。截至2022年11月,人類已經發現了44種血型系統。

血型與輸血

在臨床輸血與器官移植中, ABO血型系統最為重要。除了A、B、O和AB四個常見表型外,ABO血型還存在許多罕見亞型,其中A型血亞型就分為A2、A3、Am、Ax、Ael等。因此,準確鑑定ABO血型及亞型是確保臨床安全用血的關鍵。

如果輸血時血型不符,會導致受血者紅血球凝集成團,堵塞小血管,引發血液循環障礙,嚴重時可致命。現代血清學與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可以精確鑑定這些亞型。

Rh血型抗體是導致溶血性輸血反應和新生兒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的主要因素。對於有輸血史、妊娠史或流產史的再次妊娠女性,在再次妊娠時應更加重視Rh血型抗原的鑑定,定期監測抗體的效價。

如果Rh陰性孕婦第一胎懷有Rh陽性胎兒,在妊娠晚期,胎兒的紅血球會進入母體,使母體產生Rh抗體。如果母體再次懷有Rh陽性胎兒,則會產生新生兒溶血。在臨床上,及時注射特異性抗RhD免疫球蛋白可以預防二胎的溶血。

參考文獻

[1]薛陽,李抄,辛文龍等.ABO血型基因外顯子1上新變異的鑑定[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誌,2024,32(4):1212-1216.

[2]王林,江濤,楊世明等.Rh血型抗C抗體的血型血清學鑑定及其臨床意義[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誌,2024:網絡首發.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上海科技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114/2129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