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為什麼有的人每天一包煙,活到 90 也沒得肺癌?

11月17日是國際肺癌日。吸菸被公認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菸草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多種致癌化學物,比如多環芳烴、芳香族及其胺類、亞硝胺等,菸草本身含有砷、鎳、鉻等無機致癌物。

吸菸除了增加肺癌風險,還增加膀胱癌、食管癌、口腔癌、乳腺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

但很多人始終想不通,為什麼不少吸菸的人並沒有得肺癌?甚至有的人每天一包煙活到90歲也沒得肺癌?而有的從不吸菸的人卻還是得了肺癌?這到底是咋回事?

個體差異與遺傳因素

吸菸不一定得肺癌,不吸菸的人可能得肺癌,這是事實,無可否認。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總有人說,戒不戒菸無所謂,反正吸菸不一定得肺癌,不吸菸也會得肺癌。

表面上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實無論是從醫學科學的角度還是從基本的邏輯角度,這話都是站不住腳的。吸菸者不得肺癌甚至長壽,分析其中的原因,天生的基因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某些人天生基因好。總有少數人「與眾不同」,攜帶有特定的基因,讓他/她有天生的復原能力。就好比總有少數人確實在某個方面是「天才選手」,在同等條件下根本沒法與之相比較,但是顯然這種人不具普遍性,不能據此得出普遍性的結論。

據美國一項研究,吸菸而長壽的人之所以長壽可能是由於這些人具有某種天生的復原能力,這些人是生物學上與眾不同的一類人,具有某種天生的基因變異,會增強細胞的維持和修復,使他們對吸菸的反應區別於其他多數人。

也就是說,這部分人吸菸對他並非沒有「傷害」,但由於他修復能力天生就強,最終實際受到的傷害可能很小,如果不吸菸,他可能會活得更長。很顯然,大多數人並不攜帶這種基因變異,不具有這種先天的復原能力,我們多數人沒有這個資格去任性,否則就是「作死」。

癌症的發生不是單一因素

從致癌本身來說,大多數癌症的發生並不是單一因素,而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吸菸是肺癌重要的致癌因素,但並不是唯一因素,也就是說,除了吸菸,還有其他危險因素。比如家族史(遺傳因素)、長期生活中空氣污染地區、女性長期受廚房油煙的影響,還有某些職業由於長期接觸或暴露在某些有害物質或有害環境中,比如接觸石棉、煤煙焦油、砷劑等。這類職業從業人員得肺癌的風險相對較高。

吸菸的人除了吸菸這個不良因素外,可能其他方面做得非常好。肺癌的發病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正如成績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我們不能只盯著單一某個因素而簡單地得出成績好壞的結論。

倖存者偏差

另外,還要考慮「倖存者偏差」因素,不能以偏概全。吸菸的人活到90歲,這種事很容易引起大家的關注,當你獲得的信息只來自於這少數的倖存者,你看到的結果其實是無形中經過篩選的,以偏概全,以個體代表全體,由此得出的結論顯然是不客觀的。

世間之事很多都是概率,吸菸的人有更高的風險概率得肺癌,但不是肯定會得肺癌。這正如,努力學習的人不一定百分百能考好成績,那些看起來不怎麼努力的人有時成績也未必不好。

但從概率上說,在同等條件下,努力的人取得好成績的概率大於不努力的人,所謂越努力越幸運,我們的選擇都是基於高概率,不能絕對化。吸菸比不吸菸患癌風險概率更大,吸菸指數越高,患癌概率越大。

總結

理解吸菸與肺癌之間的複雜關係,我們需要超越簡單的因果邏輯,認識到健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雖然有些吸菸者有可能長壽,但絕不意味著吸菸是無害的。每個人的基因、生活方式和環境都不同,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個體的健康結果。

我們不能因為個別案例而忽視了吸菸帶來的普遍風險。為了最大化健康的可能性,最好選擇是不吸菸。特別是對於不吸菸的人來說,遠離菸草和二手菸,而對於吸菸的人,儘早戒菸是對自己和家人最負責任的做法。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科普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118/213166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