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群突然出現一個連結:「在烏魯木齊喝到了人生咖啡」,我幾乎不受控制地點了進去,儘管自己的小某書主頁里,過去幾個月已經看了無數篇相似標題的帖子。
「大數據真的只推同一種內容!我剛剛就刷到了這個帖子,甚至我也點進去看了!」
誰料緊接著,另一個姐妹立馬轉來截圖,是她此刻的小某書主頁。原來她也被推到了這個帖子。「我們完了,我們被同化了!」她發了一個驚恐的表情包。「而且我也差點點進去!」
這大概是最近這一年,我們生活里最「恐怖」的改變。社交媒體的帖子標題,仿佛進入了一種魔怔,我們則被下蠱了一般,看見某種喊麥式的標題,明明知道內容或許有水分,就會不由自主的點進去:
「南京你真的太超前了!」、「揚州你讓我感到陌生!」、「對不起,山東恰巴塔真的沒有對手」、「瀋陽的,唯一的缺點就是不能郵寄」、「本溪,你不宣傳這個你糊塗啊!」「在上海吃到人生披薩」….幾乎拷貝不走樣的標題,配上讓眼球無法移開的照片,就能瞬間造就某種食物或者某個店家的瘋狂爆火。
我還記得去年冬天,就是這個類型的標題和讓人震驚的甜品照片,甚至成功把我吸引到了某連鎖火鍋店。一行8個女生,興奮地按圖索驥,點全了所有「爆款」——但那看起來密集如頭髮的「密恐」毛肚,根本就是最廉價的水發毛肚;甜品是我之後幾個月在很多網紅店都會看到同款的咬著竹子的小熊貓布丁,當然也不能免俗地有插了「我在***路很想你」的標籤的檸檬茶。
不能說全然不好吃,但一頓飯花了接近700,忍不住覺得交了智商稅。要知道但凡生活里看到這種飲料,或者這個品質的毛肚,我可能頭都不會抬。但被這些帖子一鼓動,自己就能花38塊,買成本不過4、5塊錢的東西。
我自己都搞不懂,這是被這些探店宣傳語下了什麼蠱麼?怎麼能識破這種魔咒?
#1(從相親分析學角度這頓飯能吃麼?)
看多了平台上那些變著花樣瘋狂讚美餐廳的詞彙,不免想到了二姑。
眾所周知,相親在咱們國家是一種唯一合法賭博的行為。而我的二姑,就是這個「賭博」里最容易上頭的。她身邊幾乎沒有哪個單身的侄子侄女、旁親鄰戚沒被她嚯嚯過,我也不例外。她日常最愛去的娛樂休閒空間,就是人民公園相親角。三天兩頭就把看到的「優質男性」資料發給我,並加之熱情洋溢的讚美口吻,不斷慫恿我去約約看,每次都是錯過這個男人就是錯過了幾十個億的著急。
也是拜她所賜,大數據開始給我推一些「這個男人究竟能嫁麼」的相親分析師小教學。我從來不知道,原來相親里男女看似「優質條件」的介紹性話術,藏著這麼深的學問。
「相親的男生自己做生意,父母有退休金,兩套房一輛車,能嫁嗎?」通常這種條件在媒人的口裡,絕對被捧成香餑餑,但相親分析師說,這種「說辭」,往往證明男方做生意很可能不穩定。「我們撥開文字往裡看,它沒提月收入,說明收入不穩定。如果做生意且賺錢,他一定是會把自己年收入作為一個賣點寫上去的。他沒說創業,而是做生意,大概率是傳統生意。傳統生意的特點就是更看重關係維護,這意味著這個人要頻繁出入風月場所…」
全篇看完,醍醐灌頂。倒不是終於會找伴兒了——相親我是不會去相親的。但破解小某書那些讓人感覺「香餑餑」的推薦,我似乎找到了某種相似性。比如,相親鐵律第一條:「別看說了什麼,要看沒說什麼」,就非常能套用在探店文案上。
看到「相親對象一米八五,多金帥氣,穩重成熟,專一」,先不要急著偷樂,這種過於完美的條件,反常必有妖,最好仔細考慮下對方是否可能有「暗病」或隱瞞的重大性格缺陷。舉一反三,如果探店帖子裡,門店的味道、價格、服務、地址、環境都被展現的滴水不漏,最好多長一個心眼,畢竟活到今天,咱還沒見到這麼完美的店。
烤肉店不說肉怎麼樣,而是大聊特聊土豆泥的味道;火鍋店不講鍋底有多用心,菜品有多新鮮,反而大讚甜品飲品都很不錯,甚至乾脆用「超級出片」、「浪漫不在國外,在這家店」來介紹,那實際味道和服務大概率平平無奇,甚至會碰上難吃到皺眉頭的智商稅店。
又比如相親里「性格好」就說明「長得醜」,用詞的選擇,也同樣需要反覆斟酌。一句「老家做生意,父母事業單位退休」的介紹,看起來很風光,但這樣模稜兩可的用詞,背後也許是「家裡扶持、可能負債,生活不穩定」。所以,探店介紹里的摸稜兩可的「今年吃到最好吃的一家店」,或許可能就是博主今年吃的第一家店;攤店視頻用「阿姨這個年糕是糯米做的嘛」這樣的廢話文學開場,也可能意味著這個博主味蕾就不那麼可信。
但凡有能拿得出手的其他條件,這些詞都不會被趕鴨子上架地當成一種優勢。倘若一個普通大一學生簡歷上出現「國際某音樂節擔任重要職務」,這裡面「當志願者」的概率,一定遠大於你遇見了罕見的人中龍鳳。刷完分析相親對象的視頻後,我仿佛打開了某種重新審視探店博主宣傳軟文的新宇宙:撥開雲霧見月明,套路就是這麼誕生的。
#2(關鍵詞關鍵圖精準識別探店博主套路)
如今聽到二姑說「那男孩家裡條件真不錯,要車有車要房有房」,心裡都會自動打個問號。同樣的公式套路運用在餐廳點評里,那我覺得有些用詞,看到也可以直接判斷為「快跑」。
我打開了自己最近的瀏覽歷史,認真仔細研究了一下:
動不動就「驚掉下巴」,驚到的可能是老闆給的廣告費挺豐厚;「沒有對手」,對手不知道有沒有,但看完去了的(豬)隊友我肯定算一個;「唯一的缺點:只有某地有」,可能本地不止這家有,別家也有;「xx人民你們的嘴可真嚴啊」,應該也沒多嚴,不然本地人為啥沒聽過這家新店;「某某城市,不宣傳這個你糊塗啊」,這年頭糊塗的城市文旅局那麼多麼嘛?需要KOL如此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