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趙曉:⽇本⼈為何不仇恨美國⼈?(圖)

作者:
而關於日本人在二戰之後為什麼不仇恨美國人的問題,不僅是我們很好奇,連日本人自己都很關心,於是,就提出了這個問題,引來了很多日本網友的回覆。 看來日本網友認為仇恨應該放下,但是,這樣的回覆是不是太奇怪了呢?仇恨怎麼可能說放下就放下,要知道日本在甲午戰敗後,得了兩億兩白銀後,雖然遼東半島被清朝給索要回去了,但有多得了三千萬兩白銀,卻還是認為自己受到了恥辱,還寫下臥薪嘗膽四個字,這真是讓人奇怪。

讀到一篇文章,其中談到「日本人為何不仇恨美國人?」二戰期間,美國對日本實施了毀滅性打擊,尤其是廣島、長崎的兩顆原子彈,給日本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傷痛。然而,戰後日本人對美國的仇恨情緒卻並不明顯,反而與美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

近年來,講述原子彈之父故事的電影《奧本海默》在日本大獲成功,這一現象更加耐人尋味。奧本海默代表著那場屠城之痛的始作俑者,日本人為何還能平靜地接受這部影片?是他們淡漠無情、無視歷史嗎?

答案當然沒有這麼簡單!

中國人和西方人的視角

中國人的解釋:

1.美國的戰後援助:美國占領日本後,沒有「蹂躪」這個國家,反而提供了大量食品和物資,幫助飢餓中的日本民眾渡過難關,改變了年輕一代對美國的看法。

2.天皇地位的保留:美國保留了天皇制度,穩定了社會結構,贏得了日本民眾的感激。

3.經濟復甦的契機韓戰期間,日本成為美軍的物資供應地,製造業迅速崛起,奠定了現代經濟的基礎。

4.美日安保協定:美國提供軍事保護,日本不必耗費巨資發展軍備,集中力量推動經濟發展,成為亞洲最富裕的國家。

5.務實心態:日本人相信沉溺於仇恨無濟於事,務實地向前看,才能走向繁榮的未來。

西方人的解釋:

1.戰後重建與扶持:美國占領當局通過政治與經濟改革,幫助日本從廢墟中復興,奠定了現代民主社會的基礎。

2.文化軟實力滲透:美國文化,如音樂、時尚、影視,深受日本年輕一代歡迎,拉近了兩國人民的情感距離。

3.戰略軍事合作:美日安全同盟建立了穩定的安全框架,讓日本專注於經濟發展。

4.教育與歷史敘述:美國主導的教育改革強調民主與和平主義,培養了一代新日本人,淡化了反美情緒。

5.經濟優先的務實態度:戰後日本社會將現代化與經濟復興置於首位,現實利益戰勝了歷史恩怨。這些主流的解釋雖然有道理,但大多停留在「利益」觀察的表層。而我想指出

的是,要真正理解這一現象,還需從更深的文化與經濟學角度出發。

廣島原子彈爆炸現場

我的兩點特別觀察

1.武士精神:日本人成為「最好的失敗者」

日本文化中的武士精神深刻影響著他們面對失敗的態度。武士精神崇尚強者,願意從心底去佩服、尊重強者,同時推崇「敗而不怨」,失敗並非恥辱,而是變強的契機。戰後,日本精英階層正是這樣:他們心悅誠服地承認美國所代表的新教文明更為先進,正視自己的失敗,選擇做一個「最好的失敗者」,主動配合占領當局,積極推動國家重建。

這種務實而理性的文化態度,既使日本迅速放下歷史包袱,也讓美國迅速放下敵意,因此雙方得以通力合作,在廢墟中重建日本的繁榮。這與阿富汗的抵抗文化,或中國歷史中「阿 Q精神」,可謂形成了鮮明對比。

一個民族自我的選擇,最終將決定著自己的命運和未來,而民族的選擇並非「唯物」的,而是文化乃至信仰層面的。

2.「文明徵服」的力量

日本的民族性之外,美國的征服的性質也很重要。從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的分析框架而論,美國對日征服並非傳統的「掠奪型統治」,而是一種建設性的「文明徵服」或者說「包容性統治」,帶有深遠的制度性重塑。

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改革,幫助日本邁入現代文明:

1.宣布天皇不是神:1946年1月1日,在占領當局的要求下,天皇裕仁發表「人間宣言」,明確表示自己是「人」,而非「神明的化身」。這一舉措打破了日本社會長期以來的神格崇拜,瓦解了軍國主義賴以生存的精神基礎,促使日本思想現代化的開始。

2.《和平憲法》實施:1947年5月3日,日本新憲法正式生效,確立民主原則,放棄戰爭,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第9條明文規定日本永遠放棄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日本社會的長期和平奠定了制度基礎。

【圖略】日本「昭和女神」原節子成為麥克阿瑟的戰時伴侶

3.解散軍國主義機構:舊日本軍隊被解散,軍國主義思想遭到徹底清理,戰爭責任被追究。國家機器的軍事化被廢除,為日本向民主國家轉型掃清障礙。

4.言論自由與媒體開放:戰前日本的媒體被嚴密控制,言論被用作軍國主義宣傳工具。戰後,美國占領當局賦予媒體言論自由,解除新聞審查,鼓勵獨立新聞機構的發展,形成了多元化的輿論環境,普通民眾首次擁有了公開表達意見的權利。這一舉措培育了現代日本的新聞自由體系和公民社會意識。

5.婦女解放:日本女性在戰後改革中首次獲得了投票權與平等權利,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性別歧視,開始在政治和社會中發揮作用。婦女的地位提升,標誌著日本社會邁向性別平等的重要一步。

6.教育改革:戰前的教育系統以國家主義和軍國思想為核心,戰後引入了民主與和平主義教育,強調個體權利與責任,取代了對國家的絕對服從。新一代日本公民在這一體系下成長,具備了民主意識和現代社會價值觀。

7.經濟與土地改革:實施土地分配,打破地主對農村的壟斷,賦予農民土地所有權,縮小了貧富差距,激發了農業生產力。同時,通過經濟扶持與市場開放,日本逐步實現工業化與社會公平,走上了現代經濟復興之路。

這些改革從思想、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多個方面重塑了日本。言論自由和媒體開放,與《和平憲法》確立的公民權利相輔相成,為日本社會注入了民主與透明的活力。同時,這些變革也徹底改造了日本的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將其引入民主、自由、和平的現代文明體系。

【圖略】戰後流離失所的日本貧民

經濟學視角下的「文明徵服」

「日本人不仇恨美國」並非孤例。歷史上,我們同樣看到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甚至印度、新加坡以及香港的人民也不仇恨「大英帝國」。因此,一個有說服力的解釋不僅要能回答「日本人為何不仇恨美國人?」,還需要能夠解釋「這些地區的人們為何也不仇恨征服者?」

要回答這個更具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引入經濟學的視角進行分析。以下將從四個方面展開探討:

1.統治的「成本-收益」比較

「掠奪型統治」以榨取資源為目標,帶來壓迫與破壞,容易激發仇恨。而「包容型統治」為標誌的「文明徵服」通過制度重塑與經濟扶持,提高社會產出與福利,降低治理成本,實現長遠穩定。

日本戰後重建:美國的制度性改革幫助日本經濟迅速復甦,人民的生活品質明顯改善,並且得享自由與民主,自然更願意接受這種「文明徵服」。

2.「帕累托改進」雙贏的治理結構

帕累托改進指一方受益而他方不變或受益。在「文明徵服」中,征服者與被征服者形成雙贏:

征服者:通過穩定治理,獲取經濟資源與戰略優勢。

被征服者:通過重建獲得經濟繁榮、社會穩定與制度完善。

以日本為例,美國消除了軍國主義威脅,而日本在經濟復甦中享受了實實在在的紅利,兩者還從結盟中彼此受益。

3.「機會成本」與理性選擇

戰後日本的選擇是基於理性的機會成本分析:

繼續對抗的代價:經濟崩潰、社會動盪、國際孤立。

合作的收益:經濟復甦、國際融入、社會進步。

接受美國主導的制度改革,使日本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崛起,成為經濟強國,並順利融入國際文明社會。

4.制度紅利與長期經濟增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指出,制度是經濟增長的根本驅動力。有效的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激勵創新,促進長期繁榮。

英國對香港、新加坡:引入法治與市場經濟,創造經濟奇蹟。

美國對日本:通過民主與市場經濟制度,推動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結語:

利益最大化下的

文明徵服與文明接受

「日本人為何不仇恨美國人?」根本原因在於:「文明徵服」透過「包容性統治」,實現了當地人民長期利益的最大化。通過制度重塑與經濟扶持,美國帶來了穩定與繁榮,讓日本社會從中受益,最終選擇放下仇恨,合作共贏。

這不僅是日本的選擇,也是歷史上被「文明徵服」地區的普遍現象。

反之,即使是本民族的統治,如果走向「掠奪性統治」,人民也往往也會仇恨它,並選擇通過「起義」或反抗的方式推翻它。日本的戰後重建,是「文明徵服」的最佳案例。與其沉溺於仇恨,不如理性地擁抱現代化、開放與進步,追求一個更加繁榮的未來。外族的「文明徵服」尚且可以被接受並帶來長治久安,這更說明:本民族的統治若能實現「文明型的包容性統治」,必將帶來國泰民安、長久的穩定與繁榮!

附:

二戰後,為什麼日本人不仇恨美國人呢?日本網友的回答讓人覺得奇怪

都說要是被誰給打了,仇恨肯定是難以消除的,如果是深仇大恨,那更是難以忘記,然而日本在二戰結尾的時候,遭到了美國人兩顆原子彈洗禮的他們,似乎對於美國人並沒有什麼仇恨之情,在戰後也並沒有出現抵制美國的情況。

在二戰開始的時候,美國其實並沒有參戰,當時的美國靠著戰爭,不斷提供物資和軍需給世界上各個需要的國家,這其中也包括日本。可是在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日本本來已經沒有物資,又遭到了美國的物資制裁,日本做了轟炸珍珠港的事,將美國也捲入其中。

而後,美國為了快速結束戰鬥,連續投放了兩顆原子彈,炸死了十幾萬的日本平民,不僅如此,在戰後。美國的將軍麥克阿瑟在和日本天皇的照片中,也狠狠地羞辱了裕仁天皇一次,當時日本整個社會變得頹廢不已。

可以說美國不僅狠狠地打了日本一頓,還在勝利之後狠狠地羞辱了日本一次,但是日本似乎對美國並不反感,甚至開始親近美國,這又是為什麼呢?

於是,就有人猜測這個原因,有人認為日本整個民族都是一個崇尚強者的民族,他們對於打敗他們的人不會產生仇恨之情而是敬佩尊敬之情。雖然美國對日本的傷害也可以說是很大的,但是美國實在是太強大,日本人就用敬佩之情代替了仇恨之情。

這個說法聽起來有道理,但是到底真實情況如何,可能也不是那麼好了解清楚。而關於日本人在二戰之後為什麼不仇恨美國人的問題,不僅是我們很好奇,連日本人自己都很關心,於是,就提出了這個問題,引來了很多日本網友的回覆。

看來日本網友認為仇恨應該放下,但是,這樣的回覆是不是太奇怪了呢?仇恨怎麼可能說放下就放下,要知道日本在甲午戰敗後,得了兩億兩白銀後,雖然遼東半島被清朝給索要回去了,但有多得了三千萬兩白銀,卻還是認為自己受到了恥辱,還寫下臥薪嘗膽四個字,這真是讓人奇怪。

不過最後一位日本網友的回覆,給人一種更奇怪的感覺。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新三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222/2148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