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出口戰略正對西方市場構成嚴重威脅。去年,中國出口額達到3.4萬億歐元,創歷史新高。英國親歐智庫歐洲改革中心(CER)的一項研究表明,亞洲超級大國中國的工業發展可能會讓德國損失數百萬個工作崗位,對德國經濟的衝擊可能會帶來深遠的、甚至可能是不可逆轉的破壞。CER研究的作者寫道:「如果德國要避免快速去工業化,避免就業和生產力大幅下降和地域集中,新政府必須緊急重新考慮其貿易、工業和財政政策。」
中國正在征服汽車和機械市場。對德國來說,工業前景相當不佳: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製造業陷入低迷,且很難恢復。它占德國創造總價值的20%。根據CER的研究,中國目前在全球市場上占據汽車、清潔技術和民用航空領域的主導地位,並提供與德國產品質量相當的商品。除消費電子產品、家具、服裝和家用電器外,中國還在汽車和機械工程領域增加了出口,而德國長期在這些領域占據主導地位。自2023年起,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淨出口國。
中國在綠色領域也展現出雄心:中國綠色產業的增長對西方經濟構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該國正在建設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容量幾乎是世界其他國家總和的兩倍。根據全球能源監測數據,到2024年,已有180吉瓦的太陽能發電廠和159吉瓦的風能發電廠在建。共產黨政府控制土地權,因此可以更快地實施建設項目。
中國的出口策略是:低內需、高產能。尤其是近年來,中國產能過剩,對全球市場造成了嚴重衝擊。房地產泡沫破滅後,中國於2021年大力投資製造業。CER的研究顯示,在某些情況下,該行業的產量翻了一番,而且有時大多數產品並沒有國內需求。結果,中國將過剩庫存出口到世界市場——電動汽車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全球各地的公司都無法跟上中國激進的出口戰略:Canoo、Fisker Ocean、Sono Motors Sion等——它們都因全球競爭條件、高昂的能源成本等而破產。
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稱,廉價勞動力、慷慨的政府援助和有利的規模經濟導致中國製成品淨出口在過去兩年增長了25倍。中國的優勢主要在於通過規模經濟實現的價格優勢——環境成本外包給其他國家,能源價格得到補貼。此外,相對於經濟產出,中國的工業補貼支出是德國的五倍。
德國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正在征服汽車和機械市場。圖為中國BYD電動汽車。
儘管如此,德國經濟仍然有機會復甦。CER的作者認為,主要原因是許多國家正試圖在經濟上更加獨立於中國。但「如果不採取措施刺激國內消費和投資,德國將無法吸收中國的過剩產能,也無法滿足自身生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