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以天為干,以地為支,循環反覆,周而復始。
干支紀年中,每一種組合,都是六十年一遇的中國年。
乙者,軋也,草木初生之狀,是天乾的第二位。
巳者,起也,萬物盛長而起,是地支的第六位。
現在,又一個乙巳蛇年即將到來,一起來看看,自西周時期有確切紀年以來,47個乙巳年的故事。
公元前796年周宣王伐魯
禮崩樂壞的前奏,在這一年陡然響起。
貴為天子的周宣王,竟然對同出姬姓的魯國刀兵相向,只因他早年一個違背祖訓的決定。
當初,魯武公帶著嫡長子公子括和小兒子公子戲前往宗周鎬京朝見周宣王。周宣王一眼就看中了公子戲,要求魯武公立戲為魯國太子。一旁的大臣仲山父當場表示反對,認為這樣做會違反西周的嫡長子繼承制。周宣王不聽,執意指定戲為魯國繼承人。
魯國本來一家和睦、兄友弟恭,被周宣王這麼一搞,全亂套了。公子戲後來按照周宣王的安排,繼承了魯國君位,是為魯懿公。但魯國人不滿周宣王的干預,公子括的兒子伯御也心有不甘,於是發動政變,殺魯懿公,奪其位。
公元前796年的春天,周宣王派遣王師討伐姬姓同宗魯國。在周王的大軍壓境下,伯御很快被廢黜、誅殺,隨後周宣王重新立了魯國國君。
《國語》載,「諸侯從是而不睦」。周宣王的任性妄為,仿佛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諸侯對周王室日益不滿,到周宣王之子周幽王在位時,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更是讓天下諸侯寒心,最終,西周在犬戎的入侵下走向覆滅。
▲《伏羲女媧圖》。圖源:網絡
公元前736年晉文侯去世
據清華簡《系年》記載,春秋初期一位重要的國君晉文侯於是年去世。若按照《史記》,則如蒙文通先生所說:「史公紀晉文侯之年,已先《竹書》者且十年。」
晉文侯在位時,會同鄭武公、秦襄公,擁護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的周平王。與此同時,另一派諸侯擁立了周攜王。晉文侯以勤王之命,殺周攜王,鞏固了周平王的地位。
周平王在洛邑安頓下來後,賜晉文侯秬鬯一卣、彤弓一張、彤矢一百、盧弓一張、盧矢一百、馬四匹,稱讚他如文王、武王時期的賢臣一樣忠心耿耿。《尚書·文侯之命》即周平王賞賜晉文侯時所作。晉國上一個享有這種待遇的國君還是其始祖唐叔虞。
因此,晉文侯的離世,對於風雨飄搖的周王室而言,無疑是沉重的打擊。此後,周天子的號令聲更加微弱,諸侯爭霸愈演愈烈。
公元前676年巴攻楚之戰
大約在此一個甲子前,楚國滅了權國,將其遺民遷至那處(今湖北荊門東南)安置,並派大夫閻敖管理此地。閻敖治理那處十餘年後,巴人大舉來犯,攻下城池,閻敖畏罪沿著湖水逃走,後來被楚國處死。閻敖一族是楚國建國之前部落聯盟的後代,因此,閻敖族人對楚國的處置十分不滿。
公元前676年,這個乙巳年,閻敖的後代在楚國發動了叛亂。冬季,西邊的巴人見楚國內亂,發兵攻楚,想要乘機撈一把。
這一仗打得很有戲劇性。楚文王率軍親征,卻初戰不利,敗給巴軍,不得不先撤回郢都(今湖北荊州),下令開城門。守城的官員鬻拳卻拒不奉命,意思是國君大敗而歸,不利於國家穩定。楚文王只好帶兵向東進攻黃國,取得一場勝利後再回朝。鬻拳認為,自己雖然忠心直諫,但畢竟違背君命,便自己砍去一足,後來又自殺,為楚文王殉葬。
公元前616年楚攻麇之戰
獨霸南方的楚國,依然是這一年的主角。
楚穆王(楚莊王之父)發怒了。他在前一年舉行了一次會盟,本應參加的麇國國君卻半路逃走,比開馬自達開會遲到還過分。麇國,位於今湖北十堰一帶,是與楚國相鄰的小國。春秋時期,小國往往依附於大國以求生存,麇國這個小弟緊挨著楚國,確實很難做。
這個乙巳年,楚穆王發動了對麇國的戰爭,先擊潰麇國軍隊於防渚(今湖北房縣),接著西進至鍚穴(今陝西白河),把麇國打殘了。
事實上,對於不斷兼併小國的楚國來說,攻打麇國只需要一個小小的藉口。數年後,楚莊王即位,滅麇國,楚人入主麇地。
▲湖北荊州園博園古代戰車雕塑。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公元前556年宋人逐瘈狗
瘈[zhì]狗,即瘋狗。這是歷史上首次記載狂犬病。
十一月甲午日,宋人發現國都有「瘈狗」,紛紛跑到大街上追打。瘋狗溜到大夫華臣的家中,國人也跟著跑了進去,一副氣憤填膺的樣子。
原來,這個華臣名聲很差,他利用春秋時期禮制崩壞的機會,在宋國為非作歹,經常欺凌宗室大臣、破壞宋國政令。
正所謂,沒做虧心事,不怕鬼叩門。當華臣看到大隊人馬追逐瘋狗到他家時,他總以為仇家要報復他,於是匆忙逃亡到了陳國。後來,人們就用「逐瘈狗」來比喻驅逐壞人。
公元前496年吳越槜李之戰
吳越爭霸,是春秋後期的重大事件。
這一年,吳國與越國之間爆發了槜李之戰。曾經擊敗楚國的吳王闔閭,遇到了一個難纏的對手——越王勾踐。
兩軍交戰時,越王勾踐將犯死罪的囚犯放出來,命他們在陣前自刎,威懾吳軍。吳軍沒見過這麼癲的場面,一下子呆住了,越國的軍隊迅速發起衝鋒,一舉擊潰了吳軍。越國將領靈姑浮殺到陣前,用戈斬落了闔閭的腳趾,並搶走了一隻鞋子作為戰利品。
闔閭退兵後傷重而死,臨終前,他囑咐其繼承人夫差,你能忘記勾踐殺了你的父王嗎?夫差回答,永不能忘。後來,夫差率領吳軍攻入越國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幾乎滅了越國,卻沒想到,老謀深算的越王勾踐在經歷臥薪嘗膽的蟄伏後仍能東山再起。
▲越王勾踐劍。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公元前436年曾子有疾
孔子已經去世43年了,此時,他的得意門生曾參(曾子)也即將走到生命盡頭。
《論語·泰伯》記載,這一年,70歲的曾子有病臥床不起,他把學生們召集到身邊,說:「你們看看我的腳,再看看我的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今以後,我不用再擔心自己的身體遭受毀傷了,孩子們!」
不久後,曾子去世。這次病榻前的談話,成為曾子的最後一課,他被後世尊為「宗聖」。曾子希望,年輕人能愛惜自己的身體,不忘君子修養之道。此外,由於《論語》中記載了曾子之死,有學者認為,該書的編成時間正是在公元前436年之後。
公元前376年晉國滅亡
這個乙巳年,已成孤家寡人的晉靜公被韓、趙、魏三國正式廢黜,遷於端氏(今山西沁水),晉公室剩餘的土地也被全部瓜分,晉國滅亡。這便是「三家分晉」事件的結局。
韓、趙、魏本是晉國的六卿,當初,他們滅掉了強大的智氏家族,瓜分晉國之地,只留絳與曲沃兩地給時任國君晉幽公。公元前403年,晉國已然名存實亡,周天子只好將韓、趙、魏三家封為諸侯,史稱「三晉」。經過數十年的經營,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登上歷史舞台,曾經稱霸一時的晉國最終消亡。
三家分晉,一般被認為是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
▲山西太原晉祠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
秦惠文王陷入了進退兩難之中。這年,四川盆地的巴、蜀兩個古國打起來了。
秦惠文王想拿下早就覬覦三分的巴蜀地區,但又擔心蜀道艱險、難以成功;並且擔心一旦分兵,勁敵韓國可能趁機犯邊。對此,秦國國相張儀主張不如進攻韓國,但大將司馬錯則主張趁機分兵滅蜀。
司馬錯說,秦國如果能得到巴蜀地區,不僅能擴充國土面積,而且取巴蜀地區的財賦,將足以使秦國富國強兵;且巴蜀可從水路攻擊楚國,「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
由此,秦惠文王最終定計,派遣司馬錯、都尉墨開鑿連通從陝西進入四川的金牛道,先後攻滅蜀國和巴國,順利奪得日後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由此為秦國日後統一天下,奠定了強勢的經濟、軍事基礎。
公元前256年周朝滅亡
東遷後的周王室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一直存續到了這個乙巳年。
此時在位的周天子,是「債台高築」的周赧[nǎn]王,他守著周王室統治的最後三十多座城邑和三萬多人口,而強勢崛起的秦國已經劍指關東。
周赧王見秦昭襄王快打要到周王室的地盤,於是接受楚國的建議,號令各國合力攻秦。這是戰國時期的又一次合縱攻秦,但和前幾次一樣不了了之。不自量力的周赧王沒有得到諸侯的支持,只有楚、燕兩國派了些援軍前來,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很快作鳥獸散。
秦哥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秦昭襄王在派兵攻取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負黍(今登封西南)二地後,順勢直撲東周王城。周赧王放棄抵抗,率領大臣、宗室在宗廟哭拜後,將餘下的城邑獻給秦國,宣布投降。
至此,東周滅亡,周天子不復存在,而秦國已經準備好取天下而代之。一個大一統的秦朝即將到來。
公元前196年韓信之死
這是悲劇的一年。
年邁的漢高祖劉邦已經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陷入一種孤獨的境地,他對功臣的猜忌,以及功臣對他的反叛,讓新生的漢朝動盪不安。燕王臧荼、韓王信、代相陳豨、淮南王英布等先後起兵,劉邦為了平叛殫精竭慮。
外出征戰的劉邦路過故鄉沛縣,在宴會上擊築而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豪邁的歌聲中蘊含著悲涼。
在都城長安,劉邦的妻子呂后決定用殘忍決絕的方式,減輕大漢天子的憂慮。
這一年,被貶為淮陰侯的開國功臣韓信仍被軟禁於長安。一日,相國蕭何前來,告訴他一個「好消息」,說是前方傳來平叛捷報,呂后邀群臣進宮朝賀。蕭何曾是韓信的伯樂,他的話,韓信願意聽。
韓信跟著蕭何走向呂后一手布置的陷阱。到了宮中,呂后立刻命武士將韓信捆綁起來,以謀反的罪名,將他處死於長樂宮鍾室。
劉邦回到長安後,得知韓信已死,「且喜且憐」。
▲韓信畫像。圖源:網絡
公元前136年初置「五經博士」
年輕的漢武帝劉徹在這一年推行了兩項重大改革:一是統一幣制。此前,西漢諸侯、富民有銅即可鑄錢,導致幣制混亂,漢武帝遂罷舊三銖錢,推行新鑄半兩錢。二是設「五經博士」,即《詩》、《書》、《禮》、《易》、《春秋》每經為一家,置博士,教授弟子,傳授經學。這是漢武帝又一次嘗試推行重儒政策。
漢武帝即位之初,便想以儒家思想取代漢初的黃老之學,作為官學,但被他那位熱衷於黃老的祖母竇太后緊急叫停。到了這個乙巳年,竇太后已經行將就木,政治權力大不如前,再也沒有人能阻止血氣方剛的漢武帝,他即將開創一個屬於強漢的時代。
公元前76年遼東屯田
這一年,是西漢元鳳五年。當遠在羅馬的同齡人凱撒還在四處求學、尚未開啟政治生涯時,漢昭帝劉弗陵已經從父親漢武帝手中繼承了一個無比龐大的帝國,並得到權臣霍光的輔佐。
當時,西漢的東北邊境經常遭到烏桓進犯。霍光的女婿范明友被拜為度遼將軍,多次出兵遼東,迎擊烏桓。
西漢為了鞏固邊境,推行軍屯政策,遣兵屯戍、發配罪犯,大批中原漢人湧入邊疆。於是,擊退烏桓後,漢昭帝「發三輔及郡國惡少年、吏有告劾亡者,屯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