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60年一遇,乙巳年極簡史

▲《歷代帝王圖》中的隋文帝畫像。圖源:網絡

645年玄奘取經回國

正月二十四日,歷經長達17年的千辛萬苦後,高僧玄奘終於從天竺(今印度)回到了大唐京城長安。沿路擠滿了「追星」的人群,每個人都想目睹這位傳奇人物的容貌。

在西京留守、宰相房玄齡的接待下,玄奘進入下榻的弘福寺。

朝廷還在長安朱雀大街南端,把玄奘從印度帶回來的657部佛經以及其他珍貴寶物陳列出來,供官員士人瞻仰。因為盛況空前,必須動用京師治安衙司維持秩序,不許參觀者隨便燒香散花。

儘管玄奘當年違禁出關,但十多年過去後,大唐用盛典歡迎這位英雄的回歸。

705年神龍政變

神龍,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最後一個年號。

正月二十二日,太子李顯(即唐中宗)被發動政變的宰相張柬之等人簇擁到他的母親武則天的病榻前。

唯唯諾諾的李顯,在母親武則天面前顯得畏畏縮縮。此時,張易之、張昌宗等把持朝政的武則天男寵們已經被斬殺,但李顯仍然有點怯懦。

儘管已重病在身,但英睿的武則天仍然在人群中一眼看到了兒子李顯。她靜靜地說:「這件事是你讓乾的嗎?這兩個小子(張易之、張昌宗)已經被殺了,你可以回到東宮去了。」

本來就是半推半就參與政變的李顯,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還是參與政變的大臣桓彥范搶上前去說:「太子哪裡還能回到東宮去呢?天下思念李家,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以順應天意民心!」

政變的第四天,唐中宗李顯終於從母親武則天手中,奪回了他被剝奪已久的帝位,正式復位登基。而武則天,則於神龍政變的10個月後,在洛陽上陽宮崩逝,終年82歲。

武周覆滅,李唐復辟。

765年郭子儀單騎退回紇

十月,回紇、吐蕃合兵圍涇陽。

唐朝名將郭子儀親自上陣,欲說服回紇與唐結盟,共擊吐蕃。

回紇兵看到一名白髮老將前來,不禁納悶,得知是郭子儀後,吃驚地說:「郭令公還在嗎?我們聽說大唐天子駕崩,郭令公去世,才敢進犯。」得知唐朝皇帝和郭子儀都建在,回紇人紛紛表示,要親眼見一見郭令公。

郭子儀決定赴約,部下們急忙勸阻。郭子儀卻說,敵軍是我們的幾十倍,不能貿然與之交戰,我要用誠意感動他們。於是,郭子儀和回紇首領當面會談,對他說:「我們曾經共度患難,如今你怎麼把這份交情忘了?」一向敬重郭子儀的回紇人下馬齊拜,說:「果吾父也!」之後,郭子儀召集回紇人飲酒聚會,贈與羅錦,歡言如初。回紇答應和唐朝和好。吐蕃聞之連夜退去,回紇與唐軍隨後追擊,大破吐蕃。

史書後來說,安史之亂後,天下安危,繫於郭子儀一身達二十年。當其時,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

▲郭子儀畫像。圖源:網絡

825年李德裕獻《丹扆六箴》

唐敬宗李湛是一個不安分的少年天子,面對日漸頹靡的晚唐朝政,他卻沉迷於蹴鞠和打野狐,經常不理朝政。這一年,唐敬宗要去驪山泡溫泉,大臣們屢諫不聽。大臣甚至叩頭跟他說,當年周幽王在驪山下被犬戎所殺,秦始皇葬在驪山,秦朝亡了,唐玄宗經常去驪山玩,安祿山造反了,先帝(唐穆宗)也喜歡幸驪山,享年不長。唐敬宗卻說:「驪山如此之凶,我宜一往以驗其言。」從驪山回來後,唐敬宗特得瑟,對左右說,別人說的話,有什麼可信的?

名臣李德裕得知唐敬宗貪玩誤事,獻上《丹扆六箴》。其一為《宵衣》,諷敬宗視朝希晚;其二為《正服》,諷其服用乖異;其三為《罷獻》,諷其徵求玩好;其四為《納誨》,諷其侮棄忠言;其五為《辨邪》,諷其信任群小;其六為《防微》,諷其游幸無常。

885年唐僖宗還京師

黃巢起義時,唐僖宗在四川躲避了整整四年。隨著唐軍奪回長安,這年三月,顛沛流離的唐僖宗終於重返長安,但昔日的繁華都城在歷經戰亂後,已經「荊棘滿城,狐兔縱橫」。唐僖宗在車駕上看著沿途的慘澹景色,悽然不樂。此時,朝廷所能號令的地方不過河西、山南、劍南、嶺南數十州而已。

不久後,軍閥混戰,進逼長安,唐僖宗被宦官田令孜挾持著出奔鳳翔,第二次逃離長安。這個「跑路皇帝」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也無法挽回衰落的國運。

▲晚唐莫高窟第14窟南壁壁畫。圖源:網絡

945年閩國滅亡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的奠基人王潮、王審知割據一方,忠孝傳家,保境安民。但王審知去世後,閩國王氏兄弟鬩牆,內亂頻發。

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南唐中主李璟得知閩國內亂,發兵入閩。這個乙巳年,南唐軍攻破建州(今福建建甌),閩國末代君主王延政(王審知第十三子)投降,閩國滅亡。

王潮、王審知入主福建時,使當地百姓在亂世之中得以休養生息,閩國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王氏昆仲深得民心;到了閩國滅亡前夕,王氏後裔倒行逆施,民心盡失,百姓爭先恐後去砍伐樹木、開山辟道,迎接南唐軍到來。自王審知被封為閩王算起,閩國政權共存在36年。

1005年宋遼置榷場

此前一年的十二月,澶淵之盟簽訂,宋、遼約定為兄弟之國,軍事衝突歸於平息。

這個乙巳年,北宋於河北雄州、霸州、安肅軍、廣信軍設置榷場(邊境地區的互市市場),史稱「河北四場」,遼則重置振武軍(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榷場,宋遼邊境貿易步入正軌。

同年,宋真宗遣散之前召集戍邊的河北諸州丁壯歸農;宋遼互遣生辰使,互相祝賀蕭太后和宋真宗的生辰。此後,宋、遼和平往來長達百餘年。

▲遼(契丹)疆域圖。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1065年蘇軾夫人王弗去世

這一年,宋夏之間發生戰事,遼主更易年號,北宋朝廷有禮儀之議,但從文化史的角度來看,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事件,即蘇軾的夫人王弗去世。

王弗比蘇軾小三歲,跟蘇軾過了十年美滿的婚姻生活。蘇軾曾想起,王弗剛過門時,蘇軾讀書,她只是坐在一旁做針線活,沒有人知道她其實知書識字。直到有一次,蘇軾背書,背著背著卡殼了,在一旁的王弗悄悄提示了一句。這讓蘇軾大吃一驚,拿起書逐一考問王弗,結果她都能答出來。

蘇軾做官後,王弗陪同到了鳳翔。每次有客人來找蘇軾,她都躲在屏風後聽雙方談話,客人離去後,她會幫丈夫判斷此人值不值得深交。她知道丈夫心直口快,吃了不少苦頭,所以希望自己能夠幫助丈夫在複雜的人性面前少栽跟頭。

蘇軾回憶說,她的這些觀察和判斷,事後大多得到了證實。

1065年,蘇軾的事業正處於上升期,王弗卻不幸逝世。王弗病逝後,蘇軾很長時間都感覺失去了依靠,頗為失落。在王弗去世十年後,他還夢到了她,醒來悲痛欲絕。他披衣下床,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感人至深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1125年金滅遼

這一年,女真人的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攻城略地,打得遼末代皇帝天祚帝四處逃竄。兵敗國破的遼天祚帝在逃亡大漠的途中糧草斷絕,只能飲冰雪止渴,隨後被金兵俘虜。

至此,金滅遼,女真人取代契丹人,成為北方的新霸主。

▲[宋]《富貴花狸圖》,畫中有一條小蛇藏於花叢中。圖源:網絡

1185年金太子允恭去世

這一年,金世宗之子、太子完顏允恭病逝,終年40歲。

完顏允恭是漢化程度較高的女真貴族,性好丹青,善畫人物、馬匹、獐鹿、墨竹。允恭生前表現出了優秀的政治才能,多次參與問政議事,禮待大臣,深得人心。在允恭去世的前一年,其父金世宗巡幸上京(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下詔讓允恭守國,並製作「守國之寶」授予他。

臨行前,金世宗對太子允恭說:「此次巡幸可能會留在那裡一兩年,讓你來守國,這就像農家種田、商人盈利,只要不壞了父親的產業,就能繼承家業了。」允恭哭著推辭,但金世宗還是堅持讓太子守國。

允恭留在京城,時刻保持謙恭,免了群臣問候的禮儀,期間還主持科舉考試、親自祈雨,沒想到,這位賢能的太子在守國期間突然病危,不治病卒,留下一個撲朔迷離的疑團。

完顏允恭也是金章宗、金宣宗的生父,後來被追尊為顯宗。

1245年教皇遣使蒙古

這一年,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派遣方濟各會士柏朗嘉賓,前往蒙古帝國的都城哈拉和林,試圖勸服蒙古大汗停止征戰。

此前,蒙古發動了多次西征,鐵蹄踏破歐洲,攻占莫斯科、基輔,蹂躪波蘭、匈牙利,在伏爾加河畔建立起了欽察汗國。羅馬教廷想起被上帝之鞭征服的恐懼,希望說服蒙古統治者皈依天主教並停止對基督徒的殺戮。

教皇的使者到來時,窩闊台汗已因豪飲中風而死,其子貴由尚未正式即位。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談判都是徒勞,使者柏朗嘉賓並沒有成為蒙古大汗的「嘉賓」。次年,蒙古才向羅馬教皇回信,信中沒有同意教皇的要求,反而用波斯語寫著,要羅馬教廷和其他歐洲君主向蒙古臣服。

▲成吉思汗陵雕塑。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1305年大同路地震

四月乙酉,大同路發生地震,其聲如雷。路,是宋元時期的行政區域名,大同路轄境相當今山西大同市、陽高縣、天鎮縣,河北省懷安縣、陽原縣等地區。

史載,此次地震,「壞官民廬舍五千餘間,壓死二千餘人;懷仁縣地裂二所,湧水盡黑,漂出松柏朽木」。元朝皇帝遣使以鈔四千錠、米二萬五千餘石賑災,並免除了當年的租賦、稅課、徭役。

1365年朱文正被軟禁

吳王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在到達人生巔峰後迅速隕落。

這一年,朱文正有罪免官,安置於桐城縣,從此被軟禁,直到鬱鬱而終。

朱文正是朱元璋長兄朱重四之子,年少時投靠起兵的朱元璋,屢立戰功。朱元璋曾問侄子:「你想當什麼官?」朱文正說:「叔父成了大業,何患不富貴。如果先給親戚封官賞賜,何以服眾!」朱元璋聽了很高興。洪都保衛戰中,朱文正率領孤軍,抵禦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堅守85日,成就了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守城戰。朱元璋稱吳王,建立大都督府後,任命朱文正為大都督,節制諸軍。

但是,朱文正居高自傲,愈發驕縱,和朱元璋的關係逐漸破裂。有人舉報朱文正有異心,朱元璋便將其免官,軟禁於桐城,幸虧朱元璋的妻子馬氏勸說道:「此兒只是個性剛強罷了。」朱元璋才沒有痛下殺手。

1425年明仁宗去世

洪熙元年(1425)五月,48歲的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在位僅10個月。

早在靖難之役,朱高熾坐鎮後方,有守城之功;永樂年間,朱高熾多次監國,代行皇帝權力管理朝政事務。

即位後,朱高熾一改父親朱棣好大喜功的做派,針對父親伐漠北、征安南,導致十室九空,民苦徭役的現狀,頒布了「寬恤之令」,進行賑災,蠲免賦稅,與民同利。在政治上,朱高熾改變了永樂朝內閣「只備顧問」的權限,賦予閣臣參贊機要、票擬等權力。此外,他還改定科舉名額、遣官察民利病、嚴禁法外用刑、下詔赦免建文舊臣的家屬。

縱觀中國歷史,皇帝廟號眾多,除了值得歌功頌德的高祖(太祖)、太宗之外,大概所有王朝的君主們,都想獲得「仁宗」的廟號——「慈民愛物,功施於民曰仁」。

這個廟號實在是太難得了,以至於在將近500位帝王候選人中,也不過僅有數人曾經榮膺此銜,明仁宗朱高熾就是其中之一。

▲明仁宗畫像。圖源:網絡

1485年申溺女之禁

明成化年間,溫州訓導鄭璟上任後,發現浙江溫州、處州、台州三府存在丟棄、溺殺女嬰的陋習。原因竟是,這些地方存在嫁女比排場、比嫁妝的現象,以致一些家庭難以承受,不願生養女孩。

這一年,各地多災厄,明憲宗傳詔天下求民「直言」。鄭璟抓住這個機會,上書言事,稱溺女之俗殘忍不仁,上違天和,下傷民生,希望朝廷立法禁止。

於是,明憲宗下詔申溺女之禁:「人命至重,父子至親……自後民間婚嫁裝奩,務稱家之有無,不許奢侈,所產女子,如仍溺死者,許鄰里舉首,發戍遠方。」

1545年狀元林大欽去世

這一年,嘉靖壬辰科狀元林大欽葬母於潮州桑浦山之麓,隨後于歸途中病逝,年僅34歲。

林大欽是廣東潮汕地區歷史上唯一的文狀元,他幼時即嗜學,以弱冠之年蟾宮折桂,但目睹了嚴嵩弄權、朝政昏暗後,林大欽不慕榮祿,以母老乞歸,回到家鄉講學,即便朝廷多次徵召,他也辭官不就。

潮汕地區廣泛流傳林大欽的軼事,他的故事在當地影響深遠,比如,潮汕「出花園」習俗中的穿紅木屐、吃雞頭等俗例,據說就是從林大欽考狀元的經歷演變而來。

1605年詔罷各地礦稅

萬曆年間,明神宗設礦監稅使,由宦官充任,於各處橫徵暴斂,先後激起多起民變。十餘年間,大臣多次上疏諫阻,但明神宗不以為然。

這個乙巳年,內閣大臣再次議論礦稅之害,並說開礦恐傷天地靈氣,不利於皇帝的「龍體」。明神宗這才下詔罷礦監,以稅務歸有司,將歲輸所入的一半歸於內府,另一半歸戶、工二部,但政策出台後,礦監稅使並未撤回,直到萬曆帝死後才真正結束。

1665年京師地震

三月初二日,北京發生強烈地震,在「一陣地動」之後,宮殿和全城震顫,房屋倒塌無數,城牆塌陷約百處。康熙帝(時年12歲)和太皇太后(孝莊)、后妃等撤離到紫禁城內的開闊之處,在帳篷中住宿。當天還接連發生三次地震,此後三日內都有餘震,眾多百姓無家可歸,露宿街頭。

▲[清]華嵒《石間畫蛇圖》。圖源:網絡

1725年雍和宮定名

康熙帝的第四子胤禛(雍正帝)入主紫禁城後,他之前做親王時居住的府第,即雍親王府也被升格為宮殿。這一年,雍正親自為自己的故居定名,改雍親王府為「雍和宮」。此處是雍正帝生活了大半生的居所,也是乾隆帝出生的地方,可謂「龍潛福地」。

到了乾隆年間,雍和宮正式改為喇嘛廟,成為皇家寺院。三百年後的今天,雍和宮已是香火鼎盛的旅遊勝地,擠滿了前來燒香求籤的年輕人,而他們中的很多人只求財運,不問姻緣。

1785年陳世元在河南種植番薯

自從明朝末年,福建老秀才陳振龍引種的番薯成功繁殖之後,這種利澤萬民的農作物從福建等地開始不斷傳播。陳振龍及其子孫將番薯的種植,視為家族代代相傳的使命。在陳氏家族幾代人的接力下,從山東到河南,再到北京通州地區,番薯種植如火如荼傳播開來。

乾隆五十年(1785),陳振龍的五世孫、福建監生陳世元在災荒年將番薯種植技術推廣到河南,卻因年邁體弱,積勞成疾,不幸在河南病故。乾隆皇帝聞訊,賞其職銜。同年,認識到番薯巨利的乾隆發出聖旨,下令在全國大力推廣番薯種植,「使皆知種薯之利,多為栽種」。

在番薯、玉米等農作物的廣泛種植和有力支援下,中國的人口在康雍乾時期迅速增長,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增長至3.13億,到了道光十四年(1834),人口超過4億。

1845年林則徐推廣坎兒井

鴉片戰爭後,力主禁菸的林則徐不幸「背鍋」,被貶至西北,遣戍伊犁。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之志。

在吐魯番考察期間,林則徐發現了「坎兒井」的妙用:「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坎兒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和中原地區的井有所不同,坎兒井更像是一種「人工地下河」,可為天旱缺雨的地區提供水源。

這一年,林則徐行程萬里,將坎兒井推廣到庫車、阿克蘇、烏什、和田、喀什噶爾、葉爾羌及伊拉里克等地。後來,人們將林則徐主持新開挖的坎兒井稱為「林公井」。

新疆吐魯番的坎兒井。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1905年廢除科舉制

1905年,面對晚清以來的內憂外患和教育近代化的需求,袁世凱張之洞、端方等多位督撫大員聯名上奏《請廢科舉折》,指出科舉制度阻礙了新式教育的發展,不利於培養實用人才,請求立即廢除科舉。

9月2日,清政府發布上諭,宣布自1906年起,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正式廢除了在中國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

1965年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1965年11月10日,《文匯報》發表了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該文對歷史學家、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創作的京劇劇本《海瑞罷官》進行批判,將劇中的「退田」、「平冤獄」等內容和當時的政治聯繫起來,從而脫離學術討論和文藝創作的範疇,指責《海瑞罷官》「並不是芬芳的香花,而是一株毒草」。

▲[清]虛谷《枯枝赤蛇圖》。圖源:網絡

2025年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歷史長河奔騰不息,它見證了王朝的興衰更迭,目睹了文明的燦爛輝煌。在這滔滔長河中,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多少無名之輩辛苦耕耘。

每個人像一滴水珠,能凝為不朽的冰川,封存往昔的記憶,在漫長歲月中見證滄海桑田;也能在暖陽輕撫下,反射出五彩的華光,於轉瞬即逝間,點亮剎那的美好;可以匯聚成磅礴的浪潮,浩浩蕩蕩地奔赴時代的征程;也可以在無聲處潤澤萬物,滋養著世間的生機與希望。

值此辭舊迎新之際,向大家致以最衷心的祝願:乙巳年大吉!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最愛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130/216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