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致癌元兇!竟是這些看上去的「好習慣」

很多癌症不是短時間內發生的,而是與日常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特別是一些本不該節省的「節省」,看似好習慣卻可能是導致癌症的「元兇」。

習慣一:食物壞一點繼續吃

水果爛了一小塊,麵包長了一點黴菌,甘蔗一小段變質了……有的人認為只要把壞掉的部分切除乾淨,好的地方還可以吃。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醫生表示,食物發霉是由黴菌生長繁殖引起的。霉變水果的可見霉斑只是「冰山一角」,黴菌和毒素早已擴散至內部。因此,即使切除霉變部分,剩餘部分也不宜食用。

食用發霉食物可能導致腸道不適、過敏反應和呼吸系統疾病等健康問題。而黴菌生長過程中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真菌毒素,可引起中毒、免疫缺陷、致癌、致畸等健康危害。

習慣二:怕浪費常吃剩飯剩菜

很多人非常節約糧食,吃不了的飯菜,經常就放在冰箱裡面,第二天、第三天還在繼續吃。偶爾吃一頓沒關係,但如果長期吃剩飯剩菜,就可能帶來危害。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胃外科主任周志偉表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包括經常吃高鹽、醃製食品,剩飯菜;剩飯菜等是胃癌的「推手」。

習慣三:木筷子長期不更換

一雙筷子使用幾年是不少家庭常有的事,很多人認為,筷子沒壞就沒有必要換。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研究員韓宏偉表示,很多家庭使用的是竹筷或木筷,竹製品與木製品兩種產品是霉斑最喜歡的生存環境,且只要環境不乾燥、物質本身濕度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僅需一天時間即可生成。

發霉的筷子上可能有黃麴黴毒素,這是一種致癌物,容易誘發肝癌

習慣四:食用油放太久繼續吃

不少人認為,食用油只要在保存期限內都可以食用,其實不然。有測試顯示,食用油一旦開封,3個月是安全用油的臨界點。

油脂氧化和酸敗後,常含有黃麴黴毒素污染,會產生一股「哈喇味」,加熱時煙大、嗆人,這些因素有可能誘發肝癌。

健康建議:

如果家中人口少,最好買小桶裝的油。

大桶油一定要用油壺分裝,油壺則選擇磨砂工藝或不透明的更安全一些。

最好不要把油瓶擺在窗台等陽光能直射的地方,這樣更容易氧化。

習慣五:反覆使用回鍋油

油炸食物會用很多油,為了不浪費,有的家庭會使用剩下的油,繼續炒菜用。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營養科余婉婷表示,炸過食物的油看著沒有什麼異樣,殊不知,油經過高溫加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的油脂氧化產物,當繼續使用這種油高溫烹調時,致癌物會急劇增加。

習慣六:不捨得開抽油煙機

有些人做菜習慣用大火爆炒,為了省電,又捨不得用抽油煙機,這時就會吸入大量油煙。

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生陶新曹表示,廚房油煙對人的影響,從小了說對鼻、眼、咽喉黏膜有較強的刺激,可引起鼻炎、咽喉炎、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長期油煙的吸入能導致慢阻肺。

此外,廚房油煙也是引發肺癌的危險因素之一。

小貼士:

在準備年夜飯了?這幾種肉要慎吃!

年年有魚、大雞大利、紅火燒肉……

除夕之夜,被賦予吉祥寓意的雞鴨魚肉依舊占據飯桌「C位」。可有些肉如果吃不對也會傷身。

魚「黑衣」:有害物質匯集層

魚體腹腔兩側有一層黑色膜衣,是魚過濾水體裡重金屬的部分,腥臭味大、泥土味濃,含有大量的類脂質、溶菌酶等物質,不宜食用。

此外,魚膽也不能食用,誤食可能會造成腎臟衰竭甚至更嚴重的後果。

加工肉:增加患癌風險

一些牛肉乾、醃熏臘肉、火腿等加工肉是年貨的主力軍之一,但是這些肉類都是通過燻烤、醃製、加鹽和防腐劑的方式進行加工,在過程中易形成致癌物質。

建議在食用臘肉時可多次浸泡清洗,亞硝酸鹽具備一定的可溶性,在水中可以清除一些。另外,採用蒸煮等方式烹飪時,減少用鹽量。

雞雜:有害物質易殘留

雞雜一般包括雞肝、雞腎、雞胗(肌胃)、雞腸等。這幾種內臟與一些有害物的代謝直接相關,有害物質可能會在此殘留。

所以,不應頻繁大量食用雞雜。另外,雞皮中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高,肥胖人士和「三高」人群也不建議多吃;食用雞脖時,要注意清潔周圍的淋巴及氣管,最好去皮吃。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生活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130/2167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