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逛商場的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在商場一樓因為找不到廁所而急得團團轉,好不容易發現一個可能指向廁所的小人圖標,按照指引急匆匆趕過去時,映入眼帘的卻不是廁所,而是一部直梯。
這時,如果你詢問工作人員廁所在哪兒,得到的答案大概率是:上二樓。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在小紅書平台上,關於商場裡找不到廁所的話題引發了廣泛討論,相關筆記的數量已累計超過29萬篇。其中許多人反映經常在一樓走完一圈也難以找到廁所,只能選擇前往其他樓層上廁所。
例如,天津魯能城購物中心在二樓設置了兩組洗手間,而一樓則沒有配備洗手間設施。
哈爾濱金安國際購物廣場與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同樣如此,導覽圖里一樓商戶「鱗次櫛比」,服務台、收銀台、電梯「錯落有致」,但從中找不到一點廁所的影跡。
那麼,廁所到底為何「缺席」了這麼多商場的一樓?
缺席商場一樓的廁所背後
《商業建築的頂層激活:存量時代的城市商業思考》一文中指出,在商業建築中,不同商鋪的商業價值隨著樓層的增加而逐漸遞減,具有最高商業價值的通常是臨街的首層店鋪,這就是所謂的「首層黃金定律」。
一般來說,商場一樓的店鋪大多售賣奢侈品牌、電子產品及黃金珠寶等,如上海恒隆廣場一層就匯聚了愛馬仕、路易威登等眾多國際知名品牌。這與經濟學的坪效理論有關。
坪效,即單位面積所產生的銷售額,是衡量商場效益的重要指標。出於經濟效益的考量,高坪效的業態往往能占據商場最核心的位置。常見的高坪效業態可分為兩類:一是擁有超高調性的強品牌業態,如奢侈品大牌、科技品牌等;二是超高周轉、可吸引大量客群的引流業態,如喜茶、優衣庫等。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商場喜歡在首層設置奶茶店、甜品店等符合時下年輕人消費習慣的連鎖品牌。比如主打「二次元與追星天堂」的上海靜安大悅城,在一樓就開設了霸王茶姬、星巴克等茶飲咖啡商鋪。這類品牌顧客入店率高、成交量大,可以有效拉動商場整體客流量,是商場精心布局、最大化坪效的結果。
在眾多知名品牌的加持下,商場一樓是寸土寸金。受客流量、店鋪業態等因素的影響,首層租金通常高於其他樓層,首層核心區域租金高於次核心區域。
也因此,在租金高昂的一樓騰出地方來打造廁所,而非引入更多知名品牌入駐,對商場來說,有可能是一樁虧本的買賣。
尤其是商場一樓可利用面積天然就比其他樓層更小,除商業功能外,一樓還需大量的空間用於出入口通道、服務台、收銀台等。許多商場還要預留大面積的中庭,用於提供休息、觀賞以及日常主題活動空間。
根據住建部2016年發布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這也是目前正在實施的標準),公共廁所每個廁位的最低面積為0.99平方米,即商場每設立10個廁位,就要至少預留10平方米,這還不包括廁所內需要配備的各種設施和設備,如洗手池、小便器、烘乾機等,這些設施和設備也會占用一定的面積。
更別說如今許多商場內的廁所已經「卷」出了各種新花樣,憑藉其獨特設計和創意細節,成為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打卡的網紅景點。
比如,南京德基廣場就曾因其內部裝修豪華、造價超千萬的廁所而備受關注。這些廁所每層的設計風格各異,從杜拜宮殿風格到賽博龐克風,再到中式禪意風格,都試圖展現藝術品味。除基礎設施與景觀區外,德基廣場廁所內還配備了親子衛生間、母嬰室、無障礙衛生間及醫療急救室,等候區還有無線充電長凳。
在衛生間推陳出新、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其功能分區也日益豐富,用戶體驗提升,占地面積也在不斷擴展。如此看來,商場更不願意在一樓這個本就略顯緊湊的空間內設置衛生間了。
除此之外,商場也是在為樓上和樓下的商戶綜合考慮。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周榕在《令人心動的offer》建築師季中擔任加油團嘉賓時,曾對商場不在一樓設置廁所做出了解釋,「它的作用是讓你上去,把客流引上去,這是非常重要的,就跟電影院為什麼放頂層一樣的道理」。
這樣一來,商城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家一樓淪為免費公共廁所的可能性。對於那些專程前來商場的顧客而言,不論他是否已經有明確的購物目的,一旦步入二樓,各種業態的店鋪就會大大增加他們駐足停留的時間,進而提高消費的可能性。
然而,對於那些原本只是想使用商場乾淨的洗手間而不打算進行消費的路人,需要繞道上二樓才能到達廁所的安排,則顯得有些不便。這種設計不僅減輕了商場對廁所的營運負擔,還有效地過濾了非購物人群,提升了商場的整體經營效益。
同時,這種布局還能使各樓層的平均客流量更加均衡,為商家創造更多的交易機會,並且提升了商場內部的整體坪效。如此,商場便有了合理的依據來提高各樓層的租金,進一步提高效益。
商場如迷宮,廁所為何如此難找?
不少人發現,即使已經特意避開了一樓,廁所依然難找。往往要在商場裡兜兜轉轉一會,路過許許多多的門店後,才能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發現廁所的蹤影。
有人甚至在小紅書平台上發布了「導廁圖」,只為了幫助更多找不到廁所的人解決燃眉之急。
其實,這是商場有意為之,與商場的動線設計有關。
動線就是購物中心內消費者的所有活動路徑。商場動線的組織以集聚消費人群、延長消費者在商業空間內的時間為目標。好的商業動線不僅能有效地組織串聯各個店鋪,還可能延長顧客在購物中心內逗留的時間提高購物頻率。
傳統百貨追求商戶數量,一般採用棋盤式布局,即兩邊是商鋪、中間是過道的布局設計,消費者逛起來時經常要反覆穿行。這類剛性過渡的內部空間架構缺乏空間趣味性,容易使消費者產生疲憊的心理失去繼續前進的動力。現在,商場設計時多從消費者體驗出發,採用化直為曲的動線設計,也就是將直來直去的拐彎變成曲線,將空間邊界儘量柔化。
例如,西安金地廣場的內部空間採用的都是流動的曲線形態,並與中庭空間中通透的屋頂界面相融合,創造出了一個既靈動又活躍的空間環境。這種設計巧妙地消解了傳統剛性結構所帶來的嚴肅與沉悶氛圍,讓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能夠體驗到步移景異的獨特感受。
消費者在同一平面樓層內的活動路線就是水平動線。最常見的水平動線是環形動線,即圍繞中心區域形成一個閉環,整體路線呈現環形,這樣可以自然地帶動消費者到達購物中心的各個地方。濟南的萬象城購物中心採用的便是這種設計。
這種環形的動線設計一方面可以增加水平動線長度,延長消費者的行走路徑,增加其與商品的接觸機會,使特定樓層的每一個商戶都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獲取商業機會,避免出現商業死角;另一方面,還可以藉助動線途中擺放的盆栽、小雕塑等趣味性景觀小品,降低消費者的疲勞感,提升其體驗感。
目前,許多商場都在借用精心設計的動線來引導顧客的遊覽路線。將廁所設置在樓層角落的商場布局,同樣是一種有效的動線設計手段,能夠最大化地發揮動線的效果,哪怕你只是想上一個廁所,也要先把商場的店鋪大體瀏覽一遍再說。這樣的布局能夠引導顧客穿越更多的商鋪區域,讓顧客有機會發現新的商品或品牌,增加了顧客與商品的接觸機會,提高了潛在的消費可能性。
並且,許多商場在指引路線時,標識牌指示得非常不明晰,到了道路分岔口更沒有明顯的指示牌,讓本就容易迷失在商鋪中的顧客更加「迷茫」。此前,《北京日報》在北京國貿商城拍攝了一鏡到底的「尋廁」全過程,即使全程跟著指示牌,也依舊走丟了很多次,從出發到找到廁所,用了足足十分鐘。
此外,考慮到廁所排水管道和配套設施的布局需求,以及商場內的流量分散,只有商場內安靜偏僻的角落才最適合設置廁所。畢竟,誰也不希望坐著扶梯上二樓後,第一眼看到的是在中心區域人來人往的廁所。
所以,在商場裡找不到廁所本就不是你的錯,大可不必再懷疑自己是路痴了。下一次,到了商場後,不妨先研究一下它的樓層導覽圖,看看它把廁所「藏」在了哪裡。不過,過年期間各大商場的墮胎量也很大,就算找到了廁所,也很可能需要排隊,保險起見,出門前還是去一下衛生間釋放釋放「記憶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