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穎不是今天我要寫的重點——她本質上和張蘭一樣,有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嗅著輿情精準炒作」的潑婦精神。
我重點寫寫汪小菲。
鑑於汪先生之前對我有過投訴,我今天儘量一如既往地秉持客觀中肯的描述。
與大S去世一起盤踞熱搜榜的,是前夫汪小菲的舉動。
包括但不限於:
「飛機上的埋頭慟哭」;
「台灣機場的紅腫雙眼」;
「鞠躬要求媒體說大S的好話」;
「走在台北街頭淋雨」……
從善意的角度理解,這些都是「人性悲憫」的部分。
一日夫妻百日恩。
何況他們有過10年婚姻,生養一雙像她也像他的兒女。
那種「她走了,把他的一部分也掏空了」的疼痛感,是所有有過深刻交集又陰陽兩隔的男女,生命中都難以承受之痛。
汪小菲對大S的悼念,如果一直呈現出這樣的默言與深沉,會讓人們在理解共情中,忍不住想到那句話:
44歲的汪家少爺,終於長大了。
歷經種種網絡是非,他終於不再逞一時口舌之快過度表達,也終於不再在情緒反覆橫跳中授人以柄。
事實的殘忍在於: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新妻好找舊疾難治。
1
2月4日下午開始,汪小菲崩潰情緒之下的發瘋評論,讓人看得五味雜陳。
他先是在他和大S參加《幸福三重奏》的舊視頻下,評論:
「老婆,我好想你。」
被人質疑「現任老婆馬筱梅情何以堪」後,他又把評論改成:
「我好想你。」
被人安撫共情後,他又發評論:
「死的人應該是我。」
被人罵裝貨後,他又回覆:
「我裝,我不對,死的應該是我,謝謝你罵我,謝謝你愛熙媛。」
看到這些,我內心是很難過的。
我難過的是,大S去世的創傷,再次讓汪小菲回到「一秒霸總,一秒認慫」的錯亂狀態。
我難過的更是,這樣一個內核極其不穩的父親汪小菲,如何擔當起撫養那雙幼小兒女的重任。
心靈地圖上,我們都有缺口。
所以,人性的底色,是各人有各人的隱晦與皎潔。
但汪小菲的病,顯然要重一些——
2
汪小菲最典型的症候有三:
愛無能;愛饑渴;大男子主義的狂熱自戀。
儘管他媽張蘭口口聲聲說汪小菲是「出身皇族,人品高貴,能力很強,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優秀的中國企業家」。
但不傻的我們都能看出來:
汪小菲本質上是一個沒有長大且孤獨自卑的10歲小孩。
他的吹牛、口嗨、上一秒發狠下一秒下跪、一會兒懟天懟地一會兒peace and love,都是10歲孩子的心態。
和他有過情感交集的女子,從張雨綺、大S、張穎穎、馬筱梅,都有著「強勢也溫柔」的母性。
他需要在她們的強勢中,得到引領和安全感;又需要在她們的溫柔中,滿足自己大男子主義的自戀。
但因他的內核是10多歲的孩子,親密關係中發生衝突時,他就會流露出情緒極其不穩、上躥下跳的孩子氣。
對此,那些「強勢又溫柔」的女人們,勢必要教訓他。
張雨綺和他的互扇耳光,大S最後決然離婚,張穎穎後來隔空怒罵,皆為此。
這時候,心理不過10多歲的孩子的汪小菲,就會懷著孩子般的叛逆去搞破壞——
以不忠或出軌的方式,尋找另一個可收留他的懷抱。
在無縫銜接的愛饑渴中,再次滿足自己「沒被拋棄,有人愛」的自戀。
和大S的離婚撕逼大戰,表面看是撫養費的財產糾紛。
本質上是大S和具俊曄的閃婚,擊穿了汪小菲大男子主義的狂熱自戀。
讓他在「徹底被拋棄」的無法自處里,憤怒報復。
愛無能,讓他深情又脆弱;愛饑渴,讓他纏綿又不忠;
大男子主義,讓他在霸氣與瘋癲之間自由切換……
這次對大S的哀悼,亦如此:
他種種沉浸式痛苦和失控式評論,當然有真情且深情的部分,但也有幼稚的自我感動。
他需要通過自發懲罰(淋雨)、自我詛咒(罵該死的是自己)的疼痛感,來投餵自己「我是深情前夫」的心理需求。
他不知道的是——
3
真正的深情,不管是已經結束的,還是正在進行的,其實包含這4個要素——
相守時的善待;分手時的體面;離別後的成長;回憶時的慈悲。
很可惜的是,汪小菲一個都沒做到。
大S和他婚姻存續期間的抑鬱和墮胎、受傷和患病,證明相守時他沒有好好保護她。
離婚後,曠日持久的謾罵糾纏和官司紛爭,還有他們母子對大S各種無法考證的造謠詆毀,詮釋了何謂最不體面的分開。
他再婚後,本以為他會變得成熟穩重,如今看他的病,依然很重。
他對大S的悼念,有疼痛和憐惜,但要死要活的做派,匱乏一個大氣成熟的前夫,該有的周全和沉實……
成長是如此艱難,我們都要在經歷的輪迴中,被反覆錘鍊重塑,才能擁抱強韌闊大的自我。
不是苛責汪小菲。
而是希望汪小菲式的男人,能看見自己的病,也能回到自己的語境裡,心懷謙卑,不斷修行。
我寫下這篇文的初心,是看到網上很多女同胞,被汪小菲對大S的深情打動,說什麼「還是汪小菲最愛大S,如果汪小菲在身邊大S就不會死」——
且不說人生不能假設,就說他當初如果全心愛她、誠心待她,怎麼會有後來的是非官司和生死兩茫茫?
這讓我在驚恐中,再次確認:
很多女子,一再在情愛中吃苦,是有原因的。
她們看不懂什麼是病,什麼是愛。
她們總是在渴望被拯救的幻覺里,把疼痛當作真愛本身。
真正的愛與深情,不是汪小菲這樣「我們在一起時,我作天作地傷害你;我們離別後,我又旁若無人地懷念你」的病式自我感動。
而是:我愛你。我愛過你。
你走後,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我把你存放在心底,勇敢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