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城牆之上,眺望整個城市,仿佛置身於一幅美麗的畫卷之中。
城牆高大堅固,歷經風雨洗禮,依舊堅如磐石。而濼水則蜿蜒曲折,穿越城市,將這座古老的都市裝點得如詩如畫。
濟南鳥瞰
百年前的濟南市,沒有如今的高樓大廈,整個城市無不透露著這座千年古城的安靜與沉穩。從空中鳥瞰,城市的規劃整齊和諧,建築物錯落有致,形成了一幅美麗的城市畫卷。
濟南站
津浦鐵路濟南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師赫爾曼·菲舍爾開始設計這座車站。
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登上清華、同濟的建築類教科書,並曾被戰後西德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遠東第一站。該車站已於1992年被拆除。
大明湖
大明湖,千年的歲月沉澱,流淌著濟南的驕傲。它是歷史的畫卷,一部古老的史詩,在齊魯大地上綻放光芒。湖畔的垂柳,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那些曾經的輝煌,那些歷史的滄桑,都融入了這片碧綠的湖水。
齊魯大學女學生
齊魯大學醫學院的四位青春靚麗的女大學生。該校是中國最早的教會大學之一,由美北長老會、英國浸禮會共同發起,來自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的多個基督教教會聯合開辦。
市民行走在城牆上
當時的城牆環城而建,城牆上面寬敞而平坦,人們可以悠閒地漫步,欣賞著城市的美景。
濼口黃河鐵路大橋
濟南濼口黃河鐵路大橋,始建於1909年4月,1912年10月竣工,由德國奧格斯堡-紐倫堡機械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古斯塔夫堡工廠承建,是當時全國孔徑最大的鐵路橋樑。
濼口碼頭
該碼頭始建於宋代,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在過去,它是濟南的重要水運碼頭,曾經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在照片可以看到許多商人和旅客來來往往,他們在這裡進行貿易和交流,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
《亞細亞大觀》第五輯
20世紀初,日本成立了不少如「亞細亞寫真大觀社」這樣的情報機構,出大量情報人員以攝影的方式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掃描:城鎮、鄉村、碼頭、名勝古蹟等,其拍攝範圍之廣,前所未聞。
《亞細亞大觀》第5輯第11回 濟南 之目錄
此後這些珍貴的歷史照片被發行在了一本名叫《亞細亞大觀》的攝影集裡。讓我們穿越時空,一起來感受下20年代濟南獨特的人文風貌吧。
《亞細亞大觀》第5輯 第11回 濟南展望
大概內容為,濟南是山東省的首府,距離青島二百四十五里,距離天津二百二十里,南邊有千佛山是泰山山脈的支脈,北面有小清河、黃河兩條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開放了商埠,現在人口四十萬,具有膠濟、津浦兩條鐵路,是戰略要地。
濟南城周圍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帶。標註中說,這是站在千佛山山頂對濟南城的俯瞰圖,它說濟南地形東西長,南北短。
濟南城牆下濼水繞城而過,兩邊是眾多的民居(彩色修復圖)
標註大概意思,外有城牆,下有居民區,護城河兩側有柳樹,樹上剛長出嫩芽。早春時節,風和日麗,鳥語花香。
破損不堪的濟南城濼源門,原本完好的城門樓在1928年五三慘案中,遭到日本軍隊炮擊而嚴重損毀。(下圖為上色修復圖)
1928年5月3日,日本為阻止英美勢力向北發展,以保護僑民為藉口出兵侵占濟南。日軍在占領濟南後,大肆屠殺軍民近萬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又稱「五三慘案」。
濟南大明湖歷下亭。(下圖為上色修復圖)
濟南明亭之一,位於濟南市歷下區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東南隅島上。因其南臨歷山(千佛山),故名歷下亭,亦稱古歷亭。
大明湖的歷下亭,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見證著歲月的變遷。它曾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留下了無數傳世佳作,成為了濟南文化的象徵。歷下亭的古樸典雅,與大明湖的波光粼粼相互映襯,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濟南 北極廟。(下圖上色修復圖)
濟南北極閣,坐落在大明湖東岸,又名北極廟、真武廟。真武,是道教奉祀的代表北天之神,是北天七宿的化身。原名玄武大帝,後避帝諱,改為真武。
該廟建於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築在7米高的石鑲土台上,占地1078平方米。正殿在中央,坐北朝南,後有啟勝殿,南面為門廳,面闊各三間,東西配廡殿,門廳左右是北極閣鍾、鼓二樓,廟貌巍峨。
濟南黑虎泉(下圖為上色修復圖)
黑虎泉位於今濟南市歷下區解放閣南護城河南岸陡崖下,在今濟南黑虎泉西路。黑虎泉為一天然洞穴,高2米,深3米,寬1.7米,泉水來自洞穴的東南方向。洞穴由青石壘砌,洞穴隱露在岩壁下。因其泉水湧出時,聲如虎吼,故名黑虎泉。
濟南名勝 趵突泉(下圖為上色修復圖)
趵突泉,宛如一首悠揚的詩篇,涌動在濟南的心臟,訴說著千年的秘密。清澈的泉水中,映照著天空的藍;翻滾的浪花,如同白色的詩行,在歲月的長河中,跳躍、奔騰。
趵突泉泉眼位於今趵突泉公園內的濼源堂前。民國二十年(1931年)四周用石砌岸。幾經變化,形成長方形泉池,長30米,寬18米,深2.2米。北臨濼源堂,西傍觀瀾亭,東架來鶴橋,南有長廊圍合。泉水從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湧出。
路邊的道人
千佛山寺廟 (下圖為上色修復圖)
千佛山又稱「靡笄山」「靡山」「歷山」「舜山」「舜耕山」,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標註中描述,千佛山半山腰有一個寺廟。這是唐朝貞觀年間創建的,到現在一千多年了,裡面有很著名的佛像石刻。
小清河歸帆
標註說,小清河是古代濟水的別名。這一點他們研究得很深。中國古代有四條單獨入海的大河,即「江、河、淮、濟」,也就是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其中濟水改道消失,殘餘一條小清河。標註又說,黃河水渾,清河水清。黃河不好運輸,但是小清河是一條很好的水路。
《亞細亞大觀》第5輯第11回圖冊末尾附題詞:「祝髮展」,貴族園議員 松平康莊 侯爵 題
《亞細亞大觀》第5輯第12回 目錄
濟南黃河
黃河渡口 (濟南附近)
標註大致描述,黃河長兩千五百里,因為攜帶泥沙所以呈現黃色。濟南的這段黃河寬約一里,沼澤比較多。
濟南 濼口鎮 (濟南附近)
即今山東濟南市東北二十里濼口。為濼水入古濟水(此段古濟水即今黃河)之口。
孤峰 華不注山(濟南附近)
華不注山又名華山,金輿山。地處濟南市區東北角,位於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海拔197米。古時稱「華不(fu)注」,為歷史名山。
華不注山俯瞰山下廟宇(濟南附近)
藥山 濟南附近(下圖為彩色修復圖)
為濟南「齊煙九點」之一,位於今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山體海拔125米。藥山,因生產一種藥用價值很高的石頭而得名。《齊乘》載:「藥山,出陽起石,極佳」。
藥山除盛產藥材而得名,山上柏樹參天、山勢險峻,怪石森聳。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山上都舉行大型的山會(廟會),遠至河南、安徽,近到濰坊、臨沂等地的百姓都來趕會。
閔子騫祠(濟南附近)
閔子騫墓位於今濟南市歷城區閔子騫路2號,相傳孔子弟子閔子騫死後葬於此地,墓區現占地6300餘平方米。
李攀龍墓前 濟南 (下圖為彩色修復圖)
這是個土墓,高1.5米。墓前有3通石碑,石獅、石馬、石人、石柱各2個。李攀龍(1514年-1570年9月18日),字於鱗,號滄溟,山東濟南府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為「後七子」的領袖人物。
秦叔寶故宅 濟南 (下圖為彩色修復圖)
秦瓊故宅碑位於五龍潭西南、七十三泉北。秦瓊,字叔寶,山東歷城縣大槐樹莊人,約生於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卒於唐貞觀12年(公元638年)。
張公祠春色 濟南 (下圖為彩色修復圖)
大明湖畔張公祠,又稱張公廟,是紀念清朝山東巡撫張曜的祠堂。張曜在擔任山東巡撫期間,為山東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深受民眾愛戴。
鐵公祠前的石碑(下圖為彩色修復圖)
鐵公祠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大明湖邊,是一處為紀念忠義不屈的明代兵部尚書鐵鉉而建的祠堂。鐵公祠坐北朝南,為朱紅大門,邊有半壁曲廊,有石碑與佛公祠相隔。
《亞細亞大觀》第6輯第1回 濟南(山東省) 之目錄
《亞細亞大觀》第6輯第1回 玉函山龍洞山介紹
玉函山是泰山北麓最高的峰巒之一,海拔523米。 又名興隆山。位於濟南城區南5公里許。龍洞山位於今濟南歷下區龍洞街道龍洞村南,峰巒疊嶂,山勢峻拔,岫巖橫出,統稱為龍洞山,因山中有「龍洞」而得名。
山門 (玉函山)
西佛峪 (玉函山)
山頂諸廟 (玉函山)
山頂玉皇閣 (玉函山)
絕壁題刻(龍洞山)
木作彩繪牌樓(龍洞山)
山頂寶塔(龍洞山)
石窟入口(龍洞山)
歷山山系遠望(濟南附近)
濟南千佛山古稱歷山,是泰山的余脈,與趵突泉、大明湖並稱濟南三大名勝。山上有千佛殿,內供千佛,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嚴莊重,有的恬靜安詳,每一尊佛像都栩栩如生。
寫在最後:濟南古城獨特的韻味和風情,很多已經消逝在歷史長河和當代城市建設中。
《亞細亞大觀》關於山東濟南部分的拍攝,大約是在19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