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著上著班,公司沒了。
過年假期之後,縱目科技的員工回去上班,不僅老闆沒了,領導們也沒了。
放假前,老闆唐銳跟員工們說,「我是美國國籍,買張機票就能走,但還是要留下來,跟兄弟們一起戰鬥」。
然後,他買了張機票就走了。
高管們更絕,人事總監、法務總監、財務總監等,放假當天就離職了,
這些領導卡著自己的權限,給對方秒批,離職手續非常迅速。
而極限跑路的高管小團體,還帶走了公司的近百萬資金。
但是底下的人不知道啊,過年前,他們已經連續3個月沒發工資,假期該加班,都在苦哈哈地加班,有在高速服務區做技術支持的,還有年夜飯飯桌上,幫客戶解決問題。
到了2月8號,公司斷電封樓,
能進去的只有兩種方式:
1、取走自己的個人物品;
2、辦理離職手續,拿走離職證明。
銀行第一時間發律師函討債,但是已經晚了,來實地考察的銀行人員發現,
無員工工作,都在集體維權,供應商上門來追討欠款,就連律師函都無人接收,只能貼在牆上了。
其實,這個雷在過年前,就已經爆了,畢竟拖欠社保、公積金以及拖欠工資,已經仨月了。
那時候,老闆唐銳還說,自己會想辦法,但是狀況不樂觀:
1、客戶回款可以先繳納社保,但是公積金沒戲了,要麼離職,要麼自行繳納社保;
2、新融資到位後,可以補發之前欠下的工資,但是現在只是在盡調,啥時候能融到錢,不知道;
在釘釘群里,還有唐銳新畫的大餅,「上市公司併購資產」。
被坑慘的,不僅是員工、金融機構以及供應商,還有股東。
公司不行,股東迫於壓力,也得解決問題,比如極越汽車,最終還是靠大股東百度和吉利來出資給員工發工資。
但是,縱目科技就不太行。
天眼查顯示,縱目科技的股東總數有54個。
股份最多的肯定是唐老闆,而其他在背後加持的大佬們,都是投資不少,股份不多。
唐老闆是美籍華人,早年清華大學畢業,後來在CSR半導體,干到了軟體總監,而且貢獻不小,在汽車導航領域,算是小有名氣。
2012年,他回國單幹創立了縱目科技,而且找了一批名校畢業生,進軍智駕市場。
2015年,從A輪融資開始,他就是資本的寵兒。
最大筆融資在2021年,剛剛宣布造車的雷軍,不僅花了1.51億受讓了幾個老股東的股份,還又投了6000多萬,參與了D2輪融資,但也只有不到5%股份。
這次融資,規模巨大,一次D2輪,融到6.3億,基本趕上前5年的融資總額。
雷軍捧場,之後融資更加順利,10年間的融資總額,達到了22.71億,最後估值接近百億,不僅成為獨角獸,還是「專精特新小巨人」。
花錢的大佬們,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比如小米這樣的生態企業,奔著豐富自己的生態鏈的來的;
聯想等創投公司,肯定是奔著財務投資來的,最終上市退出,然後拿錢走人;
而地方國資,比如東陽、湖州、上海浦東、重慶兩江新區、廈門,除了投資,更想要的是產業落地。
結果,現在暴雷,誰的目的也沒達成,倒是唐老闆財務自由了。
在融資期間,唐老闆和他母親旗下的公司,沒少轉讓股份,套現總額達到3.8億。
至於唐老闆的大餅,別說,還真烙過。
畢竟,真上市了,唐老闆旗下公司和幾個員工持股平台33.31%的股份,還有套現的空間。
唐老闆帶著縱目科技三次闖關。
第一次是2017年,縱目科技在新三板掛牌,但是顯然,一個走前沿科技路線的公司,肯定不甘於在一個流通性差估值更差的地方上市。
在新三板待了10個月後,摘牌了。
2022年,縱目科技開始衝擊科創板,擬募資20億,結果,發了招股文件,也經過了問詢,但是2023年9月份,就終止了,沖板失敗。
A股失敗,就轉港股。
2024年3月28日,這邊是雷軍在發布小米的新車,那邊唐老闆在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
唐老闆奮力一搏,但是6個月後,文件失效,縱目科技也沒通過境外上市審核。
三次闖關,兩次折戟,為啥失敗呢?還是看不到未來。
1、招股書上,營收確實在增長,2019年只有不到5000萬,2023年已經是接近5億了,5年營收13.22億,但5年淨虧損達到17.44億;
2、後面還搞了機器人的新業務,結果光花錢,沒有營收,未來能不能成功呢,不一定;
3、收入主要靠賣智駕產品和解決方案,理想、賽力斯、長安、嵐圖和一汽,5大客戶貢獻93%收入,而這個行業現在有多卷呢,縱目科技ADAS市場份額1%,能排行業第五;
4、產能也跟不上,曾經獲得過智駕業務的大單,結果產能跟不上,沒辦法交付,人家的車等不起,只能另選其他家,就連投資人小米,人家的智駕方案都是自研,而不是選縱目科技。
最終,唐老闆敗給了現實。
而更現實的唐老闆,選擇了在這個過年失聯跑路,丟下了他的700多兄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