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3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今年的主題為「野生動植物投融資:投資於人類與地球」。ACTAsia行動亞洲選在這天發布中文版的皮草調查報告,疫情後,全球皮草產業首次出現明顯的下滑趨勢,中國皮草生產企業大量破產倒閉。
一場大流行病讓皮草產業應聲崩盤,也應驗了這是一場豪賭,對人類、動物和環境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根據行動亞洲的最新報告《中國皮草貿易及其在全球皮草產業的地位》,2022年至2023年間,中國皮草產量從2,206萬張驟減為1,009萬張,大幅下降54.26%,而在過去5年裡,69%的全球最賺錢的奢華品牌已經決定禁用皮草,這意味著零皮草將成為可持續的時尚主流。
行動亞洲創辦人兼執行長蘇佩芬指出,新冠疫情對全球皮草養殖有顯著影響,許多歐洲國家把皮草養殖廢除期限提早,加快終結皮草養殖場,導致全球皮草產業下滑,中國毛皮產量也連帶下降。此外,皮草養殖場被視為未來大流行病高風險的源頭,很多科學研究報告顯示這些野生動物可能成為病菌、病毒的中間帶原者,歐美國家尤其認知到從皮草養殖到皮草產品跟人畜共通疾病、人類健康的關係,這也是導致產業衰退的關鍵因素。
一隻病毒壓垮皮草產業
打從2017年起,行動亞洲開始研究中國皮草貿易,以及中國在全球皮草產業的地位,同時每兩年發布更新報告,這次報告盤點了中國皮草生產企業的破產率,2023年5月中國有18,053家皮草生產企業,到了2024年3月,相關企業數量萎縮至10,707家,過去一年來,皮草生產企業的預估破產率高達41%。
行動亞洲在「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發布中文版中國皮草產業調查報告。(行動亞洲提供)
從中國裘皮行業的龍頭公司-華斯股份也嗅得到低迷景氣,華斯擁有完整的皮草產業鏈,涵蓋原料、生產和銷售,甚至在丹麥設有水貂養殖場,在2020至2023年的4年中,華斯就有3年出現淨利潤虧損。不意外,近年中國皮草行業掀起倒閉潮,存續在營的企業數量大幅減少。
蘇佩芬分析,中國皮草生產企業的倒閉潮除了反映出消費者偏好的變化,另方面也凸顯過度生產問題,過去中國大量養殖、生產皮草,並且囤積庫存、冰凍起來,以前是看好市場會不斷成長,新冠疫情之後,國外的購買需求萎縮,皮草供過於求,這也讓整個產業更難去維持。
儘管榮景不再,皮草行業仍然受到鼓勵。在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下,2023年霍爾果斯裘皮公司在新疆設廠投產,同時規劃建設水貂養殖基地,野心勃勃瞄準中亞的皮草市場。
「皮草產業是夕陽工業,它其實是沒有未來的,從大健康One Health的概念來看,它是一個不及格的行業。」蘇佩芬說,「這樣的行業還要去做新的投資,它就像是一個被關閉的野獸還想要去突圍,我覺得這只是在最後衰滅之前的一種徒勞反抗。」
皮草大國出口走疲
事實上,中國皮草服裝的出口持續發出疲弱信號。蘇佩芬指出,中國皮草服裝的出口量從2019年的655萬件,下降至2022年的255萬件,大幅銳減了61%;2023年出口總值為55.29億人民幣,相較2022年下降了37%,從出口量到出口產值說明了皮草行業的衰退而且不看好。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皮草市場,狐狸、水貂和貉子的取皮量都高居全球首位。(Kelly Guerin/Kelly Guerin/ We Animals)
儘管皮草產業陷入寒冬,中國依舊在全球皮草產業占有主導地位,根據行動亞洲的最新報告,2022年中國的貉子皮總產量達791萬張,占全球產量近100%;狐狸皮為836萬張,占全球總量的91%;貂皮為570萬張,占全球總量的31%。
「這些數據表示中國一樣是養殖大戶,現在歐洲的皮草產能不斷消減,為什麼中國還在堅持,這並不是超前,而是人家不要了、不養了,而且是在法律上廢止的。」蘇佩芬語重心長說,「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反思,而且是令人擔憂的一個指標。」
屠體飼料化開大門
這次行動亞洲調查人員也訪談了中國的皮草養殖戶和工作人員,他們陳述取皮後的屠體會被絞碎做成飼料,拿來餵其他動物,或是去除內臟後,瞞混成羊肉串或香腸。雖然在省級和國家層面都有相關法律,不允許販售毛皮動物的肉品,只允許無害處理,但非法買賣情形層出不窮。
中國每年有上千萬隻皮草動物被宰殺、取皮,官方近年推行屠體飼料化,「變廢為寶」背後暗藏健康風險。(行動亞洲提供)
蘇佩芬表示,毛皮動物取皮後的屠體流入哪些渠道,在中國國內並不公開且不透明化,最讓人隱憂的是屠體會被黑市再利用,流入人類食用的肉品渠道,政府很難全面監管,這已經是潛在多年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推動養殖業節糧,2023年起中國農業農村部在山東、河北等養殖大省開展「毛皮動物屠體飼料化利用試點」項目。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是著名的毛皮集散中心,河東區政府甚至強調,毛皮動物屠體用作新型蛋白飼料原料,可以增加養殖戶收入,創造更多經濟價值,還可防止毛皮動物屠體流入餐桌、流向市場。
蘇佩芬認為,這種經濟至上的利用觀點是不可持續且暗藏風險,以在英國爆發的「瘋牛症」(牛海綿狀腦病)為例,瘋牛症是牛隻所患的致命疾病,發病部位通常是在腦部和脊髓,它是由一種變異的蛋白質所引致,這種蛋白質很難被破壞,當時有人食用了受污染的牛肉產品而罹患非典型克雅二氏症,瘋牛症的潛伏期很長,從30個月到8年不等,而且疾病的病變不是短期內可以發現,所以毛皮動物飼料化、再利用非常令人憂心。
沒被看見的環境黑戶
不只是疫病隱患,皮草產業甩不開環境污染黑名。行動亞洲的最新報告清點皮草養殖、加工及產制的「殺傷力」,皮草動物的排泄物污染了水體和土地,鞣製毛皮產品的有毒化學物質對環境造成深遠影響,同時毛皮染料絕大多數是不可生物降解。
皮草行業是高污染產業,碳足跡也遠高於其他紡織品。(Konrad Lozinski/Konrad Lozinski/ HIDDEN/ We Animals)
相較於其他面料,皮草的碳足跡來得更高。蘇佩芬舉例說明,生產1公斤的貂皮需要563公斤的飼料,這些飼料需要冷凍、非常耗能,1公斤貂皮的碳足跡是棉花的31倍、丙烯酸的26倍、聚脂的25倍,生產1公斤的貉子皮也比棉花多上23倍。此外,皮草也消耗更多的水資源,跟丙烯酸製成的人造皮草製品相比,貉子皮的用水量是100倍。
外來種入侵和生物多樣性威脅也不容大意,蘇佩芬指出,過去幾年歐洲非常重視這個問題,美洲水貂通過皮草養殖被引入歐洲、亞洲,從養殖場逃逸後成為入侵物種,美洲水貂影響了歐洲47種本地物種,其中包括6種瀕危物種。
行動亞洲也針對中國消費者進行調查,無論是皮草消費者或非皮草消費者,在準確識別皮草產品都存在困難,另外,即使消費者明白皮草產業對環境和人類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也知道有替代商品,選擇購買皮草產品的仍然大有人在,投射出消費者從「認知」到「認可」依舊存在一段距離。
皮草產業溜進高校「洗腦」
近年來,國際皮草產業還把腦筋動到教育上,試圖扭轉衰頹局勢。行動亞洲最新報告揭示,Saga Furs等公司積極與中國大學展開合作,透過課程和工作坊,鼓勵學生將皮草融入設計之中,甚至舉辦比賽,獲勝者可赴北歐遊學,並招募新的設計人才。他們向學生提供的信息並不全面,往往省略了動物福利、環境和健康方面的內容。
在中國,用於生產皮草的野生動物(水貂、狐狸和貉)不受《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保護,而是被歸類為家畜。(行動亞洲提供)
蘇佩芬指出,在中國,加強教育是重要的關鍵,從教育去提高消費者、時尚專業學生,以及皮草行業和零售人士對皮草所涉及的動物福利問題、環境影響和公共衛生風險的認知度,行動亞洲也推出《同理新時尚:可持續發展與全球皮草貿易問題》線上課程,讓消費者和相關人士了解可持續的時尚,以及零皮草潮流。
投身皮草議題超過20年的蘇佩芬進一步說,全球的皮草產量正顯著下降,歐洲和北美消費者推動一連串的倡議行動,例如「歐洲零皮草」公民倡議,今年6月英國國會議員也將提案廢除皮草交易,整個趨勢說明了皮草產業是一個夕陽工業。
不過,中國法令卻開倒車,2020年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放寬了對野生動物產業的限制,「2021年中國把水貂、藍狐、銀狐、貉子在內的皮草養殖動物,根據《畜牧法》重新歸類為非食用家畜,剝奪了它們野生動物的身份。」蘇佩芬遺憾說,「它是從生產的產能去思考,而不是從環境、人類健康來去做思考。」
在皮草產業的豪賭之後,今年「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的主題無疑是未來方向的指引:加大物種保護,這才是對人類和地球最好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