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對待父母的態度,是世界上最厲害的福德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周國平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則是種教養。」

在對待父母的態度里,往往可以看出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也隱藏著他未來的命運。

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把我們撫養長大,不求回報。這世上,再沒有人能像他們那樣毫無保留地對待我們。

老話說:「不孝父母,拜佛無益。」

一個人只有孝順父母,才會有福報臨身,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父母,是我們的根

司馬遷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觀經四帖疏》裡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

在饑荒中,師父出去乞討食物,但是一連幾天都是空手而歸。

有一天,弟子遇到師父問道:「師父,您討到食物了嗎?師父回答說:「沒有。」

弟子聽後很傷心,便賣掉了自己的衣服,買了一碗齋飯,送給了師父。

師父了解了齋飯的來歷後和弟子說:「佛弟子的衣服,極其貴重。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但是這碗飯我消受不起。」

弟子卻說到:「您是三界的福田,您消受不起,還有什麼人能消受呢?」

師傅問弟子說:「你的父母消受得起,因為他們生育了你,對你有極重的恩。」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嫌棄你、質疑你,只有你的父母不會。

當你風光時,身邊會有無數的人吹捧你,對你稱讚有加;

當你落魄時,只有父母會傾盡所有,陪你從頭再來。

正如作家老舍所說:「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在,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雖有顏色和香氣,卻失去了根。

是呀,父母是我們的根,有父母在,我們即使走的再遠飛的再高,我們也都是有人疼有人愛的孩子。

父母是我們的根,只有父母在,我們的人生能有來處;有父母在,我們的靈魂才算完整。

有父母在,我們永遠是有福氣的人!

 

 

記父母之恩,忘父母之過

《詩經》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父母對我們的恩澤實在是太多了,我們一輩子也還不了。

如果父母很疼愛我們,孝順父母也不是很難;如果父母打罵我們,我們仍能照顧他們,這是有多大的智慧呀!

舜的母親去世得早,父親和繼母都很討厭他,想要殺了他。

有一次父親讓舜爬上糧倉做事,父親從下面撤走了梯子,準備點火,想要燒死他。幸好旁邊有兩個斗笠,他把斗笠當作翅膀,一邊一個,飛了下來;

還有一次,父親讓他挖地道,他知道父親是準備殺他的,於是提前準備了一條暗道。當父親準備填土活埋他的時候,他立即躲進暗道,活了下來。

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很多,但是舜並沒有因此記恨父親,仍是非常孝敬父親。

因為他知道這跟生養的恩德相比,是萬萬比不了的。

堯聽說後,非常佩服他的胸襟,於是把王位傳給了他。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無論父母的選擇是什麼樣的,我們都應該愛他、敬他。

懂得包容父母的人,都是心思單純、善良的人,這樣的人,走到哪裡都會被人尊敬。

相反,若是一個人只記得父母不好的地方,他走到哪裡都將沒有作為。

人活在世,我們要學會包容父母,學著體諒父母的用心良苦和不完美。

心存感恩之心,體諒父母親人,人生才會走向上坡路,福氣也會眷顧著你。

 

 

孝順父母,一生幸福

古聖先賢說,父母是我們的第一大福田。

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就是最大的善行,會為自己人生種下福果。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東漢齊國人,江革,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只有母親陪伴在身邊。

由於戰亂,江革背著年邁的母親四處逃難,好幾次都遇到了劫匪,匪徒想要殺掉江革。

江革非常害怕,痛哭流涕地和匪徒說道:「我家中還有年邁的老母親,沒有人照顧。」匪徒看他孝順,便不忍心殺他。

後來,他流亡到江南發展,做僱工供養母親,他自己過的很窮苦,吃的穿的都很潦草;而他的母親,衣食無憂。

明帝聽聞了江革孝順母親的事跡,非常感動,便舉薦他做孝廉官。不久後,他被選中五官中郎將,從此踏入了仕途,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

正是因為江革孝順父母,最終才得以收穫了如此大的福報。

世人皆知做好事就能積福,但其實好事不需要尋找。孝順父母,就是我們最大的好事。

人若是連最基本的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麼必然他的一生終將是碌碌無為,很難有大成就。

因為不孝順父母的人,他的內心也是自私自利的,這樣的人,沒有人願意一起共事,人生道路也會越走越遠。

只有孝順父母,人生之路才會越來越順利。只有一家人和睦相處,福報自然也會來臨。

一個人最大的悲傷不是掙不到錢,不是生活不如意;

而是等我們功成名就時,想要孝敬父母時,才發現早已沒了機會。

古語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父母的身體大不如從前了,我們要對父母多點耐心,多點包容。別等這份珍貴的愛失去,我們才後悔錯過。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國學生活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306/2185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