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戰國陰間輪迴實驗 21名少女活葬 370道青銅鎖棺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

一束冷白的手電光刺破墓室積鬱千年的黑暗,考古隊的呼吸凝滯在渾濁的空氣中——面前,一具通體赤紅的漆棺如巨獸匍匐,棺身密布的蟠虺紋在光束下詭譎遊動,恍若無數蛇目窺伺來人。

棺蓋縫隙滲出一縷暗褐色的粘稠液體。

「不是血……是漆。」有人低語。

但無人敢觸碰。

戰國諸侯的葬具,從來不只是容器。

01詭秘發掘:揭開古墓塵封秘史

1978年,一聲爆炸,曾侯乙墓驚世「出世」。夜半鈴聲驟響,譚維四從睡夢中驚醒,這通電話,讓他瞬間頭皮發麻!

擂鼓墩,武漢空軍後勤部軍需所駐地。幾位官兵正準備擴建雷達廠房,當紅色砂岩裸露,主持工程的軍官卻莫名心慌,急忙下令停工。

當時爆炸的情景

為啥覺得土地不對勁?原來土裡竟夾著青色沙土。青石板,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粘土;紅砂岩,屬於細粒結構的岩石。兩種截然不同的物質,怎麼會詭異混在同一片地下?

隨著不明泥土被不斷清理,一塊人工鋪設的青色石板慢慢浮現。上報專家後,發現這是「五花土」。「五花土」,考古術語,是將不同顏色生熟土混合回填,而這麼做,大概率地下藏著古代大型墓地。

五花土

勘探人員很快發現墓坑不遠處有個盜洞。湖北多雨,盜洞早已連通墓坑,雨水、地下水瘋狂倒灌。

萬幸盜洞沒挖到主墓室關鍵處,大量珍貴文物逃過一劫。這水,既是災禍也是守護。它腐蝕著文物,卻又隔絕空氣,讓文物避開了氧化。整個墓室里,似乎有一雙雙隱藏在黑暗中的眼睛,冷冷注視著這一切,讓人頭皮發麻、脊背發涼。

02邪冢秘寶:封印邪祟的禁忌古物

隨著水位的下退,墓坑的全貌逐漸顯現,是個透著詭異的「卜」字。這座墓呈不規則的多邊形,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殘存墓口至墓底深11米。這墓鑿石為穴,槨室在墓底,由171根巨型木料構成,四周與頂部鋪著海量木炭,上方是青膏泥、大石板與五花土,層層鎮壓。

曾侯乙墓的槨室分為東、中、西、北四個室,各室之間的底部都有一個不足半米見方的門洞相通。東室放置墓主人的主棺和8具陪葬棺,1具狗棺;中室放置青銅禮器、樂器,著名的曾侯乙編鐘就是在這裡出土的;西室放置13具陪葬棺;北室放置兵器、車馬器、竹簡等。

挖掘時的情景

1.曾侯乙墓21具女屍:青銅禮樂下的血色祭品

21名13-25歲少女,在曾侯乙下葬前被灌入烏頭鹼毒酒,喉骨碎裂、雙目滲血。考古學家從牙齒縫隙中提取出混合劇毒,而她們口中被塞入的玉琀,實為楚巫「封魂」秘器,將死前的慘嚎永封喉間。

其中,17具遺骸四肢反折,麻繩勒入骨縫,膝蓋骨上殘留掙扎摩擦的焦黑碳痕,疑似被活埋於棺;8具頭蓋骨頂部有燒紅銅錐穿刺的7mm焦孔,楚簡稱此為「泄怨通天術」;最底層的15歲少女胸骨盡碎,齒間嵌著帶血漆片,仿佛棺蓋閉合瞬間仍在撕咬求生。

部分屍骨圖

另外,棺底散落23顆染血綠松石,擺成北斗噬魂陣,每顆石子對應一處死穴;熱成像捕捉到陰雨夜棺內反折人形爬行,軌跡與編鐘殘音同步;麻繩中提取的20Hz次聲波,被實驗室證實會誘發內臟共振窒息——這是戰國方士留給現代的「詛咒頻率」。

她們的恥骨皆被青銅釘貫穿,符咒與鎮墓獸瞳孔紋路一致……這場血色殉葬,從未真正結束。

2.曾侯乙七層棺:370道榫卯鎖死的屍解輪迴

曾侯乙墓的巨型漆棺重達9噸,由七層棺槨嵌套而成,外層以青銅框架支撐黑漆木胎,漆層中混入硃砂、龜膠及動物血液,厚度是戰國漆器平均水平的三倍,如同一具密封的「活體堡壘」。

內棺朱紅為底,繪有門窗與神獸,象徵靈魂出入的通道,在外棺的北端足擋板右下方,赫然有個高34厘米、寬25厘米的詭異小門,門板像被詛咒般,出土時因積水浮動,飄落在一旁,似乎在訴說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曾侯乙墓外棺圖

外棺設小門,無端打破完整棺體,透著股說不出的邪性。為啥這麼做?或許源於古人對生死的恐懼與迷信。他們深信,屍體是鬼魂的棲息之所,人死後,靈魂會前往陰間。就像新石器時代小孩瓮棺葬,會在陶缽上敲出小洞,為的是讓鬼魂自由出入陰陽兩界。

外棺上的「小門」

棺蓋北斗七星孔洞中填塞21枚玉蟬,暗合楚人「蛻殼重生」的生死觀。

夾層間填充花椒、絲麻與80公斤絲綢,檢測出汞蒸氣殘留,形成跨越千年的防腐屏障,至今仍滲出黑色粘液,實驗室從中復活了與墓主腸道匹配的厭氧古菌。

除了精密結構,漆棺更似巫術造物——370處榫卯暗合《連山易》卦數,開棺時儀器捕捉到18Hz次聲波(接近人類垂死喘息頻率),紅外掃描顯示棺表紋飾會隨溫度膨脹收縮,如同呼吸。

棺內紋飾同樣暗藏玄機:雙頭鎮墓獸眼眶嵌有含鈾礦石的綠松石,夜間幽光閃爍;羽人馭龍紋的龍尾指向現代天文學發現的「室女座暗物質雲」,與楚巫文獻中「歸墟之門」的坐標驚人重合。

AI破譯內壁銘文時,發現重複2769次的「蛻」字,筆跡從工整漸至撕裂狀,疑似記錄墓主在棺中反覆屍解失敗的癲狂過程。

曾侯乙墓內棺圖

部分內棺花紋放大圖

這具漆棺的詭譎不止於設計——2019年巡展時,紅外監控拍到棺蓋縫隙飄出人形熱源,沿《楚辭·招魂》記載的魂魄歸途移動23米後消失......

3.曾侯乙編鐘:人血髹漆下的聲波獻祭

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為該館「鎮館之寶」。

曾侯乙編鐘鍾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最大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鍾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

曾侯乙墓編鐘

1986年深夜,湖北省博物館閉館後,65件曾侯乙編鐘在無人觸碰的情況下自發震顫,奏出《楚辭·招魂》的詭異音調。監控錄影顯示,音波掃過展廳時,21具陪葬女屍棺的紅外熱像突然抽搐扭曲,仿佛被鐘聲喚醒。

更駭人的是,鐘體表面滲出黑色黏液,檢測出與曾侯乙遺骸腸道菌群99.8%匹配的厭氧古菌——這些青銅鐘如同被屍解失敗的怨靈寄生。

考古人員清理曾侯乙墓編鐘

編鐘下層甬鍾能釋放17-23Hz次聲波,實驗室證實這種頻率可穿透人類顱骨引發腦脊液共振,79%的受試者出現窒息感與「鬼壓床」幻覺。鐘聲振動頻率與陪葬少女斷裂的舌骨完美契合,播放鐘聲時玻璃器皿會無故碎裂,如同復現她們被音波震碎喉骨的死亡瞬間。

鐘體內壁的調音溝槽布滿螺旋狀齒痕,顯微鏡下竟與曾侯乙棺中抓痕完全一致,仿佛屍解者在青銅上刻下掙扎的印記。

墓室積水中的曾侯乙墓編鐘

盤龍紋飾的鱗片凹槽中檢測出人血清蛋白,疑似用活人鮮血髹漆;龍眼鑲嵌的鈾礦石在夜間散發幽藍輻射光,實驗室小白鼠暴露24小時後腦組織出現空洞化病變。

曾侯乙墓編鐘細節圖

2018年編鐘海外巡展時,運輸貨櫃溫度驟降至-18℃,鐘體結霜凝成21具少女跪拜的輪廓。博物館保全多次報告,閉館後聽見鍾內傳出黏膩的蠕動聲,像是菌絲正啃食青銅生長,而監控視頻中鍾槌始終靜止——無人知曉聲源究竟來自現世,還是漆棺中那個重複了2769次屍解輪迴的幽冥實驗室。

03古墓咒影:永夜不散的驚悚謎團

曾國的歷史迷霧

曾國的歷史在傳世文獻中幾乎無明確記載,而墓中銘文顯示曾國與周王室關係密切,可能是姬姓諸侯國。但《史記》等史書對「曾國」隻字未提,卻多次提到同時期同地域的「隨國」(如「漢東之國隨為大」)。

那麼曾國與隨國是否為同一國家?

一種觀點認為「曾」即「隨」,因古代國名存在音譯或別稱可能(如「曾」「隨」古音相近)。

另一觀點認為曾國是周王室分封的獨立諸侯國,隨國則是鄰近的另一個國家。

下葬事故之謎

曾侯乙的主棺在墓中呈現傾斜狀態,這一現象引發了諸多猜測。有學者懷疑在下葬過程中曾出現過重大事故,導致主棺未能正常安放,但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故,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

巨型棺槨的運輸與下葬方法

曾侯乙的外棺重達7噸,墓室深13米,且棺木材質為整塊楠木。在缺乏現代機械的戰國時期,如何將如此沉重的棺槨運至墓地並精準下葬?學者提出滾木運輸、斜坡牽引等假說,但實際操作細節仍無法完全還原。

曾侯乙墓被譽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承載著難以言盡的深遠歷史意義。封存千年後重見天日,它像歷史遞來的珍貴饋贈,讓我們得以領略戰國風采。它不僅是古墓,更是連接古今的橋樑,凝聚著先輩智慧與技藝,讓我們對歷史滿懷敬畏。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半寸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316/2190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