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2025年,中國學區房最後的瘋狂;連發30條,中國經濟可能出了大問題【阿波羅網報導】

2025年,中國學區房最後的瘋狂 連發30條,中國經濟可能出了大問題 房貸斷供炸裂!法拍房潮吞噬人生,中國悲劇遍地開花? 中國房地產企業一片哀鳴中共」止跌回穩「目標落空 中國2月失業率攀升5.4%,房地產投資跌9.8% 美國加強管控,韓國對華晶片出口大幅下降

中國房地產行業陷入衰退、房價跌跌不休,有報導指出,每套斷供房、法拍房的背後都是一位房主的悲慘人生。

2025年初中國學區房開始復甦,但人口紅利消失決定了這只是曇花一現,不可長久。

中國上市企業2024年業績預告相繼出爐,大面積虧損、一片哀鴻,中共」止跌回穩「目標落空。

日前中共連發30條措施促進消費,但專家們認為,這表明中國經濟出了大問題,但政策沒有對症下藥,誤診了中國經濟的病因。

周一中共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中國2月失業率攀升5.4%,房地產投資跌9.8%。

由於美國加強管控,上個月韓國對華晶片出口大幅下降。

房貸斷供炸裂!法拍房潮吞噬人生,中國悲劇遍地開花?

近日,中國指數研究院法拍資料庫監測顯示,2025年1-2月,全中國法拍市場掛拍各類法拍房源數量累計17.2萬套,較2024年同期16.5萬套同比增加約4.5%。累計成交拍品數量約2.82萬套,法拍按拍次成交率13.7%,各類拍品成交折價率74.95%。

但以上法拍房數據僅供參考,實際房貸斷供的數量可能更高。

安徽某財務部門工作的王女士也通過銀行向大紀元記者證實,現在銀行法拍房很難拍賣掉,因為失業減薪等原因很多人還不起貸款,想買也沒錢購買。

徐州業內人士表示,他的客戶2017年買的房子,當時市值100萬,月供4,100元。後來大環境不好,房貸逾期被法拍了,一算帳嚇了一跳,還了五年,房貸總共25萬,其中本金只是5萬元,剩餘的20萬都是利息。

他感嘆,「用二十年的青春給銀行打工,當安居變成了是一場賭局時,壓上的往往卻是整個人生啊。我看斷的不是月供,是人生。」

武漢一名房產經紀人近日也分享身邊的一個案例。有位保利時代的業主,以前是做IT的,月薪兩三萬,在2019年房價最高的時候買的房。過年的時候才知道,原來他送外賣都快三年了。這幾年效益不好,工作沒了,老婆也帶著孩子跟他離了婚,還欠了一屁股的債。

武漢中這名房產經紀人還說,我在武漢賣了十多年的房子,見過太多的朋友,就是因為買錯了一套房,一輩子都搭進去了。他們有什麼錯呢?不都是被時代裹挾的一粒沙嘛!

2024年7月,中金公司上海分公司一位30歲的女員工因降薪和房貸壓力跳樓身亡。進入2025年,自縊潮蔓延至小城市,山東省地級市聊城也因失業和房貸導致了連環跳河事件。

2025年,中國學區房最後的瘋狂

2025年初樓市回暖了嗎?從學區房上來看,是有的。

牆內自媒體」馬江博說趨勢「日前撰文表示,東莞的松山湖片區和莞城學區房成交價上漲,萬科金域松湖等小區單價回升至3萬/平以上,成交量激增。天津的河西、南開區因學區政策調整,初中轉學需提前3年購房,二手房單日成交量突破400套。

但2025年很可能是最後一個學區房小陽春了,因為學區房的價值正在一步步瓦解。最關鍵的因素是明年小學生入學人數會出現更大的下跌。2020年出生人數下跌263萬人,對應的就是2026年入學。

2月2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其中兩組數據很驚人。一是幼兒園在校人數:2024年,在園人數比上年一共減少了509萬人。二是小學生在校人數:2024年,全國小學在校生較上一年減少了251.6萬人。這是小學人數首次出現如此大規模的同比減少。

過去幾十年,雖然小學數量在城市化過程中不斷減少,但小學在校生數量一直是增長的。終於,在2024年發生了這種轉變。原因就是出生人口下跌。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釋放的生育高峰在2017年後快速消退,新生兒數量從2016年的1786萬降至2023年的902萬,直接導致2024年小學在校生人數銳減。

而且這種下跌只是一個開始。因為結婚率在逐年降低。2024年全國結婚對數為610.6萬對,這一數據創下45年來新低。

一線城市的情況會好一些,但形勢也變得嚴峻了。廣州傳統教育強區越秀區,2024年9月,區內公辦小學一年級共計招生351個班,同比減少74個。

北京多個區的小學入學人數也出現了下跌,2024年海淀區小學生預計減少3.4萬人,西城減少2萬人。上海松江區教育局在2024年官宣了四所小學終止辦學的消息。

幼兒園關停的就更多了,還有幼兒園被爆改成養老院,真是緊跟人口變化趨勢。

優質學區房,如雙學區、有名校資源的,依然會因稀缺性保持溢價,但流動性會降低。普通學區房,尤其是「老破大」以及「老破小」,則因需求減少加速貶值。

連發30條,中國經濟可能出了大問題

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國務院辦公廳周日(3月16日)發布《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這與中共黨魁習近平2024年年底的發言相呼應。

《方案》含30個細項,側重於提高收入、穩住股市、推動房市止跌回穩、改善醫療和養老服務,但官員們在周一(17日)下午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沒有透露財政支出的任何細節。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經濟學家喬治‧馬格納斯(George Magnus)在社交媒體X上發帖說,在他看來,中共政府搞錯了因果關係。

他寫道,「並不是低迷的情緒/信心阻礙了(中國)居民部門和導致消費疲軟。回顧胡錦濤溫家寶時期的大量消費計劃可證明這一點。真正的原因是(中共)政府自己的宏觀和行業政策導致了消費疲軟,進而引起信心低迷。」

馬格納斯指出,《方案》與去年的中共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本月初的全國人大會議基調一致,但這些跟需求導向相關的事宜都沒有配套的資金支持細節。

「這是因為政府似乎不願意(承諾)在現有基礎上投入更多。而且,提議的大部分內容是增加消費品和服務的供應,而這根本不是中國當前的問題。」他解釋說。

「北京認為,問題是信心不足和消費機會有限,其政策取向也是基於此。然而,真正的問題出在政府自己的整體產業和出口模式,這才是導致消費者和企業信心低迷的根本原因。」馬格納斯補充說。

「政府在誤診問題。」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高級研究員、亞洲經濟問題專家傑里米‧馬克(Jeremy Mark)在分析中共兩會的政府支出計劃後就表示,對一個「通常不斷靠吹噓進行宣傳、狂妄自大的共產黨」來說,公開稱經濟政策優先考慮消費的反常舉動說明,中國經濟可能出了大問題。

中國房地產企業一片哀鳴中共」止跌回穩「目標落空

中共當局從2024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開始,到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到剛剛結束的中共「兩會」,中共要求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但周一中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房地產數據顯示,房地產市場不但未止跌回穩,而且還在持續惡化。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5年頭2個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0,720億元,同比下降9.8%;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10,74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1%;新建商品房銷售額10,259億元,下降2.6%。截至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79,89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1%。

此外,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售價變動情況。

數據顯示,一線城市新房銷售價格同比下降3.0%。其中,北京、廣州和深圳分別降5.5%、7.8%和4.4%。

周一(3月17日),中國知名房地產開發商「融創中國」發布報告稱,由於收入下降,預計2024年虧損在255億元至260億元之間。

只是融創,中國一些知名房地產企業已經公布2024年業績預虧警告。

萬科A預計2024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450億元,相較於上年同期盈利的122億元,下降幅度高達470.0%。

保利發展預計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3128.08億元,同比下降9.83%;歸母淨利潤50.16億元,同比下降58.43%;扣除非經常損益的歸母淨利潤44.92億元,同比下降61.90%。

綠城中國預計2024年公司股東應占利潤,比2023年的31.18億元下降50%以內。

越秀地產2024年預計計提減值共43.9億元,淨利潤同比下降50%至55%,約在15.7億元至17.45億元之間。

中國2月失業率攀升5.4%,房地產投資跌9.8%

中共國家統計局周一(3月17日)公布經濟數據,中國2月份失業率再攀升,創兩年來新高。中共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傅凌暉表示,「2月份全國城鎮失業率為5.4%,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

在美國新一輪關稅壓力下,原本衰退的中國經濟加速下滑,失業率上升,工廠產量下降。同時,房地產業依然動力不足,消費者信心低迷。今年前兩個月,房地產投資與去年同比下跌了9.8%。

由於中共一向數據造假,掩蓋真相,實際情況會更糟。

美國加強管控,韓國對華晶片出口大幅下降

韓國媒體「每日經濟」(Maeil Business)3月17日報導,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的數據顯示,上個月韓國對中國的晶片出口同比下降31.8%,至近40億美元,而1月份下降22.5%,至56億美元。

今年年初兩個月韓國對華晶片出口下滑,恰逢美國對中共實施尖端半導體出口限制之際。美國於2024年12月實施的新限制,影響了對華高頻寬記憶體(HBM)晶片的出貨。

請訂閱阿波羅網主頻道,訂閱連結:

請訂閱阿波羅網副頻道,訂閱連結:https://shorturl.at/lMP34 
請訂閱乾淨世界:https://shorturl.at/luFTU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320/219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