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生產隊的豆腐房

作者:

生產隊早已知道知青的到來,提前就安排了一名社員為我們做了午飯。由於當時條件艱苦,我們的一日三餐總是玉米面大餅子和白水煮白菜,而且天天不換樣,連醬油和味素也捨不得放,吃得我們個個胃裡反酸水兒。大家企盼的是,菜湯上面若能漂出一點油花兒或者放入幾塊豆腐也會讓人有點食慾啊!

秋收割地開始後,隊裡開了豆腐房,地點就在隊部的外屋地。外屋地的北側有一個特大號的大鐵鍋,那是生產隊為給牲口添加精飼料隔三差五用其烀黃豆的。如今開了豆腐坊,正好可以利用大鐵鍋熬豆漿。大鐵鍋一旁新安置了一個大磨盤,那是用來磨豆子的。在大鐵鍋垂直上面的房梁處吊了一個大鐵鉤子,那是用來吊豆包用的。將剛剛磨出的豆漿倒入豆包里,擠出豆漿,再把硌出的豆腐渣用來餵牲口。

記得,當年隊長指定的豆腐師傅是一位名字叫韓鎖臣的青年農民。當時的他30多歲的樣子,膀大腰圓的身板,渾身像有使不完的力氣。

每天晚上,韓師傅要把豆子放入缸里用水泡上一宿。第二天早上三四點鐘,他再把泡好的黃豆撈到水桶里,然後就可以磨豆子了。

他先在磨盤下面放好盛放豆漿的水桶,再把驢套在磨杆上,然後用一塊布蒙上驢的眼睛,小毛驢就會低頭只顧拉磨了。小毛驢只管低頭拉磨,其它的活還得靠韓師傅親手去干。小毛驢每拉一圈,韓師傅就往磨眼裡填勺帶水的豆子,於是,磨盤縫裡便汩汩地不斷冒出豆漿。

像乳汁一樣雪白的豆漿,散發出淡淡的豆香。眼見水桶里的豆漿快要滿了,韓師傅會用瓢把豆漿一瓢一瓢地舀進吊在大鐵鍋上面的豆包里。

那個豆包,是把一塊過濾布的四角分別系在交叉木棒兩端,使之形成一個四個角的網兜掛在鐵鉤上。待生豆漿灌滿了豆包後,韓師傅開始上下左右地搖晃那個吊在大鐵鍋上面的豆包。於是,豆漿汁就會不斷地從豆腐包的經緯的空隙中滲漏出來。過了一會兒,看到豆腐包滲漏的豆漿汁逐漸減少,最終不再滲漏了,豆腐包里就剩下豆渣了。為了將豆腐渣里殘留的豆漿全部擠淨,韓師傅這時會拿出兩根一頭用結實的繩子綁好的木棍子,夾住鼓脹的豆腐包,兩支胳膊用力將兩根木棍的另一頭緊緊的合攏。利用槓桿原理,經過這樣幾次變換不同位置的擠榨,最終將豆腐渣里殘留的豆漿全部擠了出來。

接著,韓師傅點燃了事先放入灶坑裡的玉米秸開始熬豆漿。過了片刻,鍋里的豆漿便逐漸翻滾起來,沸騰的豆漿不斷冒出熱氣騰騰的蒸汽,於是滿屋子瀰漫著沁人心脾的濃濃豆香。

豆漿熬好了之後,就著豆漿的熱乎勁兒,韓師傅用瓢把豆漿舀到有豆腐包布過濾的二缸(個子很矮的半截缸)里,熱氣騰騰的純豆漿汁順著濾布流進二缸里,頓時滿屋子瀰漫在蒸汽中。

接下來,韓師傅用瓢先揚了幾下濾好的豆漿汁,再用瓢舀了一點豆漿,用舌頭舔一舔,直到感覺豆漿的溫度降到了適當的溫度,然後他不慌不忙地倒入適量的滷水,又用木棍順時針攪拌幾圈,這就是滷水點豆腐的過程。

這時,韓師傅把過濾布放在豆腐盤子裡鋪好,再用瓢把點好滷水的豆漿倒進豆腐盤裡,倒滿以後,蒙上豆包布再用木板壓在上面,壓出豆漿里的水,壓出水的豆腐便硬實了。於是,方才還似水一樣的豆漿就變成了硬實的豆腐。

有了豆腐,青年點的伙食也可以改善了。儘管還是平日的白水煮白菜,只要在裡面放上幾塊豆腐,那視覺和味覺都會大大地改變。原來難以下咽的玉米面大餅子,有了大豆腐的佐餐,也會讓我們食慾大增。即使碗裡放塊豆腐,倒上一點醬油,再用手摺上幾段小蔥,做一個小蔥拌豆腐,也會讓你吃得槓香。

2022-04-13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新三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424/220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