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四年,封禪上癮的宋真宗在一片祥瑞的包裹下,帶著大臣們去汾陰祭祀了后土。回程的時候經過河中暫時駐蹕,長安的三千父老(肯定不是自發組織的哈)趕到河中,懇請宋真宗繼續西行去長安視察,說漢唐故都的百姓翹首企盼「天光之下臨」。
宋真宗有點猶豫不決,按道理他覺得應該去一趟,但是出來很久了又有點擔心朝局,於是就把他挺喜歡的一個大隱士种放叫過來詢問意見。
种放本來已經接受了宋真宗的官職,這時候种放的哥哥去世了,他正在終南山給哥哥守孝。接到宋真宗的召喚以後,他趕到了河中,跟宋真宗一起登上了鸛雀樓,商量要不要去長安。
种放提出了三條反對意見:
大宋以孝治天下,宋真宗這一趟出來,已經很久沒有去拜謁太廟了,不應該繼續遊玩了;
宋真宗這一趟帶著大批人馬出行,一路開銷也大,現在正是養蠶種麥的時節,不能因為巡幸的事情耽誤農桑;
國家的精兵重臣都跟著皇帝一起出來了,京城空虛,民心無依,應該早點回去安定民意,讓百姓放心。
宋真宗聽完這三點之後,「玉色悚然」,趕緊下令啟程回開封,不去長安了。走之前,宋真宗對還在守孝的种放說:「等你這邊守孝完了我就召你來開封。」
事情倒是解決了,但是种放不知道,自己的直言不諱惹怒了朝廷的大臣們。
長安百姓的請願行為本來就是他們策劃安排的,宋承唐制,他們攛掇宋真宗去長安,這一祭那一拜,給李世民上上香之類的,完事兒又是一大堆的封賞,人人都要加官進爵還有大筆收入,誰知道卻被种放這個野路子三句話就攪黃了。
現在聽說宋真宗不久之後還要召見种放,搞不好還要重用,他們決定團結起來,利用种放人生地不熟、不了解官場潛規則的劣勢,好好地搞他一搞。
他們派了种放關係很好的半個老鄉雷有終去給他傳授「官場小秘訣」:「很快朝廷就要下旨召你進京,但是你千萬不要輕易答應,要讓陛下看到你歸隱的氣節,這樣才會更加重視你。但是呢,你也不能做得太絕情,這樣就會掃了陛下的面子,你過段時間再寫一道奏章,說陛下這一趟出來巡幸辛苦了,你想去京城看望他,這樣才能體現君臣之間的厚重情義。」
种放一個山林教書匠,哪裡懂這些虛頭巴腦的規則,聽雷有終一說,頓時覺得好有道理,「深然之」。
果然,宋真宗回到開封不久就想起了跟自己攜手同游鸛雀樓的种放,就跟大臣們商量召他進京的事情。
大臣們按照事先商量好的口徑回覆說:「种放這種沽名釣譽的人,陛下你第一次召見他他肯定不來。不過請陛下記住我們的話,他拒絕以後你就不要再召見了,他等不及的時候肯定會主動上書請求來朝見陛下的。」
宋真宗將信將疑,給种放去了一道詔令讓他進京,种放果然按照雷有終的建議拒絕了,說:「我父親早亡,是哥哥把我養大的,我要給他守孝三年,還有幾個月就期滿了,到時候我再來。」
宋真宗一看种放的措辭,心裡就開始犯嘀咕了,心說這人果然不太願意繼續當隱士啊。
等了半年,大中祥符五年年初,河陽知縣發來奏報,說种放主動寫了一道奏章,說守孝期滿,想來京城覲見陛下。
宋真宗一看,种放的應對方式果然跟大臣們分析的一模一樣,看來真是一個沽名釣譽的人,此前看錯他了,於是把大臣們找過來問應該怎麼辦。
這一幫已經織好了大網的官員使出了終極大招,他們說:「我們早就知道种放這個人,視山林為桎梏,一直都是努力裝出一副隱士的模樣而已,哪裡是靜得下心來的人。現在宰相王旦一直在請辭,种放肯定是聽到了什麼風聲,想要趁著這個機會來京城撈一個大官噹噹。」
這一番話簡直說到疑惑中的宋真宗心坎里去了,他當即做出了重要決定:讓河陽知縣給种放一百兩銀子,告訴种放不要來開封了,就在終南山呆著吧。
大中祥符八年,种放在終南山去世,可能到死都不知道,當初雷有終給他傳授的「官場小秘訣」,讓他在宋真宗這裡完全失去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