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倪刃|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

作者:
勤勞是美德,但不該是唯一的出路——這才是應當注重的價值觀重塑。 中國人從來不缺努力精神,但不能再用「苦幹」來替代「巧幹」,也不能再用「勤勞」去麻醉對不公平結構的忍耐。 有時候,「勤勞」只是一種讓底層麻醉的藉口。 當中國人真正理解財富的本質來自於高價值的社會、講規則的社會、公正平等的社會,才能走出「越努力越貧窮」的怪圈,迎來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出路。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一個民族最能吃苦、最能加班、最早起、最少假期、最習慣「卷」,那非中國人莫屬。

外國人一般都很震驚:中國人怎麼能做到一天到晚工作賺錢,卻對享受和休閒毫無興趣呢?

凌晨五點菜市場忙碌的身影、流水線上從早到晚重複的工人、燈火通明的辦公大樓……這一幕幕構成了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勤勞」。但一個刺眼的現實也擺在那裡:這麼努力,卻沒有相匹配的財富。

「勤勞致富」這句話,我們從小聽到大。父母那一代靠多勞多得、熬夜加班、節衣縮食,確實過上了比過去好得多的生活。但在當下的中國,這條公式開始失效了。

為什麼?因為財富的遊戲規則變了。

在過去的「增量時代」,只要你比別人多干一點、多忍一點,生活就會肉眼可見地變好。但現在我們進入了「存量社會」,蛋糕的大小沒怎麼變,但競爭的人卻越來越多。

你多干一點,可能只是拿到本該屬於別人的那一口,而不是創造出新的機會。「竭盡全力卻只能活著」成了一個現實。

努力不再是決定性因素,讓很多人感覺越努力,越無力。

被「低效勤勞」困住的億萬人,是結構性問題的核心。

中國人是勤勞的,但很多人的「勤勞」,是一種被動的、高耗能的勞作。比如外賣小哥,一天送好幾十單,風裡來雨里去,一個月掙七八千。但這個勤勞,是拼體力換時間,是一種低效率、高消耗的循環。

換句話說,中國人普遍勤勞,但我們太多人被困在了「低附加值」的崗位上。你越努力,只是證明自己能在這種體系下更久地撐下去,而不是跳出去。

當社會所能提供的崗位,越來越多的傾向於讓人們「出賣時間」而不是「出賣價值」的時候,這個問題會愈演愈烈。

這個根源,與之前的房地產過熱這種結構性畸形也有關。當時,財富和勞動之間的關係,其實就已經越來越遠,只不過被房產熱掩蓋了。

80後、90後們可以非常努力地工作,卻無法買下一線城市的一間廁所;而有人只是靠家庭固有的房產,資產已經翻了好幾番。

房子已經是中國人財富最大的分水嶺,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的大部分財富分配結構。早幾年買了房的人,即使不用太努力,也能享受到房價上漲的「紅利」;而沒趕上的年輕人,即使再努力,也永遠追不上房價的腳步。

現在房價跌了又怎樣?買得起嗎?結構性問題不解決,並非房價跌了年輕人就能有好的出路。

因為房價下跌的同時,伴隨的是失業和高附加值工作的進一步減少,甚至名校生都開始搶一些本來很普通的工作。

其實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是文化層面。

中國人的財富觀,曾經過於強調「靠勞動改變命運」,而忽視了財富管理和價值提升。

也正是這種文化,造成了從整個社會到企業的無效內卷,但大家都把這種不正常內卷當作正常,價值觀已經徹底失衡。

勤勞是一種「美德」,但不等於「紅利」,更不能當作一種依賴。通行全球的致富密碼根本就不是勤勞,而是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才是真正走向富裕發達的道路。

網際網路行業風口正盛的時候,一個工程師可以年薪百萬;而同一時期,一個教師、一名工地搬磚工,工資可能十年不漲。他們或許更努力,但他們不在「風口」。

「風口」是什麼?是時代的紅利,是資本流向的焦點,是政策支持的領域。誰站在風口上,誰的勤勞才有乘法效應;而其他人的勤勞,只是被時間慢慢消磨掉。

但只靠「風口」作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是不夠的。必須要更均衡地產生更多高價值的行業、更規範地執行勞動法,才能形成不依賴於短暫「風口」的高價值工作。

除了以上這些因素,社會結構也讓「努力」變得更沉重。

中國的社會結構在某些層面強化了「窮人更努力,富人更輕鬆」的悖論。

比如體制內外的養老雙軌制,教育資源的不均衡,菸草等「金飯碗「的存在,造成一些「註定要卷」的先天因素。

也正是這種不安全感,讓普通家庭的孩子從小就要靠補習班、靠死磕成績來「改變命運」;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早早接觸素質教育、海外資源,贏在起跑線之外。

社會的上升通道隨之變得越來越窄,學歷貶值不斷加劇。十年前你可能靠高考翻身,但現在,即便考上985,畢業後也未必找得到滿意的工作。

努力仍然重要,但「努力導致成功」的概率大不如前。而當大部分人都發現自己的努力越來越難帶來改變的時候,「勤勞」的光環,也逐漸被現實磨暗了。

必須要讓社會更公正,才能保證創造價值的機會更均等;只有努力的人得到回報,才會給整個社會形成良性的驅動力。

那中國人該怎麼辦?繼續「卷」嗎?當然不是。

現在為了打破經濟的結構性困局,中國社會需要的不是人們更努力,而是更聰明。

或者說——更聰明地努力。努力是基礎,但你得站對位置、踩對節奏、用對方法。

要學會跳出「勤勞陷阱」。不再只想著多幹活,而是思考:這個努力有沒有積累性?能不能構建價值鏈?有沒有可能複製、放大、變成系統?能不能依靠規則和制度讓它更持續?

勤勞是美德,但不該是唯一的出路——這才是應當注重的價值觀重塑。

中國人從來不缺努力精神,但不能再用「苦幹」來替代「巧幹」,也不能再用「勤勞」去麻醉對不公平結構的忍耐。

有時候,「勤勞」只是一種讓底層麻醉的藉口。

當中國人真正理解財富的本質來自於高價值的社會、講規則的社會、公正平等的社會,才能走出「越努力越貧窮」的怪圈,迎來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出路。

·END·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黑噪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604/2228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