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沙芬伯格,出生於1923年12月中國上海,現年102歲。他既是一位醫生,也是公共衛生專家和營養學家。
他93歲高齡時,曾在138天之內進行了173場巡迴演講,體力不輸年輕人。
現年102歲的他依然活力四射、步履輕盈、身板挺直、思維敏捷、口齒清晰、沒有慢性病,應邀四處開講座,接受採訪。
沙芬伯格博士曾接受華裔女生米歇爾·岑的採訪,並分享了自己的長壽秘訣。

採訪視頻截圖
他從不依靠高科技醫療、不依靠奇蹟藥物,而是主張7個樸素的長壽生活習慣。而這些習慣看似簡單,卻很少有人能真正堅持下來。
1.遠離生活中的「慢性毒藥」
沙芬伯格博士說致病的七種風險,分別是吸菸、喝酒、不運動、過重、吃太多糖與肉、高血壓、高膽固醇。
如果能避免這幾種風險,將可以減少八成心血管疾病、中風、心臟病。
他說「如果前五項風險都去除了,自然不會有後面兩項。」而且,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補救,尤其是從飲食上。
2.少吃一點,對身體特別好
沙芬伯格博士自己每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和午飯,不吃晚飯,如果晚上餓了,就喝杯水。他發現,晚飯不吃,身體會變得更加輕盈,早晨醒來也更有精神。
但是這樣的飲食方式,並不適合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選擇早一點吃晚飯,儘量在17點前吃完晚飯,最晚不建議超過20點。
少吃一點並不是節食,而是適度飢餓,這樣能夠給身體一點休息時間,讓身體在睡前完成代謝循環。

3.作息要規律,這比你想像的更重要
沙芬伯格博士的作息非常規律,晚上8-9點睡覺,凌晨4點起床,保證7-8小時睡眠。早上6點半吃早餐,中午12點半或13點吃午餐。
他認為,睡眠是細胞修復、激素平衡的關鍵期。巴西聖保羅大學研究證實,規律作息者的壽命更長,比熬夜人群平均多活5年。
4.運動要適度,但必須堅持
沙芬伯格博士說,運動是長壽哲學的基石。
適度的日常運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保持肌肉骨骼強度、減少慢性疾病和死亡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活動,或者每周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活動。
5.學會減壓,這很重要
沙芬伯格博士,建議可以通過戶外活動或冥想來減壓。
有研究發現,長期高壓人群的端粒長度比同齡人短50%,相當於加速衰老10年。

6.樂觀,使人長壽
其實養生,養得就是一個心態。
樂觀的人能從積極的視角看待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也能更好地調節情緒、對抗壓力、從而患上慢性病的風險也較低。
7.選擇天然食材,而不是加工食品
沙芬伯格博士的個人飲食習慣是不吃肉,但是喝牛奶和其他乳製品、吃雞蛋、植物性食物和和低糖水果。
不建議食用加工食品。有研究顯示,每天攝入超加工食品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