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年紀越大,越要控制運動?醫生建議:65歲後,運動保持這4個習慣

不少人一過65歲,聽得最多的建議就是「堅持運動」「多走動」,好像只要動起來,身體就不會老得太快。

但醫院裡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卻是在「堅持鍛鍊」的過程中受傷住院的。

他們中有不少人原本身體條件還行,就是因為走太久、跳太久、拉得太狠,把膝蓋磨壞了、腰椎壓迫了,甚至還有運動後心率無法恢復、電解質紊亂、跌倒骨折的。

醫生一直強調,年紀越大,越不是靠「多動」來保持健康,而是靠「會動」。

65歲以後,身體的核心變化不在於力量下降,而在於「恢復速度下降」。

年輕人運動後肌肉損傷恢復快,內分泌調節也跟得上,老年人一旦運動過度,不但容易損傷,而且恢復周期延長,免疫系統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受到壓制,甚至會引發隱藏病灶的激活。

有研究指出,老年人每一次超過身體極限的鍛鍊,其後24小時內感冒、發熱、胃口下降、情緒波動的風險會明顯上升。

這說明運動對他們來說不只是鍛鍊本身,而是一種潛在壓力源。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老年人並未覺察到自身身體已然發生了變化。很多人還在用50歲、60歲時候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每天走一萬步、練一小時操、參加快節奏舞蹈課。

還有的退休後覺得有了時間,要「補回來」,一天兩次鍛鍊,頻率和強度都過高。這類人群反而比不愛動的人出問題更快。

一份關於老年人運動行為的流行病學報告指出,運動頻率過高的老人中,骨關節病、軟組織損傷的發生率比適度鍛鍊組高出了近兩倍。

運動強度只是一個表象,真正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對「疲勞感」的感知下降。

很多人覺得「累了說明有效果」,但65歲以後的身體,不再能像年輕時那樣通過疲勞來推進適應。相反,持續疲勞是代謝失衡的前兆。

尤其是心肺耐力不足的人,在鍛鍊中靠的是腎上腺素硬撐,表面上能跟上節奏,實際上心率恢復極慢,運動結束後仍然氣短、頭暈、易煩躁。

這種狀態往往被人忽視,然而,它實則是交感神經過度活躍以及內分泌紊亂的表徵。

真正科學的運動模式,是在確保恢復的前提下進行的低衝擊性鍛鍊,而不是追求「多做」「做滿」。

肌肉力量可以通過輕阻力、多次數訓練慢慢提升,心肺功能可以靠低速長時快走或水中活動逐漸強化。核心不是「做什麼運動」,而是「怎麼判斷做得合適」。

醫生更建議通過幾個標準來衡量運動是否合適:鍛鍊後30分鐘內心率恢復到接近靜息狀態;鍛鍊後當天夜裡睡眠不紊亂;

第二天肌肉無明顯酸痛;不出現頭暈、心悸、情緒暴躁等表現。只要符合這幾條,才說明身體能承受所做的活動。

年紀越大,對平衡能力的要求越高,但很多人誤以為練腿就是練平衡。

實際上,影響跌倒風險最大的,不是腿部力量,而是本體感覺和神經反應速度。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老人腿上肌肉看起來還挺結實,走路卻搖搖晃晃。

問題出在小腦協調能力和踝關節位置感知能力下降,這些問題不是靠深蹲和腿部負重能解決的,而是要做特定的訓練,比如閉眼站立、單腳站立、平衡板練習。

這些訓練不像走路那麼「熱鬧」,但對預防跌倒的作用遠大於常規體能訓練。

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問題,即老年人對水分和電解質流失的敏感度有所降低。

運動出汗後,年輕人會口渴,會主動補水,老年人則常常意識不到體內已經缺水,這時候如果沒有及時補充電解質,可能導致低鈉血症、低鉀血症,表現為乏力、頭暈、注意力不集中。

有研究對60歲以上人群做過跟蹤調查,在熱天戶外運動後的8小時內,出現輕度電解質紊亂的比例高達21%,而這部分人里多數並沒有口渴的感覺。

這意味著光靠主觀感覺是不夠的,運動後的補水補鹽要有計劃,而不是等渴了再喝。

很多人也忽略了運動時間對身體節律的干擾。早上六點就出門快走或跳操的老人不少,但醫學角度來看,老年人清晨血壓波動最大,是心腦血管事件高發時段。

這個時候進行高頻率、高強度運動,不但容易引發意外,還容易打亂交感副交感神經的交替節律,造成全天精神狀態紊亂、心率不穩。

更適合的鍛鍊時間,是在上午九點到十一點,或下午三點到五點之間,此時氣溫適宜、身體激素水平穩定,更有利於發揮運動效應,同時避免刺激性過強。

而最容易被誤解的一點是運動種類選擇上。不少人以為廣場舞、太極、快走適合所有老人,但對有平衡障礙、骨質疏鬆、脊柱退變、慢阻肺的人來說。

這些運動有時反而會增加風險。太極動作慢但膝關節壓力大;廣場舞節奏快但容易扭傷腰腿;快走對腳踝和髖關節有一定衝擊。

真正合適的運動應當是根據個人健康狀態設計的,比如水中走路、慢拉伸、椅上體操等,減少衝擊力的同時保持肌肉參與度。

那問題來了:老年人若因身體原因暫時無法運動,是否可以用營養干預代替鍛鍊的功能維持?

不能完全替代。營養干預可以延緩肌肉流失、改善骨密度、輔助免疫修復,但不能刺激神經系統、平衡感、心肺耐力這些依賴活動參與才能保持的功能。

沒有主動運動刺激,神經-肌肉通路會萎縮,哪怕蛋白吃得再多,肌肉合成也不會有效激活。

可以做的是在短期無法運動時加強蛋白質攝入、補充維D和鈣,配合靜態拉伸或被動活動,等身體恢復後逐步恢復有節奏的運動計劃,這才是科學的過渡方式。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峯派Talk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111/2303845.html

相關新聞